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澈悟之功 风卷旗动之妙
——李广滨的关东冰雪和他的“皱纸皴法”
冯万钧
当我们视觉受到积极的感染时,我们心灵的价值就会提升,潜藏于我们自身的善本源就会被焕发。对于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弗洛伊德把它解释为“有机生命内含的一种动力”。用想象中的美好的来达到暂时的解脫,用憧憬塑造未来并把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一种不同寻常的想象,实属人类特有的高级生物行为,于是,艺术就成了理想的载体。艺术的责任在于引导人们通过理性思维的作用,讴歌生活的美好并剔除生活中的烦恼,由此寻找到新生活的起点。
一、关东冰雪题材绘画发展30年
冰雪题材绘画是大自然赋予东北话家的地缘优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地区就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冰雪题材的画家。当初的势头之猛烈、创作队伍之庞大、花样品种之繁多让中国画界至今记忆犹新,良莠不齐队伍一拥而上全部画冰雪。就其材料看就有,有鸡蛋清画法、矾水画法、丙烯画法等等。总之,可以用于在宣纸上涂抹的材料几乎都被人普遍试验过。从推动这一题材发展的角度讲,不能不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后期的关于冰雪画的不伦不类的炒作,以及风马牛不相及的胡编乱造,的确损害东北画家的形象。二十多年过去了,走的走了,散的散了,大家又从新回到了笔墨和宣纸上。
去年年终,黑龙江关东国画雾凇艺术研究院在冰城哈尔滨宣告成立,标志着这一题材绘画的发展和专业群体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标志着这一典型的带有地方特色的画种的日臻成熟。而在同类冰雪题材的绘画中,作为院长的李广滨应该说是一个集大成者。李广滨是典型的实力派画家,而真正给他带来声望的则是他的冰雪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大气磅礴,在同类题材中,可谓技压群芳,独树一帜。李广滨的冰雪题材作品以其传统而备受业界的接受。具体的说,李广滨从绘画技法到使用的工具、材料都没超越文化传承所允许的界限。另一方面,是指李广滨成功的运用全新的绘画语言表达形式,实现了当代艺术主题表达的需要,使他的作品具有时代气息而不老旧。
李广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致力于冰雪山水题材的创作和研究。在从事这一题材创作的画家群体中,李广滨无疑是一位起步最早、作品最多、成果最为显著的画家。在近三十年的研究和创作过程中,使这一题材实现了根本型的突破。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87年以前可以作为李广滨冰雪绘画风格的定型时期。其主要代表作品有《中华四季图》、《神州雪融图》、《雪山之魂》等一大批绘画作品,是以“李广滨皴法”既“皱纸皴法”为主要标记的早期冰雪山水绘画。这些作品不仅表现题材新颖,而且幅面庞大,可谓传统冰雪题材绘画作品中前所未有的鸿篇巨制。在这些作品里,画家以独到的美学视角,精湛的笔触,采用传统大写意技法,以“留白”作为基础,并以多层次的反复渲染而最终营造出冰雪、雾凇等北方结霜景物的具象造型,使作品的物象构成、色彩机理、美学视觉等方面大大提高。
第二阶段大致为1988年只2003年。随着“皱纸皴法”的进一步完善,李广滨成功实现了冰雪题材创作构图上的重大突破。大量的云顶山结构的出现,使原本就很大气的作品骤然有了灵犀。高度的抽象激活了潜藏于形象内部的思想内涵,为纯自然的形式美和本意美增加了艺术含量和美学价值,实现自然到艺术的转化。
2003年以后,李广滨突然放慢了创作的速度,继而进入理论研究和他梦寐以求的雾凇研究院的最后准备阶段,同时潜心进行作品近景表现形式的研究。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雪魄冰魂》、《关东三月天》、《物尽天责》等系列冰雪题材作品。明显不同的使这些作品较之以前的作品更多的突出了近景的描述,使其作品更加厚重、更加流畅、更加开阔。
二、从李可染的“屋漏痕”到李广滨的“皱纸皴法”
线段是有形世界的第一物质要素。没有线段的勾勒,就不可能存在有形的视觉世界。线段作为点的延伸,几何学上的解释为点的运动过程,不同长度的线段代表不同时间的流量。然而作为绘画中的线段并没有物理学意义上的线段那么简单。俄国艺术哲学家康定斯基认为,不同形态的线段可以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感情色彩。相同流量的线段,其形态不同,视觉效应也会迥然而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表现物体轮廓要素的线条称之为白描。在历代文献的记载中,仅据有文字可考的白描技法至少有18种之多。其中有线型流畅、劲秀古逸的“游丝描”;有行笔如莼、直而朗润的“直线描”;有如作古篆、苍劲厚重的“铁线描”;有活泼飞动、舒卷不滞的“行云流水描”;有风姿飘逸、不浮不滑的“柳叶描”等等。历史上早有“曹一出水”、“吴带当风”的定论,前者是指其势圆转的“铁线描”,而后者则代表吴道子的“兰叶苗”。
