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奔小康


做大做强奔小康

内容提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根据10个主要小康指标,利用解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邵阳市的统计数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提出了邵阳在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4项建议,认为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如期、顺利地步入小康社会。

2500年前,《诗经》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思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GDP要比2000年翻两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他为我们描绘了未来20年的宏观蓝图,非常令人振奋、令人鼓舞。邵阳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如何,弱势何在,怎样努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根据十六大精神,湖南省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初步提出了全面小康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在继续反映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强调经济、科技、社会、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进步,不但重视量的增长,更注重质的提高。新的评价体系及权重是:经济发展占20分,社会进步占29分,人民生活占36分,生态环境占15分。依据相关指标进行计算,我市2002年相对2020年全面小康标准,小康实现程度为47%。下面依据邵阳市的实际情况,对4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

    一、经济发展

    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换算为人民币为24810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解放以来,我市人均GDP有关数字是:194953元,195271元,1978266元,1980306元,1985434元,1990802元,19952213元,19983118元,20023574元。离全面小康标准相差21236元。2002年人均GDP在全省居第13位,仅比湘西自治州2861元高,比长沙13747元,相差10173元。

    造成人均GDP偏低的因素有4个: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三是工业化水平低;四是第三产业没有特色。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八成,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56亿元,在全省排第4位,粮食产量271万吨,排全省第2位。2002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依次为95亿、70亿、95亿元,依次在全省排第41211位。三次产业的比重是36:28:36,全省为20:40:40,全国为15:51:34。要扩大国民经济总量,必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无农不稳、无工不活、无商不富。农业增长率每年在1%—5%之间徘徊,而工业及第三产业可以成倍增长。全面小康社会标准要求第一产业增加值小于10%

(二)农业发展基础薄弱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消荒和绿化达标提前实现、养殖业撑起农业的半壁江山,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当前我市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供求关系失衡,粮食供大于求,造成粮价一再下跌。二是农产品品质结构不合理,优质米的比例低,大多数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三是生产条件差,许多耕地靠天吃饭,特别是一些高寒山区,一年耕耘下来,收获甚微。四是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以粗放型生产耕作方式为主,与现代化的要求极不适应。五是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商品率低。小农意识强,信息闭塞,农产品流动无序化。

(三)工业化水平低

    经过50多年的建设,邵阳工业由传统的手工业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工业门类比较齐全,41个工业行业中,我市在39个行业有企业分布。其中食品、机械、化工、纺织、建材、造纸、医药、煤炭等行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据22种可比产品比较,较1950年增长100倍以上的有皮革、发电量、棉纱、棉布、医药、干电池、日用玻璃、自来水等。目前我市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效益差。2002年,独立核算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共390户,其中亏损的就达112户,390户企业利润总额为-1557万元,国有企业亏,大中型企业亏,重工业亏。2002年,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仅有69%,其中:产销率为99%,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25%,劳动生产率为23962/人,总资产贡献率为5%,资产负债率为80%,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6次,资本保值增值率为82%,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结构不合理。大路产品多,劳动效益高的产品少。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规模小,造成出口产品少,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差。

    3、生产集中度低。2002年,我市工业企业中,大一型企业为0,大二型企业16户,中一型13户,中二型29户,大中型企业58户,仅占规模工业企业户数的15%,大中型企业实现利税12748万元,占规模工业的31%,大部分企业是”“,即使在大中型企业中,竞争力和经济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还不存在。

(四)第三产业没有特色

    2002年第三产业总产出,全市为185亿元,占10%以上的行业是:贸易业22.8%,交通运输邮电业16.8%,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业16.3%,国家政党机关与社会团体11.5%,金融保险业10.3%,其他如: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地质勘探、水利管理、房地产、社会服务、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只占0.4%—8%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市场研究、咨询、规划设计、中介、科技、法律、税收、管理、广告等新兴的工商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推动力日益增加,而在我市第三产业构成中,这些行业的比重仍然偏低。从就业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仍就集中在交通运输和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而金融保险、教育、医疗保健和科研服务等行业的就业比重近年反而呈下降趋势。

