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会和西藏结下不解之缘,而这样的不解之缘竟来自一次偶然,来自一时的冲动。
大学的最后一年伊始,学校给每个应届学子发了一张意见征求表,要求学生填写自己的愿望,也就是毕业后想去什么地方。这虽是一次摸底,但也显示出了学校的人道来。那时候的大学生没有现在这种分配难的问题,只要毕业,就不愁没有工作。所不同的是你究竟要被分到什么地方。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留在大城市里发展,没有谁愿意去穷山僻壤。我自然也不例外。平日里对自己的未来有过太多太多的设想,想像着繁华的都市,想像着优裕的生活。也许是希望太多了,所以,竟不知道究竟该去什么地方。就在我落笔的一刹那,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闯进了脑际,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牢牢的控制住了我的灵魂。我没有多加思索,便在愿望一栏里工工整整的写下了“西藏”两个大字。
字一写出,我自己也呆住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写出西藏这两个字来,西藏,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遥远,那里没有我的亲人,没有我的朋友。可以说,西藏,没有任何吸引我的地方。但我却写下了。写下了,便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给了那个与我毫无关联而又令人生畏的地方。
同窗的朋友们见我竟然填报了西藏,也都大吃一惊。纷纷围了过来,质问和疑惑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吵个不休。当时,我的思维还停留在对自己行动的吃惊之中,如失去了灵魂的一根木头,对朋友们的问话竟充耳不闻。我在浑然之中慢慢的抬起头,希望能够从朋友们那里找到答案,找到我不用去西藏的理由。可就在我抬眼的一刹那,我突然发现了一束嘲讽的目光,那目光如刀,深深的刺在我的心上。那是我曾经的一个好友发出的,不知为什么,我们后来变得疏远起来,平日里在语言中相互有微词。至今想起来,少年胸怀竟是那样的偏狭,偏狭得容不进半点杂质。这种偏狭导致了朋友之间的疏远,也导致了我态度的决绝。本来,征询表中填什么都是无关紧要的,错了的可以改过来,权当一场玩笑。但我终究没有去改,在看到那束目光的时候,我的决心已经下定了。我抬起头,冲周围吼叫了一声:“有什么想不通的,我就是要去西藏,这还要征得你们的同意吗”?
我知道,我的这句话一出口,伤了朋友们的心不说,自己也注定要走西藏了。虽然心里有十分的后悔,但年少气盛,使我没办法回头。西藏,你就等着迎接一个被自己逼来的傻子吧。
对于学生们填报的志愿,学校基本上都是看看而已,并不十分重视。因为,真正到了分配的时候,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如愿。但对于去西藏的,学校却十分的重视。虽然学校也大力提倡毕业学生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但这一切只是宣传,并不是什么硬性指标。相反,学校对要求去西藏的学生还要进行一番劝导。我是在征求表交上去的第二天接到学生处的传唤的,处长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小老头子,面目和善,一见面就让人感到亲切。我进去后,处长客气地为我沏上一杯茶,然后便开始问话。他先讲了一通西藏的艰苦,劝我要想清楚了。然后问我为什么要去西藏,父母亲同意不同意。我硬着头皮,大口号讲了一大堆,并且告诉他,我不怕苦,越是艰苦的地方才越能锻炼人,我的父母亲也是早就同意了的,希望学校能够考虑我的意见。处长见我态度如此决绝,无奈的挥挥手,示意我回去再好好的考虑一下。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出的那个门,只是有点想哭的感觉。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你这是在干什么呀?
