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新闻笔记之第五篇》
万达集团“带租约发售”模式遭遇诉讼
http://finance.sina.com.cn
本报记者 刘长杰 沈阳报道
据悉,这与
早在2000年5月,万达集团就在“地产狂人”王健林的带领下,开始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据悉,截至2003年底,万达在16个城市开发160万平方米,投资逾百亿。
王健林将万达商业地产的快速扩张归功于“订单模式”,即万达成立专业的商业地产公司后,并不急着拿地做开发,而是与沃尔玛、欧倍德、大洋百货等12家跨国连锁企业和部分国内知名企业签订联合发展合同,双方共同选址,万达投资建设,沃尔玛等租用卖场。这被王健林自称为“地产大鳄+商业巨头”模式。
万达的订单商业地产模式与国际通行的“Shopping Mall”建造方式相当接近,但万达模式并不把黄金商铺全部出租,而是通过出售在知名店铺周边开发建设的小型商铺收回项目的部分投资。王健林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通过这种方式回收的投资在50%至70%。而就沈阳太原街万达商业广场项目而言,有业内人士曾给记者算过这样一笔账,即使成本都算到最高,万达商业广场的总投资额也不会超过5亿元,而仅出售其中的500套精品店铺,万达就净进账9.6亿元,这还不包括万达自己用来出租给沃尔玛、欧倍德、百盛、灿坤等商业巨头的临街大店。
“与世界500强为邻”,“和巨人一起飞”。这样捆绑“世界500强”的营销模式,让万达在购房者“投资案例分析”的宣传广告中,作出了“一个面积为
但是,百余家精品商铺随沃尔玛等大店
起诉万达的业主认为,正是万达虚假的广告陈述和违法的投资回报预期,加之当地某些政府部门领导的“大力推荐”,才让他们这些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商人”受“伤”。
自从今年6月“启动计划”搁浅以来,万达并没有放弃改变身处被动局面的努力。
8月初,这个新的管理团队就对万达精品商铺的经营进行了重新的市场定位:成为区域品牌代理商的聚集地,以低价批发为主。
**注:这是第一次关注万达商业地产沈阳投资难局,此后,还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