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绝各类网站转载/引用
2月27日东方航空就中国国际航空新的报价方案正式发布公告:“对于中航建议,本公司董事会将不予进一步考虑。本公司将坚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精做强航空主业。”对国航这个第三者,东航坚决地说了NO,继续不离不弃、义无返顾地追求新航这位老情人。
东航引入新加坡航空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遭到了来自国航的多次半路狙击,最终造成合作协议在股东投票时功败垂成。两方各自施展的招数以及口水不必细究,背后“贱卖国资”、“高管隐含权益”、“不规范操作”、“搞小动作”等相互指责不绝于耳,抛开道德评判,实际上,东航与国航之争,也是“路线之争”。
国内航空业的重组和破除垄断局面的激烈战斗自2005年以来进行得如火如荼,基本形成了国有三大航空公司为寡头,若干地方和民营航空公司为补充的市场格局。改革转向继续增强竞争活力,同时将企业做好。
有证据表明,作为中央国企的东航与新航联姻,得到了发改委、国资委、民航总局、商务部、证监会等部门的支持,作为属于国家应该控制的行业,作为特例报国务院批准,可以说,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东航对于国航的反击理由之一是防止“国航垄断国内民航市场”,这恰恰也许是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作为小鱼小虾的民营航空资本并没有打破市场垄断,适当引进外资也许算是一个破局之道。
对于如何将企业做好,东航和国航的想法也有天壤之别。国航的掌舵者信奉先做大再做强的理念,将入股东航视作不得不抢占的制高点,将国航打造成“国际超级承运人”;而东航认为要做大必先做强,坚信只有与新航这样全球赢利能力最强、管理最强的航空公司联姻,才能够最终成为一家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同样是要做世界航空业的强者,两家公司却有不同的战略路径设计。
然而,本来在计划经济时代非常管用的行政手段,这次在市场面前却失效了。同样作为中央国企的国航“不听招呼”,在二级市场上又是吸纳筹码,又是散发对股东判断有影响力的消息,摆开一副要求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架势。新航叫价3.8元/股,国航加价到5元/股,政府用沉默表明“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的态度,将决策权交还了股东代表。
东航显然低估了市场的力量,指责资本逐利的本质只能显示东航管理层的懦弱。东航理应放弃完全依靠行政力量的想法,和国航在资本市场上展开平等的对弈。经历了一场风波的东航和新航仍然不改初衷,国航是否能够游离在政府控制的边缘继续实施扰局行动,将这场股权战斗的另外两方拖入泥沼,等待新的进攻时机的到来?或者至少达到抬高价格的目的,使的新航最后背上沉重的包袱,降低其在未来竞争中的战斗力?还是见好就收,找个合适的机会体面地退出?亦或是政府最终不得不明确指示国航收手,种种可能的存在使得东航的结局显得扑朔迷离。
面对可能出现的变局,东航公告中的字眼大有玄机。严格地说,国航和新航一样,甚至其他航空公司,入股东航都应被视为战略投资者。东航只是就事论事地否决了国航的新建议,并没有表达永远不再接纳国航的意思。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实际上东航表示的是坚持引进新航的既定方针。东航的这一表述给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她无法确定新航是否会和自己一路走到底,也不知道政府是否会改变以前的支持态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东航追求靓女(新航)虽被女方接受,而不能得到自己父母和多数亲友理解和支持的尴尬。政府尽管调整了国航的最高决策层,但是,执着的国航仍倔强地期望和东航走到一起。
在东新恋的问题上,政府的态度仍然是值得赞许的,这是一次勇敢的实践,挑战着政府能否坚持不用行政手段干涉市场行为的极限。如能坚持到底,将为国企产权的深入改革树立榜样,让企业不再依赖政府的政策倾斜,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成长壮大。东航情归何处,还是应该交给当事人和利益相关者通过博弈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