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已经很深了,我的MSN信箱里,收到了一封信。是一位男同性恋者,看了我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同性恋杂志《朋友通信》上的文章,深有感触,给我写来的信。信的全文是这样的:
任先生:
您好!我是来自陕西的一个老小伙子,生于70年代中后期,现在上海谋求生计。想起给先生写信,是源于近期《朋友通信》上面你自己的一篇说自己的文章,如此坦然自然;好象在你的文章里,还说自己有撮合朋友在一起的好心吧?我便记住了你。以前,我也经常看《朋友通信》里面的文章,只是本人生性愚陋,不曾有太深刻的记忆。上网通过百度搜索,然后读到你的博客,感到你的博学和谦谦君子之风范,也就更感觉你的名字熟悉了,果然是,因为你经常给《朋友通信》撰写文章。
羡慕您有三点:一、事业有成;二、感情生活美满稳定;三、与亲友和睦相处、毫无压力。太羡慕您了!你如果了解同志生活的现状和压力,就知道别人是怎样地羡慕您了,您又是多么得幸福呀!您的幸福生活,也是争取和真心的付出换来的。
读你的一篇博,好象你有这样的观点:追求幸福生活要有勇气,指的是让家人接受,然后和睦相处。充满关怀爱护的温馨之情。原先执笔的目的,是想看看你有没有可能帮我也牵牵红线,找到一个知心的爱人,但过后一想,这想法很幼稚。想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内心是很渴望这种感情和爱人的,内心太过孤独了,因无人能相知相守。外界的繁华,泛泛之交,往往不能充盈内心;父母兄妹的关怀,也不能深慰其痛,所以太过渴望了。
十年了,初长成的青少年时代,我也有过对一段异性感情的仓皇逃遁。人生之路坎坷迂回,胸中冷暖苍凉,到如今才自知:所有的,惟有依靠自己,也只能依靠自己!以前怕自己穷苦,怕兄弟朋友轻视,结果穷苦过了,现在回想起来,想即就是贫苦一生、穷困一生,又有什么呢?一生受尽奔波劳累,到白头又有什么呢?能得到的,应该加倍珍惜爱护;想得到的生活,应当孜孜不倦地去追求。
一段时间以前回了次陕西,看到了又苍老了的双亲,他们的孤独和落寞会永远烙在我心里的。他们敦促我的终生大事,又显出他们的无奈;还担心我会抛弃他们,让他们孤老无依。其实,我内心里对他们是无尽的爱,因为没有让他们过上好一点的日子而自谴。一个人到底属于自己还是属于周围?怎么取舍?怎么通融兼济?无题.
夜深了,一番不知所云和矛盾,望见谅。
李建国
2008.3.21
从信中看来,这个叫李建国的“老小伙子”,生于1977年。因为他的电邮箱号的个性名中,有“77”字样,结合他说“生于七十年代中后期”的自述,应该确信无疑,他是七七年生人了。也就是说,他今年31岁。他说现在在上海工作,这个年龄还没有结婚的男子,在上海很多很多,所以,不会有人认为他是老小伙子的。从信中,我们看出了李建国深深的无奈、浓浓的困惑和重重的矛盾心理。
李建国看到我在文章中,说我自己和一个同性伴侣组成了一个家庭,我们不但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买了自己的房子,同吃同住同工作,而且也没有碰到太多的来自于亲属和社会的压力,这让他羡慕不已。
出于对同性恋人群的了解,我感到,很多同性恋者都很渴望有一个长期、稳定而相知的伴侣;这样,就不要用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找伴和防伴上了。也因此,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如果我在网聊的时候,看到了双方都是真诚和善良的同性恋者的话,根据他们的要求,我会介绍他们认识的。我认为,一对稳定的同性伴侣,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世界瘟疫-艾滋病的传播。
已经有很多的或知名或不知名的人,有着深深地误解,认为同性恋是导致艾滋病的罪魁祸首,并因此恐惧甚至敌视同性恋者。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确实有同性恋者感染了艾滋病,但是,这和同性恋的性行为本身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只是有些同性恋者,由于缺少理性的思考,过于随意化,导致频繁换伴的情况出现,也在这频繁中,把病菌带给了更多的人。因此,我觉得,让同性恋群体尽可能地稳定下来,会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我的这个观点,导致了我希望让更多的同性恋者也能过上我这样的稳定日子。李建国看到了我的话,所以,才有了文中他希望我能帮他介绍一个同性对象的愿望,他也希望能像我们这样,过两情相悦的安稳日子。
仅仅是这样的想法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很多人有我这样的愿望,却难有我这样的自信、理智和安排生活的能力。并不是说只要两个同性人互相喜欢,就能在一起过同性伴侣的日子了。人与人相处,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庭,都需要包容、需要忍让、需要协调、需要关爱。这样,才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同性伴侣来说,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点,就是正确对待来自于单位的不理解,和来自于邻里间的世俗观念的压力。小李现在还不是老小伙子,过了35岁,真成了老小伙子了,单位里人就会想了:“你怎么还不结婚呢?不会是有什么病吧?”如果两个男人出双入对地在一个居民小区里,本身就太闲的大娘大婶们,能不说三道四吗?作为当事人,能有那种超然的勇气,和潇洒的心态吗?所以,同性伴侣在一起生活,本身就很不容易。也因此,小李刚说了一句想让我帮他介绍一个伴的话,马上就想到了这些,而立即改口说“这想法很幼稚”。我非常理解同性恋者们的普遍心态,也因此,小李说一句话,我能听出十句话的味道来。
