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独家专访:不孤独的思想者


他的话总是一针见血: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的定居民族,而西方多是游牧民族,所以西方租房活跃,而中国人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产。”

     “打压房价处理的只是富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于低收入家庭无益。”

     ……

    他是中国房地产界屈指可数的权威理论家、一系列房地产理论的缔造者,他更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作出过正确预言。

    近日,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莅汉,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厉害”人物

     孟晓苏的“厉害”并不在于他辅佐过前国家副总理万里,也不在于他与贾春望、周小川是校友,与李克强、李源潮、薄熙来、陈建功是同窗。他并非月亮,非得向太阳借光。他那带有预见性的思想本身就是一块发光体,总在被抵制之后散射光芒,甚至成为国策。

    日前闭幕的中共十七大,首次将廉租房作为一项保障制度写进报告。而早两年,孟晓苏就针对2004年的一轮房价高涨,主张增加住房供给,尤其是增加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来关照低收入弱势群体。他说:“无论怎么打压房价,处理的只是富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于低收入家庭无益。弱势人群的住房困难只能靠社会保障体系去解决,可惜这么多年的房改,一手硬了,一手却软了。”

    新农村建设也占据着十七大报告的相当篇幅,孟晓苏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即土地问题”已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小产权房将走向何方、让农民带着“地票”进城、承认农民工是城市居民等等奇思妙想,在10月20日演讲时引得到会开发商凝神细听。

    再让时光倒流16年。

    1991年,中国经济建设徘徊在十字路口之时,厉以宁、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等师徒四人联袂出版了《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当时42岁的孟晓苏大胆提出“市场选择”,其所著“坚持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定位为该书第一章。

    这一本现在看来不无预见性和先知先觉性的著述,里面所有观点和论断已成为正在实行的中国国策,并且真的帮助中国逐步“走向繁荣”,出版之初却遭遇到火药味十足的批判,“复辟”、“姓社还是姓资”、“醉话还是呓语”等等反革命大帽子呼哩哗啦压下来,反对者的来头还不小。

    “那时改革的阻力之甚,你们想像不到。”被采访拉回那段岁月的孟晓苏淡淡地说,“改革创新,早一年是先进,早十年,我就成先烈了。我也是无意中成为中国市场经济较早的提出人之一的。”

家庭力量

    “受批判时动摇过吗?想过放弃吗?”

    “没有。”

    “靠什么坚持下去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不是大话,读透它,挺管用。”

    而其实支撑他的,除了信念,还有来自家庭的力量。

    孟晓苏的祖父和父亲曾在三大战役的同一个战场上厮杀过,然而彼此不是战友,却是对手。这一幕家族传奇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听说了也称奇。

    孟的祖父抗日时加入了国民党的军队,父亲后来追随共产党,两党对峙后,两人也分道扬镳。战争结束了,祖父留在上海做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政见的不同,父子二人不曾往来。十多年后,收到祖父去世消息的当天,父亲抑制不住的痛哭。也直到那天,孟晓苏才知道自己的爷爷一直生活在咫尺之内的上海。

    “战争年代,父子对垒、兄弟残杀的悲剧不只发生在我们这一个家庭里。现在想想,不论祖父还是父亲,为的都是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对台独,我爷爷肯定也是不答应的。”秉承这一股血脉,孟晓苏的理想、情怀和责任,都无法偏离促进中国“走向繁荣”这一使命。

市场选择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经济改革真如孟晓苏所言,作出了市场的选择。

    那一年,孟晓苏的事业和人生也来到了一个转角,他从国家商检局副局长调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走出“衙门”,扎进了市场。

    与共和国同年诞生的孟晓苏,又与共和国同步,作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市场选择”。

    其实没有选择可言。现在问他:“如果能够重来,你那时会选择继续留在政府机关干,一直走仕途,像其他同学那样做高官吗?”他说:“没有选择!一切听组织的安排。”

    这个“组织的安排”,不能说没有成就孟晓苏。自此,他与蹒跚起步的中国房地产业捆绑在一起,从房改走来,成功打造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集团,救香港楼市于危难;他发明中房指数,为行业预警;他向国家建议“住房建设可以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房地产业可以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均被采纳,写入国策;他提出住房抵押贷款,研究出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大学城、分时度假、鼠标+水泥、经营城市……一大堆新思维、新理念从他脑子里喷薄而出。

    “如果留在‘衙门’里,只做宏观不做微观,我不一定会产生这些思路,拥有现在的深度。”孟晓苏感谢市场这个大课堂。

巧解创新

    “怎么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

    “都五十七点几岁喽,没打算了。”孟晓苏把年龄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中房的主要工作已经移交给继任,“以后就做做保险、基金,做平台,让别人干。然后打打球,讲讲课,教教书,出出主意,当当智囊。”

    说起来轻描淡写,实际上孟晓苏正在谋划的倒按揭、幸福人寿、以房养老等等,一旦推行,都将引爆住房金融领域的革新。

    “怎么定位自己?思想家?改革家?当代张居正?”

    “都太大了。就是属牛的,拉车的,一头辛苦耕耘的老黄牛,而不是被人喂养又被人吃掉的肉牛。”

    “其实我的思想、我的创新并不是我的,都是经过发达国家实践、被验证为正确的经验。在经济发展方面,人家是成年人,我们还是小孩子,理当学习,少走弯路。别试图自己去发明,结合就是创新。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能创造一个新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都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吗?”

    多年以后,孟晓苏作为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元老的履历可能会被人淡忘,但他对中国经济的预言、他缔造的一系列中国房地产理论,则永不磨灭。

人物简历

    1949年12月出生于苏州,得名孟晓苏。14岁考入北京八中,与贾春望、周小川、闵维方等名人是中学校友。初中刚毕业,文革爆发,当了一名产业工人。因为长期抡大锤,右胳膊比左胳膊长了1公分。这段十年的工厂经历对他帮助非常大。10多年后执掌几万名员工的中房集团。  

    1977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宣部新闻局,1年半后由胡启立挑选,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任秘书,亲身经历了许多重大决策制定、出台的全过程和农村改革的艰难险阻。

    1988年再度考入北大,成为经济学院厉以宁、萧灼基和刘方域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孟晓苏、李克强、李源潮三人的毕业论文在北大传为一段佳话。

    1992年起领导中房集团,令该集团发展成为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拥有430多家企业、年均开发面积130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集团。2003年,该集团按分时度假思路在香港洽购空置房,推动了香港楼市复苏。

——摘自《武汉晚报》 2007年11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