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 案(七)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人物:刘谷雨(刘咏梅之子,
12岁,属鼠)

刘谷雨(阳历1996430日晚9点过八分,阴历3月13,出生于长沙附二医院。出生时体重72两。钳产。轻度窒息。脐带缠颈。医生的打分是7分。

现在湖南省双峰县青树坪镇大泉乡大坪中学读书,读小学六年级。

2008年刘谷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  咏梅》。)

 

授课教师:刘咏梅

授课日期:2006.22006.7

授课班级:高职一班、高职二班、高职三班

 

 

第七大节

课题:《前赤壁赋》苏轼

教师:刘咏梅(副教授)

联系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QQ359091935

联系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评建办

联系电话:0731----4080372

 

教学目的: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变”与“不变”的观点和“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一)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浒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

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一些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二)写作背景

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原因,是谏官李定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年春到黄州的。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作战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朗读课文

1、扫清文字障碍

注音

举酒属客         冯虚御风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扣舷而歌之

渔樵             江渚           

扁舟             狼藉            枕藉

2、思考:

  1.本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开端写秋夜泛舟,哪些地方是描写秋夜景物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纵览全篇,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没有发生变化?试找出能体现感情变化的关键词。

  4.歌词用的是骚体诗,其中“桂棹”、“兰桨”、“溯流光”有何喻意?

  5.描写箫声作者运用了哪些描摹手法?共用几个比喻?

  6、客人悲从何来?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客人思想的语句。

7、主人的思想是全文的核心。最能体现主人思想的是哪一句话?找出来加以分析并讨论。(重点)

 

(四)讨论释疑

1、第一段(1  月夜泛舟游江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第二段(2  客人倚歌吹箫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第三段(3-4)道出悲从中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第四段(5  主人知足常乐     物与我皆无穷也

   第五段(6  主客得以解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衬托出游人平静爽快的心境)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拟人,写月不愿离去,实则折射出游人的意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月下景色,极其优美)

3、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

            --------

4、“桂棹”、“兰桨”喻自己的品质高洁,用“溯流光”喻百折不挠、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

“以望美人”来表达自己朝夕所思慕的人,即终生所追求的理想。但遥望美人而不得见,心中感到失意和哀伤。

5、以情摹声     以声拟声     以形拟声     以境显声

(连用5个比喻和两个夸张,把失意哀伤之情引向深入)

6、悲从中来:A凭吊英雄人物:(三个反问句,此非……?此非……?而今安在哉?)

            B哀叹人生短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C幻想无法实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7、主人的观点:“变”与“不变”;“物与我皆无尽也”。

    作者认为,若以变的观点看事物,宇宙万物连一眨眼的瞬间都停止不住;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既然客观世界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忧愁得到解脱。这番含有哲学意味的议论,说得多么旷达超脱!可使人们的胸怀开阔,从人生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当然,作者受时代的限制,其“变”与“不变”的观点,不是唯物的,是老庄哲学中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但作者身处逆境而不颓废,作为一种反抗的思想出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融入自然)

“茍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洁身自爱)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

 

(五)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作课后练习二、三。

《大学语文》教  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