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由封闭、神秘走向现代、透明的进程,也是中国融入世界、发挥重要作用的进程,更是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大国在相交中不断磨合的进程。这30年来,在美国出版的研究中国的书层出不穷,这些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就此,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前主席兰普顿教授向《环球时报》记者谈了他的感受。
从陌生到热爱
美国人真正开始认识中国,始于1972年尼克松总统那次改变历史的中国之行。此前,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视中国为敌国,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双方几乎没有交往,懂中文的人寥寥无几。即使是那些美国的所谓中国问题专家,也不认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甚至根本不指望有朝一日能到中国实地调研。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除公开发表的中国官方文件及媒体报道外,主要依靠与文革中逃离中国的人接触及台湾收集的情报。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美国人的中国观。
在这一时期,兰普顿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研究书籍当数耶鲁大学著名教授里查德•沃克的《共产主义制度下的中国———第一个五年》。兰普顿特别让记者看了书中一幅关于中国权力结构的图表,大眼睛里,各级组织密布,小到少先队,大到媒体、军队、政党,下面则是一个可怜巴巴的个体。潜台词是,整个体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个体。在崇尚个体自由的美国人眼里,中国是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国家。书中配有很多中国媒体上的宣传画,包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倒美帝国主义等口号。
尼克松的中国之行以及邓小平的开放政策,为美国实地了解中国创造了机会,美国人的中国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崩溃还是冲突?
20世纪90年代,普通美国人心中的中国观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间摇摆不定。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脆弱不堪,将四分五裂。冷战结束,许多人认为中国将步苏联等国的后尘,或解体,或经济上陷于全面崩溃,比如美籍华人章家敦的《中国即将崩溃》。
另一种观点是认为中国将非常强大,成为“山中老虎”。其代表作是《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该书两名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罗斯•芒罗分别是美国《时代》周刊驻北京分社社长和加拿大《球球邮报》驻北京记者。他们的观点是,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美国在亚洲的目标则是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支配那个地区。因此,冲突就成了中美关系的主线。
告诉美国人一个复杂的中国
这些年来,随着中美两国关系越来越正常化,美国的中国研究呈现多层次,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学术机构等,人们出于各自需要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一些帮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书也先后出版。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现任瑞典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季北慈的《上升之星———中国新安全外交》,阐述了中国新安全外交的理念和实践,指出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日趋主动,且具有建设性,在很多方面符合美国的利益。
兰普顿本人新近出版的专著《中国的三张脸:威力、金钱、思想》也是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代表作品。兰普顿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三个均以M开头的单词分别代表三种力量:威力(Might)为强制性力量,金钱(Money)代表经济力量,思想(Mind)代表文化力量。这三种力量的顺序反映了中国几代领导人思维演进的过程。兰普顿认为,中国有一种要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大国的欲望,但中国不想成为昔日的苏联,只具备一种强制性力量;中国也不想成为日本,只具有经济影响力。目前,只有美国同时具备三种力量,是综合性的全球力量。中国有潜力成为美国这样的综合性力量,中国希望成为一个平衡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中国的重点在后两个M上。这样一个发展目标决定了一个上升的中国并不对世界构成威胁。
尽管美国的精英学者做了许多建设性的工作,但兰普顿认为,美国决策者和大多数美国公众并不阅读,而多是依靠电视新闻做出判断。电视节目的语言以吸引人的眼球为目标,它具有自己特有的力量,让人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并不适宜传达复杂信息。偏偏中国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复杂性,远非一个画面或一个简单的故事所能概括。兰普顿说,从这个角度看,客观研究中国的书籍有助于培养具有清醒头脑的美国年轻一代。
从陌生到热爱
美国人真正开始认识中国,始于1972年尼克松总统那次改变历史的中国之行。此前,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视中国为敌国,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双方几乎没有交往,懂中文的人寥寥无几。即使是那些美国的所谓中国问题专家,也不认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甚至根本不指望有朝一日能到中国实地调研。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除公开发表的中国官方文件及媒体报道外,主要依靠与文革中逃离中国的人接触及台湾收集的情报。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美国人的中国观。
在这一时期,兰普顿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研究书籍当数耶鲁大学著名教授里查德•沃克的《共产主义制度下的中国———第一个五年》。兰普顿特别让记者看了书中一幅关于中国权力结构的图表,大眼睛里,各级组织密布,小到少先队,大到媒体、军队、政党,下面则是一个可怜巴巴的个体。潜台词是,整个体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个体。在崇尚个体自由的美国人眼里,中国是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国家。书中配有很多中国媒体上的宣传画,包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倒美帝国主义等口号。
尼克松的中国之行以及邓小平的开放政策,为美国实地了解中国创造了机会,美国人的中国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崩溃还是冲突?
20世纪90年代,普通美国人心中的中国观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间摇摆不定。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脆弱不堪,将四分五裂。冷战结束,许多人认为中国将步苏联等国的后尘,或解体,或经济上陷于全面崩溃,比如美籍华人章家敦的《中国即将崩溃》。
另一种观点是认为中国将非常强大,成为“山中老虎”。其代表作是《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该书两名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罗斯•芒罗分别是美国《时代》周刊驻北京分社社长和加拿大《球球邮报》驻北京记者。他们的观点是,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美国在亚洲的目标则是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支配那个地区。因此,冲突就成了中美关系的主线。
告诉美国人一个复杂的中国
这些年来,随着中美两国关系越来越正常化,美国的中国研究呈现多层次,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学术机构等,人们出于各自需要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一些帮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书也先后出版。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现任瑞典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季北慈的《上升之星———中国新安全外交》,阐述了中国新安全外交的理念和实践,指出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日趋主动,且具有建设性,在很多方面符合美国的利益。
兰普顿本人新近出版的专著《中国的三张脸:威力、金钱、思想》也是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代表作品。兰普顿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三个均以M开头的单词分别代表三种力量:威力(Might)为强制性力量,金钱(Money)代表经济力量,思想(Mind)代表文化力量。这三种力量的顺序反映了中国几代领导人思维演进的过程。兰普顿认为,中国有一种要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大国的欲望,但中国不想成为昔日的苏联,只具备一种强制性力量;中国也不想成为日本,只具有经济影响力。目前,只有美国同时具备三种力量,是综合性的全球力量。中国有潜力成为美国这样的综合性力量,中国希望成为一个平衡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中国的重点在后两个M上。这样一个发展目标决定了一个上升的中国并不对世界构成威胁。
尽管美国的精英学者做了许多建设性的工作,但兰普顿认为,美国决策者和大多数美国公众并不阅读,而多是依靠电视新闻做出判断。电视节目的语言以吸引人的眼球为目标,它具有自己特有的力量,让人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并不适宜传达复杂信息。偏偏中国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复杂性,远非一个画面或一个简单的故事所能概括。兰普顿说,从这个角度看,客观研究中国的书籍有助于培养具有清醒头脑的美国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