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二十六)


 

毛泽东诗词鉴赏(二十六)

刘咏梅

 

《毛泽东诗词鉴赏》原主编:藏克家

副主编:蔡清富  李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8《教学评建月报》

主编:刘咏梅  

时间:2008324日星期一

地点:实验楼三楼评建办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10131

 

招生代码:4755

 

 

联系电话:13755025437

 

 

战地黄花分外香

 

—读《采桑子 重阳》

 

魏巍

 

去年岁末,接到老诗翁克家同志来信,说他将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一书。如他所说,这“是一件大有意义的好事。”他要我就《采桑子 重阳》一词写一篇鉴赏文章。对老诗翁的嘱托岂敢怠慢。从心里说,我也是很喜欢这首词的。多年前我曾将这首词写给妻子,并悬持室内,朝夕吟味,也是有几句话可说的。

 

这首词,多外观上说,词句晓畅,几乎没有任何费解的地方。它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依我看,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是渗透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和美学观的一枝奇葩。虽然它穿的是古典诗词的外衣,但在古典诗词的烟海中,你却找不出这样崭新的诗词。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样说是否夸大了?我觉得不夸大。这里并不是说没有这样好的诗词,而是说没有体现这种崭新世界观的诗词。

 

让我们就从第一句来谈起吧。古入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而且多数都带有某种悲观色彩,及时行乐不过是悲观色彩的另一种表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这自然是艺术上的成功之作,读来荡气回肠,可也真使人感到人生太悲凉了。那位文武全才、横槊赋诗的英雄曹孟德,对于人生也不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李白的胸襟应该说够豪放豁达的了,可是“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就是他的叹息吗!然而我们在《重阳》中读到的,却与这些截然不同。诗人说,“人生易老天难老,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而宇宙和自然界却是长久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既然这样,那么处在自然界之中的人就还是要生存繁衍下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样一说,便没有悲观的意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处。当然,这只是诗的首句,不是诗的重要部分,不过意在引出”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罢了。

 

这首词最核心的句子,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我自己击节赞赏的也是这一句。我读书有限,在我看过的古今诗歌中,还不曾见过样的诗句。问题不在诗句,而在某种世界观化成的情感。如果不具有某种情感,便写不出这样的诗句。那么,这是怎样一种情感呢?简而言之,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参加革命战争的人,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是要牺牲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常人所说的幸福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那就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有人昨天见了而,今天就牺牲了;有人刚才还同他谈谈笑笑,几个钟头之后,就见马克思去了。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首词的时候,他与朱德同志指挥的红四军,才不过7000人,比现在的一个师还要小,作为这样的指挥员,那是要经常置身第一线的。也就是说,经常都在生与死的边界。如果不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不是把参加这种战斗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怎么会对战地的菊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了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这里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基于这样的世界观,也就产生了他的战争观。在中国当时那样的社会里,不用革命战争的手段,怎么能够打碎人发身上的枷锁来取得解放和幸福呢?所以,革命战争在毛泽东的眼睛里,便同那些和平主义者、假惺惺的人道主久者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呵?但是,这是几年前朱毛下井冈山时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大柏地已回到人民之手,所以在那雨后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更加“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