自己的生活还只是一难,另一难,则是让某些同性恋者感到更矛盾的事情,那就是怎么样处理好孝敬父母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小李说他前段时间刚回了一次老家,他看到了“苍老了的双亲”,而且“他们的孤独和落寞会永远烙在我心里”。他读出了父母的心思:一是“敦促我的终生大事”,二是“担心我会抛弃他们,让他们孤老无依”;而“其实,我内心里对他们是无尽的爱”。
这几句话,异性恋者们可能会理解不透,而我看了,会感到百感交集的。我在网聊的时候,认识了很多的男同性恋者,我感到男同性恋者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心特别细、特别软、特别柔、特别善。这也可能是男同性恋者们本身是男人的身体,又有着女人的某些心理特质的原因吧。这种心理,使他们特别地孝顺父母也疼爱父母,正因为这样,其中有很多的男同性恋者,为了不想让父母太伤心,而委屈自己结了婚;也尽可能地克制住自己对女性身体的淡漠,勉强和女人过着夫妻生活,带给父母一个孙子或是孙女。他们原本都做过这样的设想:现在父母老了,看到我不结婚、没有后代,从我今后的生活和家族传承考虑,希望我结婚,我也就先答应他们再说;过几年,等年迈的父母去世了,我再离婚,过我自己的日子也可以。这是一种画饼充饥的想法,这是一种让自己能够勉强结婚,用生活的憧憬来克制住自己暂时的矛盾心理的想法。然而,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想错了,他们的想法好像很好,可是,他们太不了解自己了。
我看过一部非常好看的纪实风格的影片《盲山》。陕西的大山里,有一户贫困的黄姓人家,花钱买了个儿媳妇,他们用强迫的方式让儿子做了丈夫,并因此让儿媳生了孙子;儿媳原本想的是硬逃不了,等待机会再说,可是,等到她们有了孩子之后,原先那种再找机会逃跑的想法,就会被母子亲情的维系,深深地阻隔住了;也因此,当解救的警方人员来了之后,其中很多年轻的妈妈,却不想走了。
明白了人的这种心理,就会明白男同性恋者已经结婚、生子之后的万般无奈。再不喜欢女人的身体,孩子却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我刚才说到了,男同性恋者普遍有着善良和心软的一面,这种心态能让他们为了父母而委屈自己去结婚;也能让他们为了孩子而委屈自己,在这个异性婚姻的家庭里生活下去。尽管在网上碰到同性恋者的朋友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婚姻家庭的极度失望和对自己这种生活状态的极端消沉;可是,他们又都经常会说“要对子女负责”这句话。因此,又有很多男同性恋者,给自己画了另一个饼:等孩子考上大学,或是读完了大学,再谈走出婚姻桎梏的事。我太清楚了,那就更不可能了。到那个时候,妻子老了,她就是再不好,两人已经相伴了几十年了;而男同性恋者那本性中的善良和柔弱的心,又让他们在那个时候,看在夫妻相伴一场的面上,看在养儿育女一起的份上,继续压制自己的欲望,用自我牺牲走完自己的一生。有太多的男同性恋者都是这样想的,也都是这样做的。当我看透了这一切之后,我很伤心,但是,我也很无奈。人的性格是人的历史,这句话在男同性恋者的身上体现地特别充分。
小李觉得父母很孤独,看到苍老的父母,他很难过。作为男同性恋者,他们比女同性恋者还多了一种心情,那是一种遗憾,那是一种歉疚。因为,有很多的男同性恋者是家中的独子,我和我的小胖都是这样的,这也就是说,如果不结婚生子,就不能延续家里的香火,就会让原本由于得了一个儿子而高兴了大半辈子的父母突然觉得儿子变成了女儿,孙子没有希望了;这会对父母造成沉重的精神打击的,也会让父母痛不欲生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的孝顺文化,一旦和男同性恋这种本性的反应相重合的话,马上就会显出中国男同性恋者特有的一种情怀:那就是对家族对父母深深地愧疚。真是太左右为难了:选择不结婚吧,伤害了父母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那原本一直很孝顺的心;选择结婚吧,看到女人的身体,那被无数小说描绘成欲火难忍的感觉,就是找不到,没有冲动,没有丝毫占有的欲望,色狼变成了色盲,又有什么办法呢?也因此,小李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他心里很矛盾,心想“一个人到底属于自己还是属于周围,怎么取舍,怎么通融兼济”?他希望通融和兼济父母的孝心和个人的感受,可是,他找不到能够两全其美的办法。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大多数的男同性恋者会想到拖,等到拖成了自己认为的老小伙子,家里的摧逼又越来越猛烈,不能再用拖调和矛盾了,这个时候,就只能考虑做艰难地选择了。就是小李那句话:“一个人到底属于自己还是属于周围?”善良而孝顺的男同性恋者,最终都会认为周围比自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