    二、社会进步

    城市人口比重和每千人的执业医生数,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指标。

(一)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的比重,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又称为城市化率。邵阳市有关年份的城市化率资料如下:

    2002年,邵阳市城市化率为23.6%,在全省排第12位,比最低的自治州仅高0.56个百分点,仅及最高的长沙的1/2,比60%的小康标准相距甚远。

    人口城市化是由多因素、多指标构成的系统,主要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口的数量与素质、城镇的分布、规模、建制及区划的影响。从1949年到2002年,邵阳市城市人口经历了缓慢、较快、再到显著发展的过程,特别是1992年、1993年,城市人口增加最多,这两年主要随着户籍制度的变化,城镇出售了一些蓝印户口,以致农转非人数增加较快,城市化水平分别增长2.62.01个百分点。

    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2002年,邵阳市城市化率占全省倒数第3位,人均GDP占全省倒数第2位,GDP增长率为7%,也是全省倒数第二。

(二)每千人的执业医生数

    医疗卫生状况是人民生活安康的基本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晚清时期,我市境内缺医少药。府县虽设惠药局,但僧多粥少,无济于事。穷乡僻壤的贫苦百姓,小病靠偏方单方草药,大病则往往卧以待毙,九死一生。疫病流行,特别是痢疫、麻疹、伤寒、天花等急性传染病,几乎连年不断,病死的很多。解放后,1951年消灭了霍乱,1953年又消灭了天花。

    目前,邵阳市中心医院、市一人民医院,有60多项外科手术达到全省地市级医院先进水平,新邵中医院骨伤科是全省十二大流派之一,新宁县中医院成为全省儿麻矫治中心之一。

    邵阳市每千人执业医生数,1978198019851990199519982002年,依次为0.84人、0.86人、0.82人、1.03人、0.93人、0.88人、0.89人。每千人中没有1个医生,与小康标准要求的3人相比十分遥远。尽管医疗卫生事业与旧社会相比确是突飞猛进,但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要达到人人享受医疗保健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三、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提高状况,可以通过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和居住面积等指标反映。

(一)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

    近几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市场繁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支撑小康生活的是鼓起来的钱包,琳琅满目的商品诉说着市场的兴旺。消费品档次升级换代加快。从70年代的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80年代千元级的新三件(电话机、洗衣机、电冰箱),再到90年代万元级(电脑、汽车、住房),无一不说明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追求。2001年每百户城市居民有电脑17台,2002年为19台,离小康标准50台尚有距离。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比重越低,说明生活档次、生活质量越高。国际粮农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就认为:恩格尔系数在50%—60%为温饱型,40%—50%为小康型,20%—40%为宽裕型。

    以上3项指标小康标准值为1.8万元、0.8万元及小于40%。除恩格尔系数基本达到外,另外两项相差2-3倍。在全省的排位,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全市2002年为1922元,居全省第12位,比最高的长沙3462元少很多,最低的自治州为1325元。

(二)居住面积

    安居才能乐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建设部作出的我国居民住房的小康标准:到2002年,我国居民住房要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基本做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施齐全。功能配套,指的是在小康社会中,人们应该生活在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空间中,单独的饭厅、会客厅、书房等具有各自独立功能的生活空间将被越来越多的住户所需要。设备齐全,主要是针对以往有些住宅没有供暖、煤气设备甚至上下水系统也不具备的情况而提出的。居住改善不光是住房面积的增加,还包括居住条件的改善,如交通、绿化、水电等方面。

    人均居住面积的基本小康标准: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m2,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为15 m2。到达全面小康标准时,二者均为30 m2

