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宁夏地处内陆,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我们运用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数学模型,对宁夏现代化进程做了比较系统的测算和评价。从测评结果看,无论是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还是综合现代化的实现程度,都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有较大差距。
第一次现代化的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以最早进入工业化的19个国家1960年的平均水平为依据的。分经济和社会两大类共10个评价指标。其中经济指标分别为人均GDP、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社会指标为城镇化率、医疗服务、婴儿成活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大学入学率。
表1 2005年宁夏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
|
||||||
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
|
标准
|
宁夏
|
全国
|
|||
数据
|
实现程度
|
数据
|
实现程度
|
|||
经济指标
|
人均GDP
|
7203美元
|
1242
|
17
|
1714
|
24
|
农业劳动力比重
|
30%以下
|
48
|
62
|
45
|
67
|
|
农业增加值比重
|
15%以下
|
12
|
100
|
13
|
100
|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5%以上
|
42
|
93
|
40
|
89
|
|
城市人口比重
|
50%以上
|
42
|
85
|
43
|
89
|
|
社会指标
|
医疗服务(医生/千人)
|
1人以上
|
1.8
|
100
|
1.5
|
100
|
婴儿存活率
|
97%以上
|
97.8
|
100
|
97.4
|
100
|
|
预期寿命
|
70岁以上
|
70
|
100
|
71
|
100
|
|
成人识字率*
|
80%以上
|
81
|
100
|
89
|
100
|
|
大学普及率
|
15%以上
|
12.1
|
81
|
18
|
100
|
|
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
|
|
|
84
|
|
87
|
评价的具体结果详见表1。由表中可见,宁夏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宁夏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2000年为73%,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2001年为74%,比全国低4个百分点;2002年为76%,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2003年为77%,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2004年为79%,比全国低7个百分点;2005年为84%,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2005年宁夏在全国排序第17位
从分类指标上看,2005年宁夏第一次现代化10个指标发展不平衡,其中社会发展中的4个指标(分别是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平均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和经济发展指标中的农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达标,而经济发展中的人均GDP水平的达标程度仅为1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
根据趋势法预测,如果保持本世纪以来的平均发展速度不变,宁夏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要到2019年。考虑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等乐观因素,上述时间有可能提前。
第二次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标准,是根据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来制定的,包括经济质量指标(人均GDP、人均PPP、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物质产业增加值比重)、生活质量指标(城镇人口比重、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预期寿命、人均能源消费)、知识创新指标(知识创新经费投入、知识创新人员投入、专利产出)、知识传播指标(中学普及率、大学普及率、电视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共4类16个指标。
按照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2001年宁夏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28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点,在全国排序第20位。与全国平均值对照,2001年宁夏第二次现代化4类指标也不平衡:知识创新指数为11点,比全国低8点;知识传播指数为28点,比全国低4点;生活质量指数为47点,比全国高2点;经济质量指数为27,比全国低1点。到2005年,宁夏第二次现代化指数达到41,比全国低7点,说明宁夏第二次现代化进程在本世纪以来有加快趋势。从分类指标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人均购买力指数、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指数、城市化指数、婴儿存活率指数、教育普及指数、知识创新投入产出指数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能源消费指数、医疗服务指数等国内少数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2)。宁夏与全国水平最大差距在于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方面,说明宁夏第二次现代化的核心因素偏弱。
表2 2005年宁夏第二次现代化指数
|
||||||
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
|
标准
|
宁夏
|
全国
|
|||
数 据
|
指 数
|
数 据
|
指 数
|
|||
经济质量指标
|
人均GDP(美元)
|
32112
|
1242
|
3.85
|
1755
|
5.47
|
人均PPP
|
31009
|
5726
|
18.47
|
8124
|
26.20
|
|
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
|
28
|
70.7
|
39.60
|
68.6
|
40.82
|
|
物质产业增加值比重
|
30
|
58.3
|
51.46
|
87
|
34.48
|
|
生活质量指标
|
城镇人口比重
|
78
|
42.3
|
54.21
|
43.0
|
55.12
|
医疗服务(医生/千人)
|
2.6
|
1.77
|
68.08
|
1.52
|
58.46
|
|
婴儿存活率
|
99.4
|
97.20
|
97.79
|
97.45
|
98.04
|
|
预期寿命
|
79
|
70.17
|
88.82
|
71.4
|
90.38
|
|
知识传播指标
|
人均能源消费
|
5410
|
2912
|
53.83
|
1197
|
22.12
|
中学普及率
|
100
|
50.86
|
50.86
|
71.65
|
71.65
|
|
大学普及率
|
67
|
13.37
|
19.96
|
19.37
|
28.90
|
|
电视普及率
|
735
|
305.3
|
41.54
|
455.4
|
61.96
|
|
因特网普及率
|
5450
|
988.0
|
18.13
|
849
|
15.58
|
|
知识创新指标
|
知识创新经费投入
|
2.5
|
0.54
|
21.67
|
1.34
|
53.60
|
知识创新人员投入
|
33
|
6.33
|
19.18
|
29.18
|
88.42
|
|
知识创新专利产出
|
862
|
86
|
9.98
|
164
|
19.03
|
|
第二次现代化指数
|
|
|
41.09
|
|
48.14
|
综合现代化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道路,是将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相叠加的一种追赶型、综合型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再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依次发展而言的。关于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是将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中的关键性指标和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中的关键性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的,分为经济指标(人均GDP、人均PPP、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社会指标(城镇化率、医疗服务、预期寿命、生态效益)、知识指标(知识创新投入、知识创新产出、大学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共3大类12个指标(参见下表)。
表3 2005年宁夏综合现代化指数
|
||||||
综合现代化评价指标
|
标准
|
宁夏
|
全国
|
|||
数 据
|
指 数
|
数 据
|
指 数
|
|||
经济指标
|
人均GDP
|
32112
|
1242
|
3.85
|
1714
|
5.34
|
人均PPP
|
31009
|
5726
|
18.47
|
5969
|
19.25
|
|
就业结构指标
|
72
|
70.7
|
98.19
|
68.6
|
95.28
|
|
产业结构指标
|
70
|
58.3
|
83.29
|
28.35
|
40.50
|
|
社会指标
|
城镇人口比重
|
78
|
42.3
|
54.21
|
43.0
|
55.12
|
医疗服务
|
2.6
|
1.77
|
68.08
|
1.52
|
58.46
|
|
预期寿命
|
79
|
70.17
|
88.82
|
71.4
|
90.38
|
|
生态效益
|
5.5
|
0.44
|
8.00
|
1.47
|
26.73
|
|
知识指标
|
知识创新经费投入
|
2.5
|
0.54
|
21.60
|
1.34
|
53.60
|
知识创新专利产出
|
862
|
86
|
9.98
|
164
|
19.03
|
|
大学普及率
|
67
|
13.37
|
20.07
|
19.37
|
29.06
|
|
因特网普及率
|
5450
|
988
|
18.13
|
849
|
15.58
|
|
综合现代化指数
|
|
|
41.06
|
|
42.36
|
依据综合现代化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宁夏综合现代化水平评价结果表明:第一,说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宁夏的综合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2001年宁夏综合现代化指数为29点,比同期全国综合现代化指数低3点;2001年与1980年相比,宁夏综合现代化指数提高了4个点,全国综合现代化指数提高了8个点。第二,本世纪以来宁夏综合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宁夏综合现代化指数达到41点,比2001年提高了12点(同期,全国综合现代化指数提高10个点)。尽管宁夏2005年仍比全国尚低1.3个点,但差距明显缩小,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良好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