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漂亮街墙的命运
舒 乙
如果仔细留神,在北京东城区米市大街上,路东,有一段很整齐的街墙,位于东堂子胡同和外交部街之间,它的斜对面是当今协和医院的门诊楼。
这是一段很漂亮的墙。
它很完整,干干净净,规规矩矩,没有任何装饰,祼面,素装,露出砖的本色,幅面很长,大致有一百米的样子,高度适中,不高不矮。细瞧的话,还会发现它的砖很特别,是“钢砖”,又俗称“耐火砖”,质地磁实,用料和烧制工艺都很特殊,以至外表和颜色都有别于普通的红砖和灰砖,明显质密,表面平整,呈黄褐色。顶特别的是,隔几行砖,就镶砌一小块半截的砖,将断面朝外,故意向墙外突出一点,使得整个墙面故意不平整,显得不呆板,有点跳荡,仿佛一下子就活泼了。而那块半截砖的断面竟然是深褐色的,很光滑,像玻璃似的,制作时的窑温一定很高,都烧熔了。可见,烧制工艺之讲究。这种不规则的墙面搭配颇有艺术性。
有这样的设计和制作一定是洋式的,决不是中国古典建筑工匠的风格,这么做明显是违反中国工匠的行规的。
果然,在这段墙的背后藏着若干栋小洋楼,全是协和医院的高级宿舍群,是协和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本体的同期建筑物,也和南边北极阁的协和宿舍楼是姊妹楼,原来是美国煤油大王洛克菲乐投资兴建的,建造大致在1916年之后的几年之内。
噢,这段墙原来是为遮挡协和大夫和教授宿舍小楼用的,使它们不至于从街面上一眼就被看见,宛如中国宅子门口的影壁。
五十年代之后,林巧稚大夫和她的教授同事们,就住在这些小楼里。
协和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由于设计别致,造型优美,是中西合璧建筑的杰出代表,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经过全国政协委员的呼吁和提议,这些配套的宿舍小洋楼群也被定为协和医院的扩展保护项目,得到了保护。
但是,唯独把这段墙忘了,而且在迎奥运整治街道面貌的规划中,要把它拆掉,据说,理由是要把漂亮的小洋楼群和花园“亮”出来,以便由街上能看见它们。
好在,拆之前,先咨询了一下。
记得,2006年8月9日,我被东城区文保主管单位请到了现场,实地察看了一番。
我的意见是:别拆。
理由是:
这段墙和小洋楼群和花园是一个整体,当初是为遮挡小洋楼宿舍用的;
它也是文物,已有八十年的历史了,又那么完整无缺,挻难得的;
它很漂亮,做工精细,很特别,在北京城里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我很郑重地写出了书面意见。我还特地建议:千万另在墙面上塗涂料,如果已经喷红了,要洗掉,要“原生态”,恢复原状。还可以在人行道旁,在墙根种点小草花,起点保护、点缀和提示作用。当然,也可以挂牌,讲讲历史来由。
最近,我路过那里,发现:街墙完整地站在原地,非但没动,还种了花草,还掛了牌,极漂亮。
真的没拆。好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