白描技法到明清发展到顶峰,并在中国的文人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内涵的延伸,在中国绘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经成功的把光线的运用在国画创作上,并广泛被后人临习和借鉴,但却很少有人研究他的山水画中的神秘线条。李可染先生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致力研究寻找一种更为理想的表现山水形态轮廓的线条。他把这种线条形象的称之为“屋漏痕”,即雨滴紧贴凹凸不平的墙面快速滑落的几何形状的轨迹。
在李可染先生晚年的大量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大量的由不规则的几何点状组合起来的各种线条,这就是所说的“屋漏痕”。“屋漏痕”线条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僵直线条和飞白线条的视觉障碍,有效的提升了视觉的亲和力。然而,这种线条在操作上的难度和绘画速度上的都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弱点,以至到李可染生辞世之际仍未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李广滨的“皱纸皴法”在轮廓线的表述方法上虽然不能说与“屋漏痕”是传承关系,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确切的说,李可染先生的“屋漏痕”线条在李广滨的“皱纸皴法” 中找到了更为理想的表述方法。
“皱纸皴法” 的主要特征是充分利用了生宣纸的自然褶皱和水墨的扩散特性,以此营构出一种近似于“负影像效果”的表现形式,从而使冰雪、云雾等一类几近“虚无缥缈”的景物、景观,在物理造型以及色彩机理的美学表述形式得到有效的量化。
业内专家指出:李广滨采用“皱纸皴法”创作的山水题材作品,无论从创作技法上还是从美学视觉上,均达到了国画创作的至高境界。它既符合了当代艺术构成的科学逻辑即生成并维系这种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尺度,同时也吻合了现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以及理性人格的价值观念。因此,“皱纸皴法”应该被视为传统“借地为雪,画黑留白”理论上的发展和技法上的完善。
皱纸皴法的典型范例一般运用在山川、坡地的主体轮廓造型以及山体的切削表面,一般采用强势用笔,一次皴擦定型,不做二次涂改。在美学视觉定位上,“皱纸皴法” 具有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在同类题材创作中,它较之其它绘画方法的表现形式,具有更加强烈的自然亲和力以及强烈的触摸感。
三、李广滨冰雪山水画意境的美学视角
意境是中国绘画的精神主旨。意境不是人的心灵创造的自然,而是人的心灵对自然的感应,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境不仅有其自然的规定性,而且渗透着至高无上的美学主题。对传统绘画而言,意境带有高度抽象的艺术哲学色彩。就其山水绘画的形式,它既不是自然景观的真实描摹和环境图解,也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形,而是人与自然情感交流的一种特殊物化表述形式。从美学的意义上讲,中国的山水画不仅要符合人文自然地理的逻辑准性,同时还要具备艺术所要求的全部美学属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格化的自然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李广滨冰雪题材绘画的精神所在。
李广滨的山水画的特点是他较多的采用传统中的“留白”技法。“留白”中国绘画中的最普遍的技法和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古人的解释是“画黑留白,借地为雪”。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大致近似于现代摄影中的“负影像效果”。即通过背景的反衬,烘托出前景的体貌形态,从而实现艺术的达成。像李广滨这样在一幅画面中大面积使用“留白”技法的作品是不多见。也正是有语这一点成就了李广滨的冰雪作品以及后来演变出来的具有独具风格的云彩。遵循唯美主义的创作理念,经过技术上程式化的处理,在最大限度保留冰雪传统题材一般性民俗文化象征意义的同时,辅作品以更多的现代人文理念以及人性化品格,从而实现了冰雪题材创作的重大突破。以一般自然感性形象与通俗民俗文化象征相结合,构成了李广斌冰雪题材创作的核心主题。
李广滨的作品散发着浓郁乡情和自然的灵性,他用无比的超脱和独具匠心的精湛表现手法,揭示出潜藏于人们心底的善良企盼。观其画,你仿佛游历其中,更好像在读一首诗。幅面大者可见气势之恢宏,幅面小者更可见咫尺乾坤。取繁中之简,用浓中之淡,自上而下,层次厉然;布局之流畅,结而不聚,疏而不散;开合起浮,挥霍自然,下启上承,淋漓尽致。画面中流露的理想化的主题和高度人格化的表现,足以深深打动观赏者的心灵,它会把你带入一个恬静而神圣的境界,让我们内心世界的深层感受得以抒发,让我们俗世污染的灵魂得以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