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新闻练习第二篇》
金泳镐专访
本报记者 刘长杰 沈阳报道
东北亚经济圈的实质性合作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经济圈主要的推动者——中、韩、日,其表象就是这一经济合作模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作为一直致力于研究东北亚经济合作问题的经济专家,金泳镐认为,既然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价值显而易见,“那总该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才好”。
金泳镐的专业背景是技术经济学,是“黄海经济圈”理论的首先提出者。作为一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科技专家,他在经济和技术的研究领域里都有极高的建树。金在东京大学作过多年的教授。现任韩国柳韩大学校长的金,仍然是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在担任韩国金大中政府的产业资源部部长之前,金曾担任韩国总统的科技顾问,也因此参与了韩国很多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金是中韩、朝韩友好交流的先行者,他访问过朝鲜,在中韩建交前的1989年,就来到中国参加学术会议。在推动中韩两国的学术交流上,他做了很大的贡献。
多年来,金泳镐不但对东北亚地区如何实现经济合作的问题,形成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有开创性的理论,而且身体力行,开展了很多活动对这一理论进行推广,在国际上影响很大。近期,他结合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提出了建立“东北亚经济回廊”的设想。
访谈
经济观察报:中国有很多地方都对韩国企业伸出欢迎投资的橄榄枝,韩国业界有什么看法?
金泳镐:韩国企业家对投资中国城市的排序是:上海,青岛或者天津,然后就是沈阳、大连。有些人主张把韩国一半的企业迁移到中国来,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认为那样韩国不是“空”了吗。但主张向中国实现产业转移的人认为,这就象碗里的水,你倒出去了,还会再满的。
经济观察报:您对中国制定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有所了解的,在这一决策实施过程中,中韩经济界如何进行合作?
金泳镐:中韩两国企业界的合作最初是从劳动密集型开始的,后来发展到了资金密集型,现在又到了技术密集型合作的阶段。东北要实现振兴,主要取决于重化学工业领域的振兴,而这一领域需要中、韩、日三国的广泛合作。也就是说,如果要实现中国东北三省GDP的增长,我认为应该是在东北亚经济圈合作的框架里才能够实现,才具有力量。
经济观察报:那么,中、韩、日之间的合作现状如何?
金泳镐:是这样一种局面:韩国和日本之间,韩国处于顺差;中国和日本之间,中国处于顺差;而中国和韩国之间,是韩国处于顺差。尽管中国在中韩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但很多韩国企业在中国设厂,这些工厂要从韩国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工业产品的零部件,因此,尽管有逆差的现象,反应的也是产业内部的一种贸易关系。投资中国的韩国企业,他们需要从韩国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如果把这些算作成本,大约要占到制成品的32%。我最近在韩国看到了一个民意调查报告,里面的数据表明,几个月前,韩国中、小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有到中国投资的意愿;但由于中国现阶段实施紧缩政策,有83%的企业都选择了观望的态度。如果这83%的企业都到中国来投资,那么从韩国进口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还要增加,尽管这样会造成中韩贸易间更大的逆差,但这却会使韩国中小企业投资中国的意愿进一步增强。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看待重化学工业给中国东北振兴带来的负担和不利影响?
金泳镐:人们通常把重化学工业称为“夕阳工业”,但是,实践证明,如果重化学工业和现代的IT产业相结合,它们就会焕发新的生机,重现青春,变成“朝阳产业”。这就象我这样年纪的人,通过科学的药品调理以及合理的营养保健,也可以保持年轻状态一样。
中国东北重化学工业的振兴,不仅要振兴原来的重化学工业企业,进而形成重化学产业的中心;同时,政府还应该把振兴东北落实到谋求建立一个集重化学工业、IT业、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一体的强大的区域经济体的设想上来。
经济观察报:但这样的设想并不容易实现……
金泳镐:的确,以前不同国家企业的合作,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而今后搞重化学工业的合作项目,比如机械、造船、石化等等,都是大型企业间的合作。这样的大项目搞起来,对于东北亚的中、韩、日三国的企业来说,既有合作的关系,又有竞争的关系,也有互补的关系。这样复杂的关系,需要调整,那么,就必须建立东北亚的经济新秩序。现在看,秩序靠什么来建立呢?必须靠制度来保证,才能进行大项目的合作。比如投资保障制度,因为投资大,项目大,风险大,没有保障,谁也不敢做;认证制度、标准化制度等也同样重要。
经济观察报:制度问题是需要国家之间来协商解决的。然而要实现中、韩、日三国之间的协同工作,您认为前景乐观吗?
