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大地震的悲痛中承受着另一个苦痛
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震惊世界,全民揪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灾难发生后一小时内就立即赶往灾区现场,指挥和有序展开救援工作。在地震发生之后,我国地震监测部门也立刻作出了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这次地震的第一手资料,为救灾的及时有序展开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在巨大灾难面前采取的坦诚、沉着的应对方式,也博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在民间,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海外华人华侨,其他各国政府或地区,都积极募捐,关怀灾民。这些对同胞的爱心,把全世界的华人凝聚到了一起;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道的关心,把全世界的人们也都凝聚到了一起。
自然灾害一直以来都在考验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党和人民政府也在努力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增长,并在紧急危机情况下提供了及时救援。可以这么认为,汶川大地震的救灾行动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能力控制任何复杂的局势,有能力克服任何公共危机。
但是,引发我们心中大地震的另一件事情,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了,那就是大地震导致大批大批被严重破坏或倒掉的建筑中,尤以中小学校居多;在成千上万的遇难同胞中,也以在校学生居多。汶川附近直到重庆这样一个大的范围里,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中小学教学楼瞬间倒塌及数百上千鲜活生命活埋的现象。重庆市唯一爆出建筑倒塌的新闻,就是梁平县的一所小学校。更为难以置信的是,大部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教学楼倒塌与破坏,都是在极短时间内整体性的脆性破坏与粉碎性倒塌,几乎没有给生命预留多少反应并逃生的时间与空间。
看着一座座教学楼倒塌,看着学生们被掩埋,看着他们稚弱的声音在呼唤、在呻吟,我几次不忍心再看电视画面和网络现场图片,因为看着那些悲惨的镜头,我的眼泪就会控制不住的流下来,我会感到有撕心裂肺般的痛楚。地震灾难带来的不只是稚嫩生命的消失,更有心灵健康的巨大创伤:在那些幸存的稚嫩生命中,这种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也许会伴随着他或她的一生。
只有在生命危机面前,人们才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可死难的相当部分是在校读书的学生和孩子,如此之多的灿烂笑脸永远定格在青春少年,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我是一个教师,我不禁要问的问题是:这是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修建的教学楼没有很多“白宫”之类的建筑更坚固一点?为什么我们就要眼睁睁看着我们的希望和未来被埋在废墟中?谁真正关心过学校校舍简陋的问题?有谁真正关心过学生们的安全?
地震科普知识表明,地震预报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长期预报主要是研究地震区划,为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建立科学的依据;中期预报,则是为政府准备救灾物资,制定应急预案作为依据。很明显,尽管可靠的地震临震预报仍然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但建立在中长期预报基础上的现代建筑、高层建筑可以抵抗大多数地震,这是世界各国地震研究者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由于地震本身更普遍更严重的人员和财物损失是地震次生危害,例如建筑物倒塌、岩崩、泥石流、海啸等,因而,如果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次生危害,例如提高建筑物抗震级别,城镇规划时避开存在岩崩危险的区域、避开大的断裂带,地震发生后及时作出海啸防范措施等等,就可以将地震损害降到最小程度。一些经常遭遇地震的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的抗震做法和经验也表明,这些做法是抗震减灾的更可靠途径。因此,关系到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的各类学校,其建筑的防震级别和公共安全防卫水平,理应维持在最高水平上。但此次汶川地震巨大灾难以及年初南方雪灾的现实都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建筑工程质量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建筑管理职责是没有经受住考验的,而包括政府在内,整个社会的战备意识、战备能力和战备水平,也都是严重不足的。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怎样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其实,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谎言!
这是一场历史罕见的地震!正如很多有识之士所认识的一样,在地震中倒掉的不止是学校!我相信,在生命危机面前,唯有爱心和责任才能造就人,爱和责任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成为塑造民族的脊梁。事实上,天灾与人祸并不总是截然分开的,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我认为,如何从制度层面改革导致我国目前这种不公正的资源配置结果的社会体制、行政体制和制度体系,如何从责任层面强化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心和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如何从法治层面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如何从管理层面来强化包括完善有效预防机制在内的公共危机管理,是中国未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考量的最重大、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