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奥运圣火的传递,新课程条件下的2008年高考也以更快的步伐步入了倒计时的阶段。高三的同学正在紧张地备考复习,为了提高复习效能,对高考新动向有一个及时而准确的了解。本刊记者特地走访了多位名师,在分析2007年高考情况的基础上,对2008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做一次分析研究,总结出如下七大趋势,希望能对备战高考的师生们有所助益。
趋势一:注重各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命题的基础性
自高考改革以来,我国多个省市取得了自主命题权,形成了“统一考试,自主命题”的高考格局,加之各省市所使用的教材不尽相同,使得高考形势较改革前要复杂得多,但各省市的命题都要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高考命题要遵循命题范围不超过中学教学大纲,试题内容紧密结合中学统编教材这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要注重各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问题是何谓基础?什么是主干呢?重庆名师蒋其明老师就认为:一是考纲规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等,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相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综观全国9各学科的数十份试卷,命题人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严格遵循令人印象深刻:其一是对《大纲》规定的知识点考察率较高,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必考内容涵盖率在80%以上,选考内容涵盖率在60%以上。以全国I卷数学卷为例,试卷涉及到了必修部分每一章的内容,对复数、二项式定理、排列组合、线性规划、平面向量等内容均有所考察,知识点涉及面广并且分布合理;其二是几乎没有超纲的题目出现。
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高考仍会延续这一命题思路。在采用了新教材的情况下,坚持按《考试大纲》出题,意味着只要你掌握了《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就能够在高考中应付自如,起码可以取得中等以上的成绩,考生在复习时只要突出教材重点概念,紧扣教材核心知识,做到概念清楚,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复习时胸有成竹,又不浪费有限的精力,这样就好比考试吃了一颗定心丸。
趋势二:逐步淡化单个的识记内容,突出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对知识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会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命题时将逐步淡化单个的识记内容,避免过多地考查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将相关的知识通过题干与组合备选项的方式整合在同一试题中,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为了使试卷具有更好的区分度,可能会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背景材料,同时注重问题的探究性,试题将会提供生动活泼的文字素材,图表,漫画,数据等背景材料,会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侧重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扬州中学特级教师张福柬认为能力考察始终是高考试卷考察的重点,能区分考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是能力题,基础题差别不大。比如2007年数学试卷考查了新课程中的“参数方程”的内容,这个内容在旧教材中没有,但在新教材中却是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师生改变数学思路,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强化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福州三中特级教师林风就认为2007年数学卷体现了“常规之中考能力,平实之中分高低”的特点。数学卷文理有别,文科卷更多地侧重于常用的推理方法和数值计算,理科卷则注重考察数学推理和理性思维。计算量降低了,解题长度也缩短了,考生要多思少算。所以在复习中不要追逐新、奇、难题,不要押题,要在加强应试技巧训练上下功夫,注意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答题能力问题。
趋势三:高考命题要贴近考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突出试题的发展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恰当处理生活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体现强烈的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大势所趋。比如2007年全国卷I语文对“融资”、“冠名权”等新词语的考察,以及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设置阅读题;湖北省文科数学卷以常见的药熏消毒法为切入点设题,考察学生的函数思想等等。
金陵中学高级教师程从宾在谈到英语科命题时说:“高考试题越来越接近学生生活,结合实际,内容贴近学生,合理淡化了对单纯语言知识(尤其是语法术语思维)的要求,明显提高了考生运用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捕捉语义信息,并能较快而准确地分析、筛选和使用信息能力的考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语高考试题更多地具备了托福和雅思考题的基本特征,强化了语言的运用。
南京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张曙光认为,语文学习要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开拓阅读视野,特别是新课改条件下对作文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一定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要提倡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增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增进考生的“实用智慧”。
广州市第47中学高三语文老师何国跻提醒广大考生,通过对近几年高考阅卷现场反馈到的信息,高考作文答卷“套作”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已引起高考评卷老师和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的关注。可以预测,以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将在如何避免考生“套写”上做出努力。因此,建议考生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切实提高自己的真实写作水平,不要在结构和套写上“用功”而导致得不偿失。
趋势四:注重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突出试题的综合性
目前高考模式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但2007年高考反映出来的情况是,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在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考察上做了诸多探索和努力。这种综合考察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同一材料背景下分别从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角度设问,二是巧妙设置问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予以解答。相对而言,后一种方式对命题人和考生的要求更高。今年的地方卷和全国卷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综合题,这无疑是高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即十分注重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预计2008年高考会在这种题型上做出更多探索。