    从上表可知,若仅从住房面积,不考虑住房质量而言,城镇居民已过基本小康,农村居民接近全面小康。

    四、生态环境

(一)森林覆盖率

    邵阳位于南岭山脉,雪峰山脉与云贵高原余脉三大植物区系交会地带,是湖南四大林区之一,高等植物有245科、792属、2826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60种,一级保护的银杉,二级保护的资源冷杉、银杏、钟萼木、连香树、鹅掌楸等,为国内特有的孑遗树种。森林覆盖率19851990199519982002年分别为:40%42.7%48%54%58.5%,已超过全面小康55%的标准,也高于全省53%的平均水平。

(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城市建设近年来明显加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851990199519982002年依次为2.563.424.84.835.07平方米,接近全省平均5.1平方米的水平,但比全面小康标准15平方米尚差2/3

    新中国成立前,邵阳城区公共绿地甚少。街道基本没有绿化,偶见于街头巷尾的林木花草,多系自然长成。庭院绿化仅有府、县、衙署和几处私家花园。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有意识地开展城区绿化,划定园林绿化之地,改善生活环境。目前,垂直绿化、立体绿化、配套绿化全面展开,涌现出一批省级花园式单位。
根据上述几个方面的全面分析,我市相对2020年全面小康标准实现程度为47%,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邵阳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2002年)为27.76/59=47%,上述10个指标中,只有恩格尔系数、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森林覆盖率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其余7个指数均未达到,特别是人均GDP相距太远。按2002GDP增长7%计算,达到小康标准需要28年,即到2030年才能小康;若要到2020年达到24810元的标准,则每年增长速度为11.4%

    我们认为:邵阳要如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做大做强三次产业。

(一)农业:农民充分就业、农民增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重点、农业是难点、农民是关键。要点是就业与增收。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流动中就业的发展过程:第一,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第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迈出了第一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促进了农村工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第三,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引发了波澜壮阔的民工潮。民工潮的兴起意义重大:一是为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二是缓解了欠发达地区就业的压力,三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欠发达地区积累了资金,积累了技术,四是推动了用工、工资、教育、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邵阳市2003年上半年外出过的农村劳动力为115.4万人(创造劳务收入2003年可达65.55亿元),其中出省81.7万,出县13.19万,出乡9.83万人,乡内9.69万,返乡8.39万人。分县来看,隆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数达20万人,邵东15万,邵阳县19万,洞口12万。

    增收方面,一是要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要搞好扶贫开发,三是要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应考虑停止由农村积累资金以农补工的做法,逐步过渡到以工补农,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能向农民伸出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之手。

    我市有隆回、城步、邵阳3个国家级贫困县,新邵、新宁2个省级贫困县,怎样变输血为造血,早日脱贫,是一个重要问题。

    降低成本,一是要善于经营管理,二是要扩大经营规模。市农业局科技园、洞口辣妹子食品公司、邵阳市恭兵食品公司,就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年产值超百万元。

(二)工业:扶持骨干企业,打造航空母舰

    2002年,按产品销售排序,我市最大的22家工业企业是:南山绿色食品公司、二纺机厂、化纤厂、隆回食品机械厂、邵东焦化厂、邵阳电业局、绥宁联合纸厂、市酒厂、隆回造纸厂、隆回卷烟厂、牛马司煤矿、邵东县机械厂、市水泥厂、市太平饲料公司、市中强染料公司、湖南汽车制造厂、邵阳康达尔饲料公司、热电厂、邵阳县五峰铺宏运棉针织公司、市宝庆实业公司、邵东五金厂、省第一纸板厂。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22个企业合计为212177万元,占390家规模企业产品销售收入617832万元的34%。其中城步南山绿色食品公司3.38亿元,占全市5.5%,占城步县2/3。隆回造纸厂与卷烟厂是隆回县的主要财源。

    要着力培育骨干企业,争取10年内,全市有3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10家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企业,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企业簇群和产业链条。这样既有利于配置信息、人力、市场等资源,又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专业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对于骨干企业来说,有众星拱月之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则有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争取股票上市,是企业融资的捷径,是做大做强的最佳选择。湖南已有30多家上市公司,而占全省人口1/9的邵阳,却没有1家独立的上市公司。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借壳上市也好,捆绑上市也好,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在2004年上半年以前,实现邵阳市上市公司零的突破。为了扩大企业资本,还可以通过扩大民间投资,利用外资,以及通过倚大靠强的运作方式,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邵阳共谋发展,实现双赢等方式进行。

