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号准了汽车业并购脉搏?
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遭遇合资品牌整体打压,众泰汽车却突破藩篱,成为一匹黑马。2007年,众泰汽车单一产品年销量一举突破3万辆,增幅达180%,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这家民营企业进入整车行业仅两年就完成了其战略布局——实现从零部件到整车企业的实质性跨越,而且良性势头不减。
莫非众泰汽车找准了终南捷径?自主品牌遇到的瓶颈问题可否由众泰汽车作答?
中国汽车业不可或缺的自主品牌方阵显然碰到了新问题。2007年,众多自主品牌赖以生存的小排量、微型车市场全面萎缩,同比下降5.7%,受其影响,自主品牌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从2006年的三分之一左右下降到2007年的四分之一强(据新浪汽车)。
5.7%的下降已经开始令许多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当家人如坐针毡,因为它预示着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难题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影响到企业利润,这种影响开始上升到资源竞争的战略高度。此前,单一产品利润尚可以先放到一边,还有规模效应可言。
5.7%的下降是自主品牌稍逊一筹的实力体现,是市场的力量使然。自主品牌汽车当务之急该如何为之?许多人依旧牢骚满腹,他们埋怨自主品牌汽车依然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总是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与之相反,一些智者们倒是提出了一些更具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目前,一剂业内比较认可的良方是:针对目前遭遇合资品牌进一步挤压市场的形势未见丝毫缓解,自主品牌汽车应着重解决集中度不够的问题,加强关联,整合资源,降低成本,中国汽车企业大竞合时代已经到来!
“大竞合”指出的正是一条并购之路,与众泰的发展轨迹暗合。众泰汽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开始涉足汽车零部件行业,先后为昌河、长安、江淮和南京菲亚特等整车企业提供零部件,在零部件方面完成技术和研发积累后,通过垂直整合,众泰汽车逐步获得了技术、产品、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得益于面向市场来收购品牌和技术,众泰汽车促成了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的再次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巩固和扩大了自身汽车零部件的市场份额,形成了良性循环。
笔者以为,如果没有恰当的并购行为,众泰汽车不会有今天。通过控股扩张,众泰汽车目前已获得了SUV、轿车和卡车三种车型的生产名录,拥有了浙江永康、湖南湘潭和长沙等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平台,在拥有完整的企业构架和掌控一定的战略资源后,众泰汽车的并购行为迈出了更大步伐,2007年,众泰汽车控股70%入主江南汽车,走上了规模化的控股扩张之路。
不久前,当人们在庆贺上汽、南汽由瓜分英国罗孚汽车资产继而完全整合拥有国际品牌时,殊不知,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已经走在了它们的前面。一些业内人士感到纳闷:在去年自主品牌汽车如此恶劣的竞争条件下,众泰汽车单一产品为何能获得180%的销量增幅?其实,众泰汽车是沾了丰田汽车的光。
作为丰田汽车一款成熟的产品,获得市场认可的众泰2008和众泰新2008是在丰田特锐成熟的产品平台和核心技术上引进、消化、吸收而来,借助大发在台湾的特锐汽车生产线,众泰不仅获得丰田特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而且高起点地成功步入整车行业。假如没有通过收购国际汽车完全知识产权和优势资源,没有经过消化吸收将成功的技术精髓植入企业自身的发展,没有迅速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众泰肯定还是一家以生产汽车磨具零部件为生的小型民营企业,它还能比倒下的奥克斯汽车等企业强过多少?
做强众泰,离不开并购扩张!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方阵也是如此!国际汽车品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双方相差的实力是如此悬殊,自主品牌汽车实行战略并购目前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家能控制的事情,应该上升到超经济的国家行为,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因为在很多行业内,并购已经成为观察全球经济的形成、动力传递、运行效果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