接下来的日子过的平平淡淡,或许西藏不需要人,学校把电传发过去后如石沉大海,没有丝毫回音,大家对我要去西藏的事情已经逐渐淡忘,在我自己的心里,也慢慢的没了去西藏的这个概念。我想,西藏可能真的不需要人了,否则的话,早就该有回音了。我的心里在暗自庆幸,不是我唱高调,说到做不到,而是人家不要,我总不能硬去吧。
一个学期很快过去,西藏还是没有消息,我的心也彻底的安静了下来。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基本上都是实习,有些班到外地去了,而我们班的实习地点就在本市,离学校有十多公里,厂名叫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是一个有四万多职工的大厂。无论是厂区面积、厂区风貌还是工厂的效益,都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工厂的食堂,办得极好,不仅种类齐全,而且价格十分便宜。仅这一点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们这些每天很难见到油腥味的穷学生们大饱口福。我们两人一组,被分到各个车间学习,在近半年的实习中,我对这家工厂的了解越来越深,心里便有了进这家工厂的念头。正好,学校给了这个厂四个名额,其中我们班就有两个,我是班里的班长,自然而然就有了几分把握。
但在邻近分配的时候,学校的计划却发生了变化。这个厂的名额成了两个,并且都不在我们班,我进这个厂的希望破灭了。班主任姓蔡,是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平日与我关系极好,看到我进东轻的希望无法实现,便私下里宽慰我,并征求我的意见,是否考虑过留校,我回绝了。尽管我尊敬老师,但自己却不愿意当老师,因为我知道当老师太辛苦,我是万万干不来的。后来,蔡老师拿出了我们班的分配指标,让我自己选择单位,我仔细地看了几遍,最后决定去上海宝钢。
那时候的宝钢还不是集团,而是叫上海宝山钢铁厂。我知道那是一家全国著名的大型钢铁厂,听说待遇也很不错。去那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父母亲,都是最好的交代了。
各班的分配方案很快便定了下来并交到了学校,两天后就是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宣布过以后,事情就算彻底定下来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打点行李,准备各奔东西,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
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西藏没有任何消息。每个人都以为我再也不用去西藏了,我自己也为我新的选择而高兴不已,甚至当天就给家里发了电报,告诉了父母亲我要去上海的消息。可就在方案交到学校的那天下午,西藏的电报来了。电报是西藏自治区工业厅发的,内容很简单,草草几句话,无非是感谢贵校支持,我们迫切需要贵校所提供的人才,希望接电报后速来我厅报道,我们将热烈欢迎之类的客套话。但这些客套话对我来说,无疑是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如果说在这之前还有拖延的余地的话,现在却不能了,路就摆在面前,等着我去走。众多双眼睛盯着我,看我怎么选择。我知道,我已经没了退路,年轻的虚荣心迫使我必须对自己的诺言有所交代。即便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也要去闯。当学校再次找我谈话的时候,我好不犹豫的说:“我要去西藏”。
毕业典礼如日举行,可容纳几千人的礼堂里,座无虚席。毕业班的学生们安静地坐在下面,心情复杂。今天以后,我们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十年寒窗终于结束,父母亲多年的辛劳终于有了结果,我们将走上社会,以自己的劳动回报社会,回报父母亲。但是,从今天以后,我们就不再是学生了,校园风华将与我们无缘,回顾这些年的学生生涯,突然之间要独自面对社会,师友们将挥手握别,也许,今生今世,再也难有相逢的机会了。想到这些,大家不由一阵心酸。
典礼尚未开始,礼堂里气氛有点压抑,不知从哪里传过一阵女子的抽泣声,紧接着,哭声迅速蔓延开来,顿时,整个礼堂变成了泪的海洋。
但我却没有流泪,因为我是坐在主席台上的。同学们的哭泣于我来说,恍如隔世。有人过来给我待上了大红花,我孤独地坐在主席台的一端,如一只待宰的羔羊,显得那样的扎眼,那样的滑稽,那样的可笑甚至可怜。我不知道主持人讲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校长们讲了些什么,我只是那样静静的坐着,心里在盼望着这个仪式快点结束。
主持人走过来要我讲几句,我拒绝了。我不知道到讲什么,唯一冒上心的就是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我被我的冲动好胜牢牢地钉在了虚荣心的十字架上,唯一能够挽救我的就是我自己,但是,我放弃了,明天的路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谁能够说得清楚,既然决定了要走这条路,就大胆的走下去吧,因为我知道,只要脚印能够到达的地方,就必定有一条通天的大路。
直到我蹬上西行的列车,看着那座熟悉的城市离我越来越远,一股伤感才猛然间涌上我的心头。我真的要去西藏了,那真是我愿意要去的地方吗?朋友们已经东西零落,他日何时才能相见,我忍着泪水,在心里默默的呐喊:
别了,哈尔滨。别了,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们。我不敢说二十年后能够相见,就让我说一声真心话:朋友们,一路好走!朋友们,请为我祝福吧!
