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的是,对于“生活不是缺少什么,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的体验,来得如此之深:当你有了某个想法之后,你总能发现其痕迹。
这句话的理论依据,我是在《对卓越的投资》这门课程中找到的--这是改变了我一生的课程--那就是“网状激活系统”。
我的感觉是:从“知道”到“做到”,有一段漫长的路程,很多人死在路上。
我第一次发现这种感觉的痕迹也是一门课程:《情境领导》。我总结这门课程的核心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孔老夫子。孔老人家提出了因材施教,他自己也做到了,但是,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何去做到因材施教。2000年后,在这个星球的另一半,保罗·赫塞和肯·布兰佳联手建造了从“思想”到“工具”的桥梁,不仅让我们知道,更是让我们能够做到。
上个月,在回合酒吧,听一位老师讲《易经》,他告诉我们:近现代影响人类生活的15项发明,有13项来源于易经(的思想),并且举例说波尔家族的徽章就是太极图案。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也是来源于易经,他曾多次问学于南怀谨大师。
我不解的是,对易经最为了解的中国人,为什么做不出这些发明?难道是我们更多地满足于“知道”,而不在乎“做到”吗?
我看是的。
在培训的过程中,很多学员满足于“知道”,没有耐心去演练。比如六顶思考帽这门课,要想了解每顶帽子以及如何综合运用,17分钟即可!但在教学设计上,则是8人一班,培训3天!老外会让你反复练习,在课堂上就让你掌握。而大多数学员的真实想法则是:我们已经知道了,就不要再去做那些无聊的练习了。所以,六帽这门优秀的课程在中国影响很小。
这句话的理论依据,我是在《对卓越的投资》这门课程中找到的--这是改变了我一生的课程--那就是“网状激活系统”。
我的感觉是:从“知道”到“做到”,有一段漫长的路程,很多人死在路上。
我第一次发现这种感觉的痕迹也是一门课程:《情境领导》。我总结这门课程的核心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孔老夫子。孔老人家提出了因材施教,他自己也做到了,但是,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何去做到因材施教。2000年后,在这个星球的另一半,保罗·赫塞和肯·布兰佳联手建造了从“思想”到“工具”的桥梁,不仅让我们知道,更是让我们能够做到。
上个月,在回合酒吧,听一位老师讲《易经》,他告诉我们:近现代影响人类生活的15项发明,有13项来源于易经(的思想),并且举例说波尔家族的徽章就是太极图案。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也是来源于易经,他曾多次问学于南怀谨大师。
我不解的是,对易经最为了解的中国人,为什么做不出这些发明?难道是我们更多地满足于“知道”,而不在乎“做到”吗?
我看是的。
在培训的过程中,很多学员满足于“知道”,没有耐心去演练。比如六顶思考帽这门课,要想了解每顶帽子以及如何综合运用,17分钟即可!但在教学设计上,则是8人一班,培训3天!老外会让你反复练习,在课堂上就让你掌握。而大多数学员的真实想法则是:我们已经知道了,就不要再去做那些无聊的练习了。所以,六帽这门优秀的课程在中国影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