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还有什么“节”不敢办?


广西,还有什么“节”不敢办?


广西特产——绣球


节庆活动中的民族歌舞表演


广西特产——壮锦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活动

    前几天,在看广西电视台的广西新闻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几十分钟的电视新闻节目,居然在同一天播出了广西几个地方的3个节庆。看着那些名字怪异的“xxxx节”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广西在中国版图上一个多民族的边远省份,地域辽阔,从北部湾的海平面到云贵高原接壤,又是西南出海的经济大通道,连接广东湖南,区位优势极其明显;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广受中外经济学家和旅游爱好者的关注与青睐。

    广西的民间节庆之多,是广西各民族长期在生活和生产中慢慢传承下来: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盘王节”、 融水“姑娘节”、龙胜“红衣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和“花炮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分龙节”、回族的“古尔邦节”、京族的“哈节”、彝族的“跳弓节”、水族的“端节”……。他们几乎每一个月都有自己的节日,加上各聚居点自己的特定节日,从内容看,有预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庆耕种开始、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有慰劳牲畜或农田劳作某个阶段胜利完成任务的,有欢庆好收成的,有纪念祖先和其他历史、传统人物的,也有其他特定好日子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广西基本停止前进的步伐。在90年代初,才开始逐步开放,逐步改革。有目共睹的让大家看到广西近20年的成绩和成就。沿海城市的开发,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共进,让广西再次看到经济腾飞的希望。

    这里要说的是广西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官员头脑发热发胀,人为的制造了很多节庆,美其名曰:为了搞活地方经济。“造节运动”在广西层出不穷,借尸还魂,向上级领导要钱要物,拿民间的节庆大搞现代愚昧。大吃大喝,私囊个人腰包,自己有了面子,领导看了高兴,老百姓就游游走走,吃吃喝喝(吃坏了自己的肚子,还是自己买药,哈哈),真正搞地方节庆的目的是什么,可能只有地方父母官自己心里最明白。

    什么“西瓜节”、“辣椒节”“桃花节”、“柿子节”“花炮节”“渔火节”“甘蔗节”“柑橘节”“边关旅游节”“花灯节”“(荔浦)芋头节”“水街美食节”“跨国瀑布节”“茉莉花节”“开水节”“喀斯特地貌节”“石头节”“稀有金属开发节”“海鲜品尝节”“世界矮马节”“天然山羊节”“万人狂欢啤酒节”“天坑旅游节”“天然矿泉水节”“长寿节”“大峡谷探索节”“名贵兰花节”“名庙开光节”“天然石乳洞穴节”“福寿节”“地王节”“河灯节”“杨贵妃节”“铁锅节”“鞭炮节”“布洛陀寻祖节”…………。

    纵观这么多的节庆,可谓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

    苦了媒体记者拼命的在八桂大地的奔波参加各种各样的人造节庆活动,苦了当地老百姓和机关部门人员的通力拥护,乐了地方父母官,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图,电台里有声。上级领导看到眼里,喜在心里。成绩大大的有,成就多不胜数,这样的领导能不提拔?每次这样的节庆同时也乐了小吃小卖的商贩,什么样的腐烂变质食品在人造节庆活动,全部销售一空。假冒伪劣商品大行其道,这次坑你,上当受骗,明年还相见,价格年年涨,就不怕你不买。

    曾经,广西有一个官员这样说过:广西的确是“老少边穷”的省份,我们不能拿这个到处宣传,到处伸手要钱;不要再搞花架子,害人利己,需要我们现在的官员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把工作落实到实处,脚踏实地的工作,大力宣传广西的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重视人才的利用和开发,才能够真正的做到经济腾飞。

    这段话可能对我们广西部分父母官有用!可能还会有部分地方父母官根本就听不进去,我行我素,自然,人造节庆活动也不会自己消失……。

    现在到处都在讲思想大解放的讨论,广西再不抓住现在的机会,还在自我陶醉,继续热衷于人造节,做出一些经济发展的假象,往后,广西,还有什么“节”不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