金泳镐:中、韩、日三方,在国家间的协作问题上,会涉及到政治、历史、制度、安保、经济结构等很多棘手的问题,而且短时期内难以解决。但在地方政府的层面上,却没有太多的问题困扰,合作的气氛也较为宽松,因此可以首先在经济上开展深度合作。
东北亚经济圈的构建,我认为是可以撇开国家间的牵扯,不从国家间的合作开始,先从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开始。以前谈经济合作,“国富论”很受重视,现在“乡富论”更受重视;与此相对应的是,以前是国家的创新很重要,现在是地方的创新更重要。依照这个理论,我认为东北亚经济圈可以不必选择“NEAR(Northeast Asia Ring) of Nations”(国家形式的东北亚)而是选择“NEAR of Locals”(地区形式的东北亚)这样的实现方式。这就象你可以从不同的门进入同一个房间,也许彼此之间的目的不一样,但结果却一样。欧盟现在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国家联盟组织,但当初却是从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展开的探索之路。
最近也有人倡导“在中、韩、日三国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我认为这个想法是好的,但目前看,短时间内实现不太可能。因此我想先从三国地方政府的层面上,加强经济方面的合作,建立健全相关的保证制度和体系,就可以把东北亚经济圈和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向前推进。
如果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制度建立起来,那么中、韩、日三国的技术人员就会通力合作,这样就会让东北亚的经济实现快速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那么,如何推进东北亚经济圈的建立呢?
金泳镐:现在很多地方都表示,自己想做东北亚的经济中心。以我个人的见解,与其说某地是东北亚经济的中心,不如利用中、韩、日三国距离很近的优势,把东北亚经济圈建成一个“经济回廊”,而这样的回廊可以有若干中心点。“回廊”让东北亚有一个良性的经济圈,这样,重化学工业就可以合作起来。
要建设这样一个经济回廊,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一个陆海空立体的交通网现在还没有互连起来。要考虑把朝鲜半岛南北的铁路网,通过朝鲜,与中国东北、俄罗斯西伯利亚进而和欧洲的铁路最终连在一起。其次是必须建设覆盖东北亚地区的宽带通讯网。搞好这些基础设施,可以解决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问题,为东北亚经济回廊的最终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观察报:基础设施的投资如何解决?
金泳镐:这么大的工程,巨额的资金投入,我认为需要引进国际资本建立一个“东北亚开发银行”,来解决资金的需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金融合作可由地方政府来推进,但是,国家在背后的支持必不可少,也非常重要!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中国东北的整体环境适合东北亚经济合作的要求吗?
金泳镐:我以沈阳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沈阳原来就是中国东北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现在也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对沈阳来说,这些年进步很大,但是如果按照现在搞重化学工业的要求来看——重化学工业项目大、难度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政府不要进入一个误区,认为成为景观城市、实现了“一站式”办公就可以了,其实这些离国际投资环境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差距在哪里呢?核心就是必须市场化运做。现在我们的经济活动还是政府主导,这是不可以的。必须转变成政府只创造环境、制定相应的政策,其他的事情,都发挥企业、民间和市场的力量去解决。如果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那么就会对项目合作、企业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
经济观察报:在振兴中国东北、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过程中,如何发挥沈阳的作用呢?
金泳镐:沈阳应该发挥独特和更重要的作用。我在韩国就听说,有北京的专家提出“让沈阳升级为直辖市”的建议。我和韩国的同行们,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很希望这一点能够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
中国的经济,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出现了“珠江奇迹”;以浦东开发为契机,形成了“长江奇迹”;那么这一次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沈阳工作做的好、中心城市的作用发挥的完整,能否出现一个“浑河奇迹”呢?我们期待着。
***注:此为沈阳韩国周报道的配文,因主文没发表,故也未发表。置于此,是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