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个互联网选区,让网民当选“代表”和“委员”如何?


设个互联网选区,让网民当选代表和委员如何?

 

“两会”召开在即,空前的开放、民主氛围令人感奋,也让人寄予了更多的期待,特别是广大网民更是表现出强烈的参政议政热情和愿望。那么,网络世界能否走出人大代表 和政协委员?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达到标志性的新高。据“2007年中国网络文化建设大事”评选活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12月,中国内地网民数达到2.1亿,半年内网民总数增加了5000余万。从选举的角度来讲,将互联网作为一个选区,选举出网民代表和网民委员是应当没有问题的;

网民们已经不只网络作为传递信息、知识和宣泄情感的载体,更多地把网络视为表达思想、传达民意、建言献策的平台。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无论是广大草根,还是精英一族,所发出的声音中,都不乏睿智的观念,真实的民意,已经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及官员的关注,甚至已经影响着决策行为,不少地方还出台政策,从网上公开征集意见建议。事实上,网民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已经扮演着参政议政的“代表”、“委员”角色;

网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反映民生、传递民意、表达愿意诸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由于网络的速度快,各种信息、观念、建议等等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向政府传递;由于网络的虚拟化,使得网民代表少了顾虑,可以真正做到畅所欲言,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真相,表达思想,从而降低政府决策参考的风险,等等。

现在,不少委员、代表正尝试从网上征集民意,每到政协、人大开会前后,新华网、人民网等大型权威网站也都通过论坛、博客专题连线大会,得到广大网民的热烈响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行网络选举,让网民当选“代表”和“委员”,并由大会设立专门的信箱征集、处理网络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开通网民与大会的“直通车”。这对于更广泛地扩大民主,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能够及时交办、落实网民提案,对优秀提案予以表彰,则不仅有利于激发网民参政议政热情,发挥网民聪明才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而且有利于增强网民的社会责任感、时代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有利于促进整个网民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