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化与火凤凰----郭沫若50大寿文献


郭沫若50大寿文献
 

抗战时期的“火凤凰”

    近一百年来,重庆的历史发生了两大划时代的历史事件,第一件是1937年民国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族最危难时期政治文化中心,由此成为联合国版图上所标注三个中国城市之一。第二件是1997年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
    抗战文化是重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挖掘重庆人文精神极为重要的宝库。谈抗战文化就不能不谈称得上一代文豪的文学家、思想家郭沫若先生。
抗战爆发以后,远在日本的郭沫先生抛妻别幼,毅然回国,参加抗日。得到国共两党的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评价,民国政府委任他为三厅厅长(相当于民国政府的文化部部长),在郭沫若先生这面精神旗帜的感召下,团结一大批文化人士,创作了许多“爱国、团结、抗战、复兴”的诗歌、戏剧、漫画和小说,为鼓舞中国人民,包括饱尝日本大轰炸之苦重庆人民,为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大家都知道郭沫若先生最重要的诗集是《女神》,而在《女神》里面最主要的一首抒情诗叫〈凤凰涅槃〉,这首诗作于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但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首诗在当时的陪都---我们重庆这座城市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
    重庆文史馆副馆长王群生同志生前住院期间,我多次去探望和请教.每次我去他都很高兴、很热情,“火凤凰”是我们每次都要讨论的问题。
    “重庆城就是“凤凰涅槃”,抗战时期日本人轰炸重庆,从1938年—1943年,共炸死11889人,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栋,渝中半岛一片火海,人们长期挣扎在刺耳的警报和呛鼻的硝烟之中。重庆这座城市就是在烈火中涅槃、重生,“凤凰涅槃”比喻重庆再形象不过了。”
王馆长告述我,1941年11月,郭沫若先生五十寿辰,国共两党文艺界为郭沫若举行庆祝活动,目的就是要鼓舞大家的士气,在中苏友协礼堂有两千多人参加,晚会进入高潮时人们激情朗诵郭沫若代表作《凤凰涅槃》,对大轰炸时期的文化界人士产生了巨大的振奋和激励作用。
                                
    顺着王馆长的指点,我在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查阅了大量的有关重庆大轰炸和郭沫若的珍贵文献资料。
《抗战时期的郭沫若》、《郭沫若在重庆》以及当时的《新华日报》都记载了1941年11月为庆祝郭沫若先生文艺创作25周年和五十寿辰纪念活动的大量文献,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冯玉祥、老舍、周杨、宗白华、田汉、潘梓年、沈钧儒、郁达夫、潘子农、卢前、王亚平等各界人士纷纷撰文庆贺。计有贺词、贺信、诗歌、散文五十多篇。
    其中有许多是赞颂郭沫若的诗歌〈凤凰涅槃〉。
诗人作家田汉先生在给郭沫若信中写到:
    “你的长诗〈凤凰涅槃〉我读了,你说您现在很想如同凤凰一般把你现有的形骸,唱著哀哀切切的挽歌,烧毁了去,从冷静的灰里,再生出个“你”来吗?好极了,这决不是空想。……”
诗人卢前先生在诗中写道:
                    平头五十今朝\高适始发愤为诗\故人已洋洋百卷\鼎鼎名高。
                    记涅槃火凤\神女云遨\叛徒颂不弹微调\归国吟重读离骚。
                    半百留饶\饱墨挥毫\要唤起英魂\还仗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