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今天 明天


昨天   今天   明天

                    ——访图书馆馆长吴海峰

1913创立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图书室算起,我校图书馆建设已经有了90多年的历史。目前的图书馆始建于1985年,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达132万册。然而岁月无情,相对于其他高校崭新的馆舍,大家都说“我们的图书馆老了”!真的是这样吗?图书馆的过去是什么样子?图书馆的内涵又体现在哪里?在校图书馆“资源展示与优质文明服务月”活动期间,本报学生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图书馆吴海峰馆长进行了采访。

    记者:吴馆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

    吴馆长:我很高兴接受此次采访,图书馆是学校的,更是同学们的,我很乐意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同学校的发展一样,校图书馆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与阶段,您能简单地跟我们谈一谈它的历史吗?

    吴馆长:农大图书馆的成长道路异常曲折,其间经历了1913年、1927年、1930年、1952年和文革动乱时期等多个阶段的动荡,直到1985年才完全安定下来。但在几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们的图书馆曾在馆舍面积、藏书量等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回顾图书馆90年来的风雨历程,虽有坎坷,但总体上是辉煌的!

    记者:经历了昨日的辉煌,那么现今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吴馆长:我个人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机遇方面,首先,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和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图书馆发展的外部机会;其次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于人”的办馆理念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当然,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主要体现在馆舍面积太小,藏书量不够,不能满足广大教职工尤其是学生的需要;由于资金短缺,比如说数据库建设等现代化的服务手段还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利用。

    记者: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部分同学反映图书馆旧书比例过大,而且更新周期过长;电子阅览室机器设备陈旧而且经常出现问题;一些重要科目书籍参考资料太少不能满足需要等等,吴馆长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吴馆长:对于同学们反映的问题,我们会一个个解决。首先是新书问题,虽然学校经费紧张而且书价日益上涨,但我向同学们保证,一定尽力满足大家对图书的需求,同时遵循“多订书、订好书”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增加我们图书馆的新书资源;其次是电子阅览室,我们会克服资金和场地等困难,逐年更新机器设备,尽可能地增加其数量,这点请同学们放心。

    记者:相信同学们听了您的这番话一定会深受鼓舞的!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近一段时间图书馆文化活动月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请您谈一谈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吴馆长:此次活动重点在于让广大读者看到丰富的电子资源和优质文明的服务。我一直认为读者就是我们图书馆的衣食父母,因为图书馆有这么丰富的资源,如果没有了读者不是形同虚设吗?我们会以优质文明的服务让读者真正了解并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

    记者:谢谢您对同学们的厚爱。最后,请您为我们畅想一下图书馆的未来好吗?

吴馆长:首先,数字化程度会更高;其次,设施将更加完备,馆舍面积也将更为广阔;再次,服务更加人性化,为大家提供更温馨、更和谐、更美好的读书、成长环境!所有这些都会让同学们直接受益。总之一句话,我相信图书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

(河南农大报519期第三版  作者:本报学生记者 张青青 宋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