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爱情》叫好!


  

《乡村爱情》第二部央视版昨晚在央视一套落下了帷幕。

  我认为(不敢把我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好剧。我有很长时间不看电视剧了,总觉得没什么好看的,看不下去。就连媒体炒得很凶的《士兵突击》、《闯关东》和《亮剑》我也没有看全过,只是电视屏幕上实在没有可看的才看上两眼。不知为什么,就是看不去。

  可是《乡村爱情》就不是了。第一部开始几集我也没注意,也是在一次百无聊赖而别的频道又没有可看的时候,我宁着头皮看下去,没想到几分钟里面的剧情发展和演员幽默搞笑的表演就把我吸引住了。从此只要不是特别忙,我是每集必看的。由于有了第一部的吸引,加上第二部央视广告做的好,我非常关注第二部的开播时间。所以第二部《乡村爱情》我几乎一集末落。

  《乡村爱情》是一桌香喷喷的精美的文化大餐,看《乡村爱情》是一种享受,比刘姥姥讲故事逗笑多了。我经常被里面人物搞笑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笑出了眼泪。

  为什么《乡村爱情》这么让我喜爱呢?笑过之后,我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认为—

  第一,《乡村爱情》写的是农村现实生活,剧本写的好,演员演的真实,整个现实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一个翻版。

  我是农村出来的,至今我的父母兄弟还生活在农村,我二弟就是一个有3000多人的村主任,我在农村的时候也当过生产队长,我儿时的伙伴大多还生活在农村,我也经常回去看他们。大概我的农村情结系的太紧了,所以我对《乡村爱情》情有独钟。后来想想也不全是,潘长江的《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我就没有看下去。我想《乡村爱情》能够拉住我眼球的,主要还是上面说的原因,一是剧本写的好,二是演员演的真。

  我经常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在我的脑海里翻腾当年在农村生活时各种人物的形象,然后拿长贵、谢大脚、刘能、谢广坤、王老七、赵四、谢永强、王小蒙、刘一水、李大国、香秀、小梅等人与他们一一对号入座,可以说基本上都能对得上。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电视剧虽然说的是东北“那疙瘩儿”的事,但具有普遍性。当一部文艺作品具有普遍性越大,就越有价值,越有魅力。

  刘能爱占小便宜,谢广坤爱耍小聪明,谢大脚泼辣能干,王老七和赵四老实厚道,长贵争强好胜,王小蒙、谢永强、刘一水、赵永田等农村新一代青年的形象,都这些演员演的栩栩如生。可以说《乡村爱情》正是当今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

  第二,《乡村爱情》以常讲常新,永恒不变的爱情为主线,贯穿整个剧情,让人欣赏起来不觉疲劳。

  爱情是人生最高尚、最纯洁、最美好的东西。真正的爱情没有年龄界限,没有门第之分,要不28岁小女也不会爱上82岁老翁,30的小伙也不会娶45岁的老女。

  在《乡村爱情》中,这个人人喜欢且永恒长青的爱情主题写的流畅真实。王长贵与谢大脚、谢永强与王小蒙、刘一水与小梅、赵玉田与刘英、李大国与香秀、刘大脑袋与王云这几对爱情写的生动可信,生活化很强,演员演的也好,真实生动。在这几对爱情描写和演员表演水平上,我觉得长贵与谢大脚这对爱情戏最好,超过其他几对的爱情戏。

  长贵和谢大脚的爱情分分合合,跌宕波澜,真是太美了。长贵和谢大脚的爱情,可以说是高尚的、纯洁的、美丽的、忠贞不渝的代表。

  长贵想调到镇上工作,成为一名镇干部。尽管他的年龄不小了,但他的理想长青,谁不愿意在政治上有所发展呢。长贵更想通过招商引资为村里百姓干点好事。但是长贵更深深地爱着谢大脚,可以说他对谢大脚的爱情已经化作他生命中一部分了。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他毅然放弃政治前途和招商引资,而要与谢大脚结合。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有人可能说了,放弃当官可以,放弃为村里招商引资还是好干部吗?我认为这恰恰是人性使然,是真实的长贵,同时也是艺术的长贵。

