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改革回顾


银行改革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导报20061127

 

    近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无疑,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生效,外资银行将从12月日起大规模布局中国市场。中外资银行同台竞争,将让中国银行业进入新的战国时代。

    当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改革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以及先后上市,其它银行的改革也将提上日程。

    有关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如果将视角仅仅集中在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热情于海外上市的话,将会使人们得出过于片面的结论。因此,要把握当前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就需要对整个金融业改革的历史脉络和改革进程做一个清晰的梳理。

    中国的银行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份,因而在改革的不同阶段,银行业改革的中心任务和侧重点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综合各方面材料,仔细分析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银行业经过六个阶段的变革,表现出的是一条沿着市场化改革道路逐步的艰难探索。

人民银行体制实行30

    第一阶段(19481952)1948121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当天发出布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在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1949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市迁入北平。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赋予其国家银行职能,承担发行国家货币、经理国家金库、管理国家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恢复和国家重建的任务

    第二阶段(15931978)在统一的计划体制中,自上而下的人民银行体制,成为国家吸收、动员、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的基本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加快,私营金融业纳入了公私合营银行轨道,形成了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的机构,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职能,统一经营各项信贷业务,在国家计划实施中具有综合反映和货币监督功能。银行对国有企业提供超定额流动资金贷款、季节性贷款和少量的大修理贷款,对城乡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提供部份生产流动资金贷款,对农村中的贫困农民提供生产贷款、口粮贷款和其他生活贷款。这种长期资金归财政、短期资金归银行,无偿资金归财政、有偿资金归银行,定额资金归财政、超定额资金归银行的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期间虽有几次变动,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改革体制促银行业竞争

    第三阶段(1979-1983)一阶段是为适应中国整体经济体制

 

 

改革对中国银行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时期。此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改变中央银行仅作为财政出纳的金融声色,打破单一的中央银行体制,构建规范的双层银行体制,推行了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立。1979223,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据此退知,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于1979330正式办公。1979313,国务院同意并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中国银行体制的请示报告》,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专司外汇业务,另外,与此同时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19798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此后改称中国建设银行1983917,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据此决定,中国工商银行于198411正式成立。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管辖下的四大专业银行体系的初步形成,由此也基本完成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银行体系的重建。

    第四阶段(19841993)中国银行业在这十年间所表现出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府促进银行业竞争的意图开始显现,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势头开始出现。期间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成立。至目前一些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在这一时期创立的。19871988年的两年间,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得以创立。作为中国银行业的新生力量,它们的加入给中国银行业过于单一的银行生态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促使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开始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通过私人业务进行相互渗透,表现出积极的市场竞争姿态,银行间的初步竞争局面开始有所显现。1992年开始,又有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成立,主要包括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等。

商业银行股改推向市场

    第五阶段(19942003)1994年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当年的311月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被正式剥离,国家为此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

1995年《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实施。至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业务上都开始向更具商业功能的银行转变,从而为更具市场化的银行业竞争奠定了基础。

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用以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当年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8%,以满足巴塞尔协定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1999年,政府又相继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15万亿元不良资产予以剥离。2002年,中央更是明确指出,国有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并开始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第六阶段(2004年至今)2003年新一届政府成立之后,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高频率陆续出台,从而显示了中国政府从根本上变革银行业、推动银行改革的鲜明态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试点就是银行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4年1月7,国务院决定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补充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所需的资本金,而负责管理这部份资产的是为此成立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046月,中央汇金公司负债融资30亿元人民币,向当时正在进行财务重组的交通银行注资,持有上市后交通银行668%的股份。与此同时,以“国家控股,广泛参股”为方向,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实现在内地和香港股市上市。

银行业改革任重道远

在内地和香港股市上市可谓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惊险的一跃”,中国银行业也因此正发生质的改变。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1998年以来,从国家注资到剥离坏账,成本大约是3400亿元。从今后盈利的情况看,最保守的算法是,按目前税率,建行每年缴税240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国家股每年的分红和应得权益。现在建行的股票在香港是全流通,国家持股的市值实际已经超过5500亿元。1998年,建行不良贷款率为296%,当时税前利润16亿元;1999年不良贷款率是25%,税前利润74亿元;2000年这两个指标分别是202%,85亿元。通过一系列重组,2005年税前利润达553亿元,不良率384%。据刚刚离任的建行行长常振明说,“2006年会更好,包括不良率和覆盖率(指标),都会很理想。”在他看来,银行改革两、三年内可能会看到阶段性的变化,四、五年后应该有很大的变化。”

    不过,上市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还必须有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监管与社会环境相配合。这就构成了银行业改革在新阶段的任务。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龚方雄认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大部份难题都已经解决了。上市主要解决原来银行内部的机制问题,现在关键是外部环境的配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也认为:公开上市只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步骤中的一个阶段,如果按照进程划分,也仅仅是处于整个改革过程中的前半阶段。事实上,既然国家有能力为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上市的主要目的就不是仅仅为了筹资,其目标是为了建立一整套新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强调投资者利益,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彻底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准官僚体制”,改变官本位,通过合理的、符合商业银行运营要求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的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

    如今,面对开放的中国市场,国际上的银行巨头纷纷抢滩,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业,又一次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外资商业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来说不仅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跨越,对整个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