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秋:致我异乡的弟兄


 

致我异乡的弟兄

 

蔡剑

 

  从洛杉矶回到北京有一个多月了。时间一晃就到了中秋节。大家都知道,中秋在美国并不是一个节日。虽然中国城有华侨组织的中秋游园会,那也很难让人有感觉。不是每个中秋我都有印象。 回忆我离开西安以后,记忆中最清楚的中秋倒是有几次。最早是刚上大学,我们班同学在中秋看完录像后几个北京女生提议到圆明园“赏月”。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从 101 中学的小门溜进圆明园。当时晚上大水法也没有人看着。在清皓的月光下,刚刚离开家的一群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各有各的感慨。记得有一会,大家都不说话。谁知道接下来就是忙碌而盲目的五年。还有一次,是考托福前的那个中秋。我从舞场出来,送完一个朋友后一个人从西苑往清华猛骑。觉得深夜的月光特别明亮。耳边风声响着,突然感觉有愧疚。感觉有些颓废,对不起父母。而在美国的中秋,印象深的也有两次。一次是晚上忙着从硅谷开车回洛杉矶。只记得几个同伴感叹美国月亮又大又低。从车里望去,象是不远处的路灯。还有一次,是在圣和赛拿着酒一个人在阳台上看着天空发呆。现在到了北大,又一次在中国过中秋。虽然没有登高,还是想起了刚刚远离的朋友。如果你回到北京,清华的荷塘荒岛和北大的未名湖几乎还是以前的模样。可是让我们明显感觉到的是,我们已经不是过去的自己了。

 

在我回国之前,我们有很相似的经历。进入一所好的大学,然后跟着大家申请出国。到美国换专业或者换学校,然后知道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然后就在进入了一个轨道之后开始对自己的前途有一些反思。当硅谷和洛杉矶的朋友送我回国时,我觉得就是吃饭聊天照相。而当我到了国内以后,开始有些怀念那边的朋友。毕竟我们一起在那边闯荡了好几年。以后的道路会有些不同了。回国就象从一辆正在行驶的火车上跳到另一辆更快的火车上。两辆车的轨道不同,乘客不同,风景不同。而跳过后你就几乎不可能再跳回去。

 

回国一个多月,很快就有些麻木了。在适应了这边的生活之后,我有时提醒自己是什么原因让我决定回国的。我曾经看到文学城上讨论区对于回不回国的争论。有时都吵开了锅。我不想参与到口水战中,因为我已经回国而我的很多朋友在美国干地也很出色。抛开促使我回国的家庭,环境,和文化的原因,我有时感到,美国欠我太多,而我欠中国太多。硅谷的创业环境是不错,可是主流的模式还是美国老板可以翻云覆雨。的确我们华裔科技人才在美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如何多快好省地做好技术。的确我们不少人工资还算高,可是有很多不学无术的人可以比你更高。的确美国是欢迎科技人才。可是最近移民政策的调整使本来就令人讨厌的绿卡申请变为遥遥无期了。这是规则的一部分。我们在美国明明知道其问题,却没有人有心去改变它,只有去适应它。回到国内,虽然很多机制还有待改进,但是已经比我们当初出国时好了很多。现在学校尽量安排好科研和生活的条件。我曾经对老婆感慨地说,中国就像是农村的亲娘,她虽然穷,却把最好吃的,最好穿的留给你。而美国像城里的后娘,她也比较懂事,给你吃穿,却少了那份关爱。我还要说,我们在美国可以做很多,我们在中国可以做更多。因为在中国还有很多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来不及解决或者没有人解决。

 

但是,在现在国外有一些误解,认为从美国回国就要活的更好。其实,中国的环境,实施,条件还是很落后。 基础设施方面,即使是北京也很难和硅谷相比。回国可以创业,但是如果没有关系后台,成功的几率不会比美国高多少。就算成功,规模和回报也未必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中国人在美国不能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所以很多人选择接受物质,或者改变自己的精神品味。而对回国的中国人来讲,更看重的应该是这种变化环境提供的发展空间,而不是锦衣玉食。大家赚钱是应该被鼓励的。但如果要赚钱,最好是赚了美国的钱给中国人。而不是赚了中国人的钱给美国。因为中国老百姓还是很穷的。中国人已经被美国蒙得够多了,回国的还是要想方设法帮着自己人。所以我也希望身在国外和已经回国的弟兄们能相互扶持。

 

正像在不同时期的中秋节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一样,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会操心不同的事。也许你选择在异乡的宁静中发展,也许你会跟我一样跳上返乡的火车。我们可以不理会身边的琐事,可以回避工作中的麻烦,可以抒发“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可以尽心地投入家庭生活。无论你在不在意,社会的兴衰和变革都会影响到你。无论你在不在意,世界上都存在着一片属于你的国度。但是无论你在意还是不在意,我们都会成长直到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