从今年高考试卷来看,综合性题目主要还是学科内综合居多,学科间的综合难度较大、挑战性更大,考生可以适当关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对新教材新增内容的考查呈逐渐加大趋势。例如向量、导数已由以前在解决问题的辅助地位上升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高考倡导“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考题”,尤其是对新增内容与传统内容的“交汇点”,考生应打起十二分精神,密切关注其有可能成为综合性题目出题的重点之所在。
福建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张安认为:综合题中每年都有涉及最新科技成果的题目(如今年的“嫦娥一号”等),复习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现行的物理教材中,那些为应付高考而被我们淡漠的阅读材料、选学内容,恰恰构成了我们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好材料。从近年的理科综合题看,物理实验更注重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的考查,所考实验不是课本实验的原本照抄,而是依据课本分组实验的原理,在实验方式上加以变化。近年的考题中已经几乎找不到单独考察某一个物理概念或规律的试题,所以要十分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
南京一中张曙光老师针对语文科的综合性趋势时谈到,语文学习应该“文史哲”不分家,比如今年江苏省语文卷的实用文阅读选取的是汉学问题,对考生的文史功底有较高要求,反映出高考命题中学科间的综合性趋势。
趋势五: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比重逐年增大,突出体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开放性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丰富性,解法具有探究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效能具有创造性,而且考查的目标是指向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考试卷区别于普通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考试题一般采用比较新颖的出题角度或出题方式,每年都会推陈出新,设计一些原创性的题目,预计2008年高考命题仍会坚持稳中求新的原则,坚持以能力立意,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会符合考生的思维规律,顺应考生思维的畅通性,以保证考生思维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较大的思维跨度,重点通过开放性题型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将着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07年全国多份高考试卷都增加了主观题的内容和分值,并且主观题中增加了开放性设问,不拘泥于唯一答案,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探究,培养创新精神的理念。客观题方面,不但广泛采用了选做题,而且不定项选择题的比重有所增加,这种命题思路得到了专家和一线老师的首肯,被认为是今后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之一。学生在回答这类考题时,一定要以所学知识为依托,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视角,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考试中增进与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福州市教育学院教研员林志强老师认为今后高考语文试题解答将更加多元化,更开放。他举例说,今年福建作文与往年不同的是直接给学生“无主题命题”的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立意自由,这样做还有利于反猜题。此外,在语文试卷的标准答案中,提到“意思对即可”的题较多,这表明今后语文试题的解答将向更多元、更开放的形式发展。
趋势六: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实现试题与时俱进
高考命题从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热点、焦点问题常常被用作命题的背景材料,落脚于运用与能力的养成,考生不必在临考前花太多时间专门复习时政热点,重要的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积累知识,关注生活,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比如十七大召开、物权法的颁布、新党章、嫦娥探月工程、奥运会的举办、世博会等等。紧密结合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和常见的社会问题,及时将它们引入教学中,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对之加以分析、理解,关键是考查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重庆大足中学蒋其明老师认为,2007年的高考政治试卷结合时政,但不仅仅局限于时政,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等问题,考生在平时应就这些问题整理成专题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理解和运用。
趋势七:乡土内容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试题鲜明的地方特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自主命题,这使得近几年的高考卷具有一大特点,即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题目,比如2007年山东高考语文卷中出现了“济南惨案”“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山东临沂人)等山东符号,江苏省政治试卷的论述题则联系了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三创精神”,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要求学生关注生活,而2006年北京语文卷的作文题目就是“北京的符号”,“北京”特色跃然纸上。这些考试内容,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在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世界遗产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既符合高考要求,又彰显了地方特色。我们预计,2008年各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卷仍然会在地方特色上做文章。
高考试卷中的地方特色会以哪些形式出现呢?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我们发现,地方特色主要是作为背景材料在各科中出现,语文和文科科目稍多,与题目解答的联系也较紧密,有时要求考生对当地的历史人文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相比之下,数学和理科科目中出现的地方特色并不对解题有太大影响。另外也有直接以地方特色为命题对象的,比如2004年江苏地理卷的最后一个大题(20分),就给出一幅江苏的地图,要求考生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和人口四个方面来分析江苏省的发展特色。本题既需要考生具备一般的地理知识,也需要对区域情况有充分了解,较好地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地方特色出现的这两种方式区别只在于与知识点和解题的联系紧密程度不同,归根到底,其目的还是为了考察考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所以,不必对2008年高考中将会如何凸显地方特色抱太多担心。
综上所述,2008年高考命题总的趋势仍然遵循“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关注现实,稳中求新”的十六字方针,始终基于新课改,新教材,又对教材有一定的延伸,完全不是教材内容,或者说根本找不到教材知识影子的题目不会出现。通过把握高考规律,预测命题趋势,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掌握科学的备考方法,从而以最佳竞技状态静候高考的到来,下期本刊将着重介绍备考复习的最佳方法,敬请广大考生们多加留意。
