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 案(四)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人物:刘谷雨(刘咏梅之子,
12岁,属鼠)

刘谷雨(阳历1996430日晚9点过八分,阴历3月13,出生于长沙附二医院。出生时体重72两。钳产。轻度窒息。脐带缠颈。医生的打分是7分。

现在湖南省双峰县青树坪镇大泉乡大坪中学读书,读小学六年级。

2008年刘谷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  咏梅》。)

 

授课教师:刘咏梅

授课日期:2006.22006.7

授课班级:高职一班、高职二班、高职三班

 

 

第四大节

     课题:《短歌行》曹操

教师:刘咏梅(副教授)

联系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QQ359091935

联系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评建办

联系电话:0731----4080372

 

教学目的:了解本诗整体建构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曹操渴望招贤纳才的急切心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中的比兴手法,典故的用意。

明确建安风骨格调慷慨悲凉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一)诗人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魏初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为孝廉,后参加镇压黄巾军起义,在董卓之乱引发的豪强割据势力的大混战中,逐步扩展了实力。由于施行了“惟才是举”、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进步措施,他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了北中国。官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二)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出现一批文人,他们作品直接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风格慷慨悲凉。

      三曹:曹操、曹丕(字子桓,建安25年汉帝)

            曹植(建安之杰,字子建,陈王)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

 

(三)朗读诗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今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杜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存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思考:

1、           这首诗可分为几层?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词语。重点

4、           本诗整体建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重点

5、           说明诗中《诗经》成句和典故的用意。

6、           指出诗中的比兴句,说明其喻意。重点

明确:

      1、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时光流逝,功业未成。1—4

第二层:思念贤才,求贤若渴。5—8

第三层:求贤不得,焦虑期待。9—12

感叹----思贤----求贤----礼贤

愁多----沉吟----心念----归心

2、本篇抒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四)、补充资料

                            步出夏门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 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景诗    曹操

(五)、小结全诗

   1、诗意回环往复,情感跌宕起伏,是本诗整体建 构的鲜明特点。

   2、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也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青青子衿”两句,表达渴望贤才来归之情;

“呦呦鹿鸣”四句,表达来归之后盛情礼遇之意,均贴切而生动。

   3、多处运用了比兴手法。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来喻指黑暗的战乱时代贤者奔走四方;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来喻指贤者择木而栖却难得知遇;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来喻指“明主不怕贤才多,皆形象生动,寓意储蓄。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P68      T124

《大学语文》教  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