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讲,对我这样一个想在多个领域中能够表现得多才多艺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个挺尴尬的问题。
几年以前,我就很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个人定位的问题。小时候,我想当将军,稍大的时候,想做个科学家,再大一点,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政治领袖,再以后呢……总之,年龄越大,就越发现以前的想法是多么不着调了。尽管如此,我仍然想在这个社会里给自己找一个明确的位置。
现在,我基本接受了一个别人给我的标签:专家。接着我还需要努力地在这两个字前面加上个定语。有些领域是我不熟悉或者擅长的,比如市场营销,有些是我不希望的,比如管理。有媒体曾经称我为“经济学专家”,这仍然不是一个准确的说法,也许,称为经济学学者更合适。
其实,每个人在别人眼中都会形成某种印象,这是随着别人对你的了解逐步建立起来的。当这种印象逐步成型时,你在别人眼中就“应该是”某种人,而不应该是另一种人了。在价值中国这个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网站,在我印象里,有很多的专家,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学有专长。不过这种想法却不断接受着挑战。让我觉得痛苦的是,某些专家总会让我不时地大吃一惊,当我以为了解了他是哪方面的专家之后,却发现他却在不断变化,领域竟然能横跨宏观经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市场策划、股票投资等等,还能对社会问题发表高见。当我看到这样的专栏文章题目在某个专家的名字下不断变化时,渐渐地麻木了。我渐渐失去了阅读这类专家的兴趣。
也许这是中外文化的区别吧。比如在英语系国家里,专家被认为是在某一专业领域里有精深知识和经验的人。当人们遇到某方面的问题时,会去找相关的专家咨询,比如绝不会认为一个环保专家能帮自己解决期货投资的问题,甚至不会征求他对经济问题的看法。而在中国,专家似乎被误会成了“能人”,而且不只是某一专门领域的能人,而是全能的人,是无所不知、专门回答各种问题的人。在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专家往往对自己有不同的定位。西方专家绝对不希望自己被认为是万金油式的人物,而中国专家则生怕自己回答不上别人提出的任何问题。西方专家担心自己不够专精,而中国专家担心别人认为自己不够广博。但西方人也会犯类似错误,比如他们也会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提一些经济或政治问题,准确地说,那些被提问的人其实已经被神化为”能人”了,而不再只是专家。不记得是哪位诺贝尔获奖者曾经告诫过,意思是说,获奖后最应该提醒自己的是不要对任何问题发表见解。事实上,多数诺贝尔获奖者之后都未能在自己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和他们的精力过多分散有很大关系。
我很希望自己是个多面手,也觉得自己的兴趣足以能够跨越多个领域,但是,我明白,自己在某个时段却只能成为一两个相近领域的专家。唯一的解决办法也许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向感兴趣的领域扩展。美中不足的是,也许当我跨入B领域的时候,随着对A领域的关注和了解渐少,人们可能不会再认为我是A领域的专家了,就算是对自己兴趣转移的一种代价吧。不过平庸如我者,还是千万不要以成为A~Z型专家为努力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