趋势一:注重各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命题的基础性
自高考改革以来,我国多个省市取得了自主命题权,形成了“统一考试,自主命题”的高考格局,加之各省市所使用的教材不尽相同,使得高考形势较改革前要复杂得多,但各省市的命题都要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高考命题要遵循命题范围不超过中学教学大纲,试题内容紧密结合中学统编教材这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要注重各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问题是何谓基础?什么是主干呢?重庆名师蒋其明老师就认为:一是考纲规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等,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相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综观全国9各学科的数十份试卷,命题人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严格遵循令人印象深刻:其一是对《大纲》规定的知识点考察率较高,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必考内容涵盖率在80%以上,选考内容涵盖率在60%以上。以全国I卷数学卷为例,试卷涉及到了必修部分每一章的内容,对复数、二项式定理、排列组合、线性规划、平面向量等内容均有所考察,知识点涉及面广并且分布合理;其二是几乎没有超纲的题目出现。
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高考仍会延续这一命题思路。在采用了新教材的情况下,坚持按《考试大纲》出题,意味着只要你掌握了《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就能够在高考中应付自如,起码可以取得中等以上的成绩,考生在复习时只要突出教材重点概念,紧扣教材核心知识,做到概念清楚,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复习时胸有成竹,又不浪费有限的精力,这样就好比考试吃了一颗定心丸。
趋势二:逐步淡化单个的识记内容,突出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对知识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会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命题时将逐步淡化单个的识记内容,避免过多地考查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将相关的知识通过题干与组合备选项的方式整合在同一试题中,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为了使试卷具有更好的区分度,可能会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背景材料,同时注重问题的探究性,试题将会提供生动活泼的文字素材,图表,漫画,数据等背景材料,会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侧重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扬州中学特级教师张福柬认为能力考察始终是高考试卷考察的重点,能区分考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是能力题,基础题差别不大。比如2007年数学试卷考查了新课程中的“参数方程”的内容,这个内容在旧教材中没有,但在新教材中却是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师生改变数学思路,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强化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福州三中特级教师林风就认为2007年数学卷体现了“常规之中考能力,平实之中分高低”的特点。数学卷文理有别,文科卷更多地侧重于常用的推理方法和数值计算,理科卷则注重考察数学推理和理性思维。计算量降低了,解题长度也缩短了,考生要多思少算。所以在复习中不要追逐新、奇、难题,不要押题,要在加强应试技巧训练上下功夫,注意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答题能力问题。
趋势三:高考命题要贴近考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突出试题的发展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恰当处理生活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体现强烈的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大势所趋。比如2007年全国卷I语文对“融资”、“冠名权”等新词语的考察,以及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设置阅读题;湖北省文科数学卷以常见的药熏消毒法为切入点设题,考察学生的函数思想等等。
金陵中学高级教师程从宾在谈到英语科命题时说:“高考试题越来越接近学生生活,结合实际,内容贴近学生,合理淡化了对单纯语言知识(尤其是语法术语思维)的要求,明显提高了考生运用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捕捉语义信息,并能较快而准确地分析、筛选和使用信息能力的考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语高考试题更多地具备了托福和雅思考题的基本特征,强化了语言的运用。
南京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张曙光认为,语文学习要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开拓阅读视野,特别是新课改条件下对作文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一定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要提倡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增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增进考生的“实用智慧”。
广州市第47中学高三语文老师何国跻提醒广大考生,通过对近几年高考阅卷现场反馈到的信息,高考作文答卷“套作”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已引起高考评卷老师和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的关注。可以预测,以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将在如何避免考生“套写”上做出努力。因此,建议考生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切实提高自己的真实写作水平,不要在结构和套写上“用功”而导致得不偿失。
趋势四:注重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突出试题的综合性
目前高考模式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但2007年高考反映出来的情况是,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在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考察上做了诸多探索和努力。这种综合考察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同一材料背景下分别从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角度设问,二是巧妙设置问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予以解答。相对而言,后一种方式对命题人和考生的要求更高。今年的地方卷和全国卷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综合题,这无疑是高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即十分注重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预计2008年高考会在这种题型上做出更多探索。