大学的最后一年伊始,学校给每个应届学子发了一张意见征求表,要求学生填写自己的愿望,也就是毕业后想去什么地方。这虽是一次摸底,但也显示出了学校的人道来。那时候的大学生没有现在这种分配难的问题,只要毕业,就不愁没有工作。所不同的是你究竟要被分到什么地方。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留在大城市里发展,没有谁愿意去穷山僻壤。我自然也不例外。平日里对自己的未来有过太多太多的设想,想像着繁华的都市,想像着优裕的生活。也许是希望太多了,所以,竟不知道究竟该去什么地方。就在我落笔的一刹那,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闯进了脑际,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牢牢的控制住了我的灵魂。我没有多加思索,便在愿望一栏里工工整整的写下了“西藏”两个大字。
字一写出,我自己也呆住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写出西藏这两个字来,西藏,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遥远,那里没有我的亲人,没有我的朋友。可以说,西藏,没有任何吸引我的地方。但我却写下了。写下了,便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给了那个与我毫无关联而又令人生畏的地方。
同窗的朋友们见我竟然填报了西藏,也都大吃一惊。纷纷围了过来,质问和疑惑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吵个不休。当时,我的思维还停留在对自己行动的吃惊之中,如失去了灵魂的一根木头,对朋友们的问话竟充耳不闻。我在浑然之中慢慢的抬起头,希望能够从朋友们那里找到答案,找到我不用去西藏的理由。可就在我抬眼的一刹那,我突然发现了一束嘲讽的目光,那目光如刀,深深的刺在我的心上。那是我曾经的一个好友发出的,不知为什么,我们后来变得疏远起来,平日里在语言中相互有微词。至今想起来,少年胸怀竟是那样的偏狭,偏狭得容不进半点杂质。这种偏狭导致了朋友之间的疏远,也导致了我态度的决绝。本来,征询表中填什么都是无关紧要的,错了的可以改过来,权当一场玩笑。但我终究没有去改,在看到那束目光的时候,我的决心已经下定了。我抬起头,冲周围吼叫了一声:“有什么想不通的,我就是要去西藏,这还要征得你们的同意吗”?
我知道,我的这句话一出口,伤了朋友们的心不说,自己也注定要走西藏了。虽然心里有十分的后悔,但年少气盛,使我没办法回头。西藏,你就等着迎接一个被自己逼来的傻子吧。
对于学生们填报的志愿,学校基本上都是看看而已,并不十分重视。因为,真正到了分配的时候,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如愿。但对于去西藏的,学校却十分的重视。虽然学校也大力提倡毕业学生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但这一切只是宣传,并不是什么硬性指标。相反,学校对要求去西藏的学生还要进行一番劝导。我是在征求表交上去的第二天接到学生处的传唤的,处长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小老头子,面目和善,一见面就让人感到亲切。我进去后,处长客气地为我沏上一杯茶,然后便开始问话。他先讲了一通西藏的艰苦,劝我要想清楚了。然后问我为什么要去西藏,父母亲同意不同意。我硬着头皮,大口号讲了一大堆,并且告诉他,我不怕苦,越是艰苦的地方才越能锻炼人,我的父母亲也是早就同意了的,希望学校能够考虑我的意见。处长见我态度如此决绝,无奈的挥挥手,示意我回去再好好的考虑一下。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出的那个门,只是有点想哭的感觉。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你这是在干什么呀?
