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 案(五)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人物:刘谷雨(刘咏梅之子,
12岁,属鼠)

刘谷雨(阳历1996430日晚9点过八分,阴历3月13,出生于长沙附二医院。出生时体重72两。钳产。轻度窒息。脐带缠颈。医生的打分是7分。

现在湖南省双峰县青树坪镇大泉乡大坪中学读书,读小学六年级。

2008年刘谷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  咏梅》。)

 

授课教师:刘咏梅

授课日期:2006.22006.7

授课班级:高职一班、高职二班、高职三班

 

 

第五大节

课题:《登高》杜甫

教师:刘咏梅(副教授)

联系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QQ359091935

联系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评建办

联系电话:0731----4080372

 

教学目的:了解格律诗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法。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20岁开始游于齐、赵、宋之间。24岁应进士举,不第。33岁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5来到长安,屡遭排斥,困居10年。45在安史之乱被俘,后只逃到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一年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48弃官去秦州,后又去四川成都定居。53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下任参谋,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54离成都东下,又携家出峡,漂泊在两湖一带。59病逝在湘江船上。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要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吸收民歌的营养,博取众家之长,把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高峰。

     杜甫善于把握重大的政治题材,对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也善于捕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借以抒写自己内心比较复杂的思想感受。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伤口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如果说李白的诗歌风格为“豪放飘逸”,那么杜甫的诗歌风格就是“沉郁顿挫”。

 

(二)关于律诗:

      律诗----也称格律诗,是到唐代才成熟起来的一种诗体,所以唐人称它为近体诗或今体诗,直到现在还延用这一称呼。

      律诗在格律方面要求很严格,除了每首句数(8句)和每句字数(5字或7字)有明确的规定外,还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双句必须押韵,全诗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2)   各句的平仄声调有一定的规则;

(3)   第三、四句的第五、六句,必须两两对仗。

 按照这些要求写出来的律诗,结构严整,节奏鲜明,铿锵和谐,悦耳动听,诗歌的艺术形式更加完美。

 

绝句----也称“绝诗”、“截句”、“断句”。有“古绝”和“律绝”两种,都是每首四句,一般分为五言、七言两体(亦有六言,很少见)。古体绝句产生于六朝,律体绝句形成于唐代。古绝句只求押韵,在平仄、粘对上较自由,没有固定的要求。律绝则要讲究格律,其格律有不同:第一,律诗要求对仗,而律绝则可对可不对;第二,律诗不容许在同篇中出现重复的字,而律绝却不避重字。

 

(三)写作背景: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公元746年,杜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四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公元759年秋,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到了秦州,又于这年冬天(关中大旱)经同谷辗转流浪到成都。不久,由于蜀中军阀混战,他不得不离开成都,流浪到梓州。

公元760年暮春,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吕,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

公元764年,正当他买舟东下,返回日夜思念的洛阳时,他的好友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剑南节度使。杜甫回到草堂,心里充满了喜悦:“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葫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公元766年,春夏之交到达州(今四川奉节县)。此时的杜甫已是百病缠身,潦倒不堪。第二年,他56岁了,全家生活无靠,贫病交加,心情直分愁苦。这年秋天,他独自登上江边高台,深思凝望,百感交集,于是写也了这首著名诗篇----《登高》。

公元770年,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

(四)朗读诗歌

      思考:1、这首诗描述了登高所见的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共八句,可分为几层?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试说说这句诗的含义。

 

明确:

1、                    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悲壮,动人心弦。

2、                    第一层(前四句)写秋日登高所见所闻。

具体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形容词:急、高、哀、清、白、回。

(诗人用工细的笔触,准确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三四句写得境界广大深远,景象辽阔萧森,气魄十发宏伟,然而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第二层(后四句)写秋日登高而触发的无穷感慨。

 

   3、“万里”指离家万里。“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指暮年。离乡万里,人在暮年,悲秋苦病,独自登台,其沉痛之情,溢于言外。

   末尾两句感情也更深沉了。久客他乡,备受艰辛;世乱家愁,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愁绪就更难排遣。诗人这处忧时伤世的抑郁愁苦之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小结:

第一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色、声态,一一得到表现。

第二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第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年老多病。

第四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一般律诗只有间两联运用对偶,这首诗却八句皆对,格律十分精细工整,体现出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的特点。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旷代之作”。

 

(五)布置作业

1、要求背诵本诗。

2、领略其音乐刚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仄)仄平平(仄)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平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    (平)平(仄)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带括号怕表示可平可仄)

《大学语文》教  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