从今年高考试卷来看,综合性题目主要还是学科内综合居多,学科间的综合难度较大、挑战性更大,考生可以适当关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对新教材新增内容的考查呈逐渐加大趋势。例如向量、导数已由以前在解决问题的辅助地位上升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高考倡导“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考题”,尤其是对新增内容与传统内容的“交汇点”,考生应打起十二分精神,密切关注其有可能成为综合性题目出题的重点之所在。
福建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张安认为:综合题中每年都有涉及最新科技成果的题目(如今年的“嫦娥一号”等),复习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现行的物理教材中,那些为应付高考而被我们淡漠的阅读材料、选学内容,恰恰构成了我们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好材料。从近年的理科综合题看,物理实验更注重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的考查,所考实验不是课本实验的原本照抄,而是依据课本分组实验的原理,在实验方式上加以变化。近年的考题中已经几乎找不到单独考察某一个物理概念或规律的试题,所以要十分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
南京一中张曙光老师针对语文科的综合性趋势时谈到,语文学习应该“文史哲”不分家,比如今年江苏省语文卷的实用文阅读选取的是汉学问题,对考生的文史功底有较高要求,反映出高考命题中学科间的综合性趋势。
趋势五: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比重逐年增大,突出体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开放性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丰富性,解法具有探究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效能具有创造性,而且考查的目标是指向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考试卷区别于普通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考试题一般采用比较新颖的出题角度或出题方式,每年都会推陈出新,设计一些原创性的题目,预计2008年高考命题仍会坚持稳中求新的原则,坚持以能力立意,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会符合考生的思维规律,顺应考生思维的畅通性,以保证考生思维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较大的思维跨度,重点通过开放性题型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将着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07年全国多份高考试卷都增加了主观题的内容和分值,并且主观题中增加了开放性设问,不拘泥于唯一答案,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探究,培养创新精神的理念。客观题方面,不但广泛采用了选做题,而且不定项选择题的比重有所增加,这种命题思路得到了专家和一线老师的首肯,被认为是今后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之一。学生在回答这类考题时,一定要以所学知识为依托,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视角,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考试中增进与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福州市教育学院教研员林志强老师认为今后高考语文试题解答将更加多元化,更开放。他举例说,今年福建作文与往年不同的是直接给学生“无主题命题”的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立意自由,这样做还有利于反猜题。此外,在语文试卷的标准答案中,提到“意思对即可”的题较多,这表明今后语文试题的解答将向更多元、更开放的形式发展。
趋势六: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实现试题与时俱进
高考命题从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热点、焦点问题常常被用作命题的背景材料,落脚于运用与能力的养成,考生不必在临考前花太多时间专门复习时政热点,重要的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积累知识,关注生活,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比如十七大召开、物权法的颁布、新党章、嫦娥探月工程、奥运会的举办、世博会等等。紧密结合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和常见的社会问题,及时将它们引入教学中,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对之加以分析、理解,关键是考查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重庆大足中学蒋其明老师认为,2007年的高考政治试卷结合时政,但不仅仅局限于时政,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等问题,考生在平时应就这些问题整理成专题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理解和运用。
趋势七:乡土内容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试题鲜明的地方特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自主命题,这使得近几年的高考卷具有一大特点,即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题目,比如2007年山东高考语文卷中出现了“济南惨案”“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山东临沂人)等山东符号,江苏省政治试卷的论述题则联系了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三创精神”,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要求学生关注生活,而2006年北京语文卷的作文题目就是“北京的符号”,“北京”特色跃然纸上。这些考试内容,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在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世界遗产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既符合高考要求,又彰显了地方特色。我们预计,2008年各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卷仍然会在地方特色上做文章。
高考试卷中的地方特色会以哪些形式出现呢?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我们发现,地方特色主要是作为背景材料在各科中出现,语文和文科科目稍多,与题目解答的联系也较紧密,有时要求考生对当地的历史人文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相比之下,数学和理科科目中出现的地方特色并不对解题有太大影响。另外也有直接以地方特色为命题对象的,比如2004年江苏地理卷的最后一个大题(20分),就给出一幅江苏的地图,要求考生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和人口四个方面来分析江苏省的发展特色。本题既需要考生具备一般的地理知识,也需要对区域情况有充分了解,较好地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地方特色出现的这两种方式区别只在于与知识点和解题的联系紧密程度不同,归根到底,其目的还是为了考察考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所以,不必对2008年高考中将会如何凸显地方特色抱太多担心。
综上所述,2008年高考命题总的趋势仍然遵循“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关注现实,稳中求新”的十六字方针,始终基于新课改,新教材,又对教材有一定的延伸,完全不是教材内容,或者说根本找不到教材知识影子的题目不会出现。通过把握高考规律,预测命题趋势,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掌握科学的备考方法,从而以最佳竞技状态静候高考的到来,下期本刊将着重介绍备考复习的最佳方法,敬请广大考生们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