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制私制判断法
公制私制判断法应按定性定量二个步骤进行,先是定性判断,接着是定量判定。
1.公私定性判断T9
无限时空是公私的统一转化体。这可理解为二条,第一条是公私既对立又合一,第二条是公私对立相互转化。私有发展的同时,其旧的内容不断转化为公有内容;公有发展了,原有一些旧的内容还原为私有。这二方面决定了公私性质判别的复杂性。具体到某个社会,公私的比值和范畴既要参考科技生产力水平,又要看改造对象环境。其基本判别的定性概念是个人和社会的“安全生存”标准界,即与安全生存相关的属公有性;与安全生存关系不密切的属私有性。如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解要有发展的思维,不能将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小环境等同于无限时空来看待,或只看到人类生产能力的单方面提高。虽然人的能力不断放大,生活越来越好,这只是发展私有不断转化为生存公有,生存标准不断提高,新的发展私有不断出现。若真的只有个人能力放大,而有待认识和改造的自然界有如现在所认识水平基本不变,则当个人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必定不需要合作协调,那结果只能是未来“极端个体主义”社会的出现,社会将全是私有性质的。事实将是,人类能力提高的同时将面临改造结合能更大的对象,发展私有不断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生存公有,而新产生的发展私有将由物质升华为精神。所以未来社会物质共有而精神私有。
时空中某层次载体的性质是公体还是私体,或某一层次载体应否升级都有些特征与标准,综合这些特征应得出一个判断法。定性判断法的依据是ⅠⅡⅢ公私奇偶律,主要从虚物质作用方向Ⅲ、高级载体的无为Ⅰ和低级载体的有为Ⅱ三者中之二者性质推导出第三者的性质。
2.公私判别定义
通常,集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具体确定公、私体界限由具体的改造对象结合能值决定。当个体力量不小于结合能时采用私有制与市场竞争;当个体力量小于结合能时采用公有制与契约考核。这是公私判别定义。在实现消费体系的过程中,当个体能力小于改造对象的结合能时,同类个体应集结成公体;而当个体能力大于或等于项目改造对象的结合能时,个体应尽量保持自由的私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体因需组建公体完成某项任务后,由于垄断力量依照某个人(通常是控制集体者)的意志继续维持的公体扩张是不正常的公体,称为垄断。不在此定义范围内。
3.能力判断法:设个体生命力值为Lf,生存力值为Pe、发展力值为Pd、自由力值为Pf,则当Lf≤Pe时为Ⅰ级公制,实行完全计消配给;当Pe≤Lf≤Pe+Pd时为Ⅱ级公制,公有调控私有为主;当Pe+Pd ≤Lf ≤Pe+Pd+Pf时为Ⅲ级公制,TMS网系共存,个人完全自由。又设被改造对象的结合能为Lc,则Lf≥Lc时为私有制,而Lf<Lc时为公有制。
4.成本判断法T10
成本判断法是指以成本、效益相比较量化的判别法。一是必不可少的集合,这是根本条款,即只有通过集体才能达到某项目的。这时的集合效益肯定大于集合成本。二是可集可散,这时集合成本往往不小于效益。如一般的协作利用效率等关系不必集合,可通过市场沟通为主。三是利益一致,这是条补充条款。利益不一致的集体会形成高内耗,合作成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