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民生为最”是百姓之福


    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日前在全市民生工作会议上说,天下之大,民生为最。我们的工作,概括地讲就是“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改善民生,必须把抓民生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3月20日《人民日报》)

    “天下之大,民生为最”,一句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对人民群众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听到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这样朴实无华的声音,真是倍感亲切,感触颇多。

    民生是什么?是老百姓的日常生计与生活。正如孙中山所说,民生即“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早在1934年,苏维埃政权在瑞金建立之后,毛泽东就郑重地提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70多年过去了,重温毛泽东的谆谆教导,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政之根本,在乎民生。在革命斗争的艰难岁月里,解决民生的物质条件很差很困难,但我们党仍然能够处理好那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与民生问题的关系,时时、处处想到群众的衣食住行。给老百姓干好事、办实事;帮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替老百姓谋利益。老百姓从心眼里信任我们的党,拥护、支持党的事业,使我们党靠这种与群众的“鱼水”之情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历史告诉我们: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民生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轻视不得,忽略不得,淡忘不得。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少数官员只是把关注民生写在报告里,印在文件中,挂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在行动上。他们自顾做“大事”,忙于修大广场、盖高楼、建标志性建筑,用百姓的血汗钱为自己的升迁“镀金”,而对于关乎民生的“小事”却不屑一顾。一些群众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屡次反映也得不到解决,只能干瞪眼。这种现象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可见,能不能做到“天下之大,民生为最”,反映了各级官员的立场观点、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在对待民生问题上,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否对群众有真感情。作为党的干部,如果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还高的情怀去对待民生问题,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比民生大事更要紧,没有什么问题比民生问题更重要。

    所以,党心、民心,心心相印;党务、政务,民生惟大。只有树立“天下之大,民生为最”的执政理念,才能知道老百姓当前对改善民生是多么的期待;只有以“天下之大,民生为最”的责任感去解决民生问题,我们的官员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成为“咱老百姓的贴心人”。因此,叫响“天下之大,民生为最”,践行“天下之大,民生为最” ,无疑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

    新闻链接: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天下之大民生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