接下来的日子过的平平淡淡,或许西藏不需要人,学校把电传发过去后如石沉大海,没有丝毫回音,大家对我要去西藏的事情已经逐渐淡忘,在我自己的心里,也慢慢的没了去西藏的这个概念。我想,西藏可能真的不需要人了,否则的话,早就该有回音了。我的心里在暗自庆幸,不是我唱高调,说到做不到,而是人家不要,我总不能硬去吧。
一个学期很快过去,西藏还是没有消息,我的心也彻底的安静了下来。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基本上都是实习,有些班到外地去了,而我们班的实习地点就在本市,离学校有十多公里,厂名叫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是一个有四万多职工的大厂。无论是厂区面积、厂区风貌还是工厂的效益,都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工厂的食堂,办得极好,不仅种类齐全,而且价格十分便宜。仅这一点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们这些每天很难见到油腥味的穷学生们大饱口福。我们两人一组,被分到各个车间学习,在近半年的实习中,我对这家工厂的了解越来越深,心里便有了进这家工厂的念头。正好,学校给了这个厂四个名额,其中我们班就有两个,我是班里的班长,自然而然就有了几分把握。
但在邻近分配的时候,学校的计划却发生了变化。这个厂的名额成了两个,并且都不在我们班,我进这个厂的希望破灭了。班主任姓蔡,是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平日与我关系极好,看到我进东轻的希望无法实现,便私下里宽慰我,并征求我的意见,是否考虑过留校,我回绝了。尽管我尊敬老师,但自己却不愿意当老师,因为我知道当老师太辛苦,我是万万干不来的。后来,蔡老师拿出了我们班的分配指标,让我自己选择单位,我仔细地看了几遍,最后决定去上海宝钢。
那时候的宝钢还不是集团,而是叫上海宝山钢铁厂。我知道那是一家全国著名的大型钢铁厂,听说待遇也很不错。去那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父母亲,都是最好的交代了。
各班的分配方案很快便定了下来并交到了学校,两天后就是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宣布过以后,事情就算彻底定下来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打点行李,准备各奔东西,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
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西藏没有任何消息。每个人都以为我再也不用去西藏了,我自己也为我新的选择而高兴不已,甚至当天就给家里发了电报,告诉了父母亲我要去上海的消息。可就在方案交到学校的那天下午,西藏的电报来了。电报是西藏自治区工业厅发的,内容很简单,草草几句话,无非是感谢贵校支持,我们迫切需要贵校所提供的人才,希望接电报后速来我厅报道,我们将热烈欢迎之类的客套话。但这些客套话对我来说,无疑是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如果说在这之前还有拖延的余地的话,现在却不能了,路就摆在面前,等着我去走。众多双眼睛盯着我,看我怎么选择。我知道,我已经没了退路,年轻的虚荣心迫使我必须对自己的诺言有所交代。即便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也要去闯。当学校再次找我谈话的时候,我好不犹豫的说:“我要去西藏”。
毕业典礼如日举行,可容纳几千人的礼堂里,座无虚席。毕业班的学生们安静地坐在下面,心情复杂。今天以后,我们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十年寒窗终于结束,父母亲多年的辛劳终于有了结果,我们将走上社会,以自己的劳动回报社会,回报父母亲。但是,从今天以后,我们就不再是学生了,校园风华将与我们无缘,回顾这些年的学生生涯,突然之间要独自面对社会,师友们将挥手握别,也许,今生今世,再也难有相逢的机会了。想到这些,大家不由一阵心酸。
典礼尚未开始,礼堂里气氛有点压抑,不知从哪里传过一阵女子的抽泣声,紧接着,哭声迅速蔓延开来,顿时,整个礼堂变成了泪的海洋。
但我却没有流泪,因为我是坐在主席台上的。同学们的哭泣于我来说,恍如隔世。有人过来给我待上了大红花,我孤独地坐在主席台的一端,如一只待宰的羔羊,显得那样的扎眼,那样的滑稽,那样的可笑甚至可怜。我不知道主持人讲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校长们讲了些什么,我只是那样静静的坐着,心里在盼望着这个仪式快点结束。
主持人走过来要我讲几句,我拒绝了。我不知道到讲什么,唯一冒上心的就是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我被我的冲动好胜牢牢地钉在了虚荣心的十字架上,唯一能够挽救我的就是我自己,但是,我放弃了,明天的路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谁能够说得清楚,既然决定了要走这条路,就大胆的走下去吧,因为我知道,只要脚印能够到达的地方,就必定有一条通天的大路。
直到我蹬上西行的列车,看着那座熟悉的城市离我越来越远,一股伤感才猛然间涌上我的心头。我真的要去西藏了,那真是我愿意要去的地方吗?朋友们已经东西零落,他日何时才能相见,我忍着泪水,在心里默默的呐喊:
别了,哈尔滨。别了,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们。我不敢说二十年后能够相见,就让我说一声真心话:朋友们,一路好走!朋友们,请为我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