    工业化是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第三产业:突出特色、扩大规模

    第三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专业市场,组织会展经济,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扩大规模,增大竞争能力。

    把市场建设做为第三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培育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市场,做大做强邵东市场和市区市场。邵东市场要利用原有基础,把工业品市场、中药材市场、小五金市场、木材市场、眼镜市场等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大商品销售辐射力、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市区市场,主要是把南门口的综合市场、三眼井农贸市场、日恒电器城、得丰市场、湘桂黔建材城,突出各自特色,形成吸引力。

    把旅游开发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头戏。充分利用崀山、南山、云山的知名度,加快发展旅游业。开发观光旅游,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积极探索工业旅游,努力尝试教育旅游。

    把房地产和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新亮点。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配置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加快江北开发,建设一批生态型、上档次的住宅小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努力探索房地产业发展新途径,积极引导工业标准厂房、仓储、写字楼租赁等非住宅项目开发。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存在于个体私营经济之中。要加大发展商贸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使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增大,坚持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予以扶持。还要大力发展信息、教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把握4个重点:一是扩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这已于上文论述;二是推进城市化;三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下面分头论述。

(一)提高城市化水平

    1992年世界上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已达到70%,中高收入国家达到62%,低收入国家达到27%,我国2002年为39%,我市为23.6%,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建议采取5项措施,提高我市城市化水平。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满足人口城市化的城市载体需要;二是着力抓好工业项目的上马和现有工业企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市民化;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人口城市化提供优质服务;五是改革户籍制度,彻底打破非农业和农业人口的界限。

(二)提高人口素质

    我市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更是不足,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数的比例不足2%。人口的总体素质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很大距离。为此要采取4项措施:一是拓宽教育渠道,鼓励社会办学;二是树立大教育观念,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三是实施人才战略,挖掘人才优势,培育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的后备干部队伍;四是构筑科技进步的政策、人才、资金支撑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

    1、优化各种环境

    牢固树立生态化、人性化的新观念,优化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抓好大气环境的污染防治。我市三废综合治理率,由2001年的69%上升到72%,空气质量达标率由85%,增加到90%,一年比一年环境质量有提高,但比照大中城市还有很大差距。要逐步禁止在市县城镇直接燃用原煤,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遏制扬尘和噪音污染。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种、养、加立体循环式的生态农业模式,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通过组织诚信互助银企洽谈企业信用评估依法保护投资者权益等活动,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和金融秩序,形成投资和企银发展良性互动的创业环境。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对外资企业、外地来邵企业,实施国民待遇,讲求公平竞争。

    2、实施社会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生存发展的现实饭碗,社会保障则是解除老百姓后顾之忧的长远保证,也是基本小康中的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解决不平衡问题的钥匙。

    1998年中央提出两个确保”——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5年来,我市不折不扣地实施了这一政策。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低保制度。2002年国家支出的社会救济和福利费用达10611万元,比2001年增加40%。对乡村社会困难户23.2万人次,城镇社会困难户15.85万人次、社会散居孤老残幼人数3.56万人等进行了救济。

    但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收入户差异倍数,2001年为7倍,2002年为10倍,因此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这样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要在2020年使邵阳市全面进入小康,必须扩大经济总量、推进城市化、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把各项工作做大做强。
 
主要参考文献
1
、《邵阳统计年鉴》(1991-2002年各版)
2
、《邵阳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8月版(1-6卷)
3
、《邵阳五十年》,漓江出版社19998月版
4
、《统计分析指南》,漓江出版社,20016月版
5
、《跨世纪的邵阳人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12月版(上下册)
6
、《中国网》、《湖南统计信息网》、《国家统计信息网》(200120022003年有关小康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