  爱情是精神食粮。人不吃饭不行,没有爱情也不行,爱情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有爱情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长贵在前途事业与爱情的选择上,你就会理解宽容长贵宁要爱情不要前途和事业的选择了。

  长贵形象之美,还在于他聪明和智慧,哪怕只剩下一丝希望,他也没有放弃招商引资,最终在他的努力下,还是成功了,最后他鱼和熊掌兼得了。

  谢大脚这个人也是非常可爱的。她聪明泼辣能干,是村里的女能人。她思想活跃不保守,很有经济头脑,把一个小卖部经营成一个小超市。她经常为村里人排忧解难,保媒拉迁,谁家有难事,都爱找她出主意。就连自命不凡的刘能和脑筋转弯非常快的谢广坤有时也得找她给拿主意。她对长贵的爱情执着,无怨无悔,可以说是海枯石烂不动摇。同时她又为支持长贵的工作,敢于拿一个女人最宝贵的名誉去配合长贵招商引资。

  其他几对的爱情写的演得也不错,也很生动,但比起长贵和谢大脚的爱情描写和表演来说,就稍逊风骚了。

  第三,《乡村爱情》这些演员演的太好了。听说有不少是非专业演员,至少大部分演员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登过戏曲大专院校的大门,但他们的演技并不比科班出身的那些演员差,有的甚至比科班演员演得还要好。

  谢广坤很精明,却常常弄巧成拙;刘能爱捡窍儿,却常常让窍儿咬住;谢大脚泼辣出名,却透着善良;王老七老实忠厚,却又正直不阿;长贵既想当官又想要爱情的矛盾心理,都让这些乡土演员演的淋漓尽致,入骨三分。

  《乡村爱情》对农村新一代青年的表现也是鲜明生动的。谢永强的自强不息、王小蒙的敬业精神、刘一水的农民企业家形象、赵玉田的不安分、李大国的狡黠聪慧,都描写的很到位,表演的也很到位。这些在有些人眼里不入流的演员,他们语言生动,幽默风趣,一举一动都是农村人的作派,再加上带有东北二人转搞笑的表演技巧,让人忍俊不禁。看他们的表演,就像冬天吃火锅,夏天喝冰啤一样舒心惬意。

  说到这,我想起有些从大专院校表演系出来的科班演员,演农村戏动作僵硬,说话像背台词,真让人难受死了。

  当然,《乡村爱情》也不是没有毛病,没有瑕疵。比如对谢永强和王小蒙这对最主要的主角的爱情戏发展冲突少,多少有些苍白无力。这与演员表演没有关系,是剧本写的不够问题。可能是因为小蒙和永强两个人事业心太强了,各自忙各自的事业,两个人接触的少,起伏冲突必然就少了。倒是让谢广坤和王老七两个老人在他们的爱情戏中表现的有点过度。

  另外,在技术上也有一些小毛病。一是谢广坤媳妇姓“蒯”,谢广坤经常叫“老蒯”,可是,在一集上赵四也叫了一声他媳妇“老蒯”。二是陈艳南的脚砸了,先是赵玉田刘英看的是右脚,到了王天来给消毒的时候却消的是左脚。

  最后,我想说一下赵本山。赵本山是个天才。他没有进过大专院校表演系,但他比科班演员演的好。他没有进过大专院校导演系,他比那些科班导演在农村戏上也导的好。朱时茂和陈佩期发明了小品,但小品最终在赵本山手里才获得发扬光大。东北的乡亲不会忘了赵本山,是他把东北二人转推向了全国,红遍了大江南北,把二人转做成一个巨大产业。同时赵本山还成就了家乡许多二人转演员,许多不出名的二人转演员在赵本山的旗下也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了明星大腕。

  赵本山就是中国的卓别林,赵本山是天才农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