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拳”与推手
——家乡风物之三
王子鹏
今年春节又没有回老家,关于老家的回忆却因此而多了起来。
小的时候,家在农村。冬天是一个相对闲在的季节,因为没有室内取暖的设备,太阳出来,墙角站的都是“晒暖”的乡人。冬天因为没有多少农活,妇女们做点针线之类的家务,男人就有点无所事事。
不过,在老家,在我居住的村庄,因为有习武的传统,冬夜,常常是习武的好时节。小时候,我自己也在寒冷的月光下打拳,比我大的半大孩子早起沿着公路跑很长的路。“冬练三九”往往比“夏练三伏”能得到很好地实行。
每当想起年少习武的这些事,总会想起天上的冷月,还有一盏温暖孤独的灯光。月光是自己经常面对的,那盏油灯并不经常点起。在我的印象中,那是冬天的寒夜,至少已经是深秋了吧。好像学校放假了,我的姑父(也是我武术的启蒙老师)和学校的何老师把一间教室的桌椅都摞在一起,腾出场地,点一盏灯,开始“找拳”(亦称“找捶”,老家把拳称为“捶”)。
所谓“找拳”就是把拳“找回来”,乡下人的时间分配往往旱涝不均,农忙时没时间练拳,农闲时有的是富余的时间。有些拳,尤其是对练的套路,好久不练,都已经生疏了,这时候要把拳找回来。要“找”的不仅仅是拳,还有很多对练的器械,教室的墙壁上倚放着棍、枪、叉、长短刀等各种兵器,这些对练的套路都要“找”回来。我家就住学校的房子,而且是亲戚,所以我才能看到他们“找拳”的场面,一般人是不会让进来的。
所谓“找拳”,就是把原来的套路练习一遍又一遍,遇到忘记的地方,不要紧,不勉强,慢慢比划,多练几遍或者几天,那些动作就会在不经意间做了出来。我的姑父和何老师都是本村有名的“练家子”,“找拳”一是练习,二来也是为那时节县里一年一度的武术表演做准备。
拳要能“找”回来,必须有个前提,就是这些拳必须是打过百千遍的套路。我小时候学的拳,不练已经10多年,如果仔细找的话,花上一周的时间,基本也能找回来,而新学的套路就不行,隔几天不练,恐怕就要重新学了。这种找,并不是靠脑子想,因为那种记忆,也不是存在于脑中,而是在肢体,甚至身体的细胞中。要想找回来,基本是靠无意识下的肢体运动,在进入那种状态后,肢体的自然反应。这个道理,自己很小就知道,但是并没有往深了想。
后来在北京遇到马长勋老师,跟随马老师学太极拳。马老师德高望重,功力精纯,可惜自己工作较繁,一直没有系统练习,甚至“传而不习”,辜负老师传功之德。马老师在传授推手时,也常常强调,对对方的感觉和反应要形成肢体的自然反应,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自然”的状态。现在想来,这二者都是同一个道理,只是后者更进一步而已。
推手与对练都是一种练习方式,都是通过练习形成固定的肢体反应/内力反应,当出现状况时产生自然的反应。这种反应,和“找拳”比,显然更需要千锤百炼。可惜,过去练习形意、太极往往要对一个单势进行每天千百遍的练习,现在则更加注重套路,习练时间又短,基本达不到肢体记忆的效果。太极拳技击要靠推手训练,我小时学的那一门派几乎所有套路都是对练,这些都是要靠人与人之间不断的拆招形成深层次的身体记忆。
没有了过去的习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训练方式,自然没有了效果。现在人反过来认为套路练习无用,都去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打,这也是传统武术衰落的一个原因吧。
2008年2月18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