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抛弃,不放弃!


  不放弃,不抛弃!

  黄金救援期虽然已经过去,可是我们的救援工作却丝毫没有放松!生命接力在延续,希望与光明在延续……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至16日17时28分已整整过去99个小时。虽然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已过,但生命不息救援不止,“生命的接力”仍在分秒必争。正如总理所说:“当前仍处在抢救人员的关键时刻,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决不轻言放弃。”

  今天上午,总书记乘飞机赶往四川省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充满信心。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重建家园,有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更加坚定。

  还有正在一线的子弟兵,和当地的群众,以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人员,他们也都没有放弃,更没有抛弃。看看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所昭示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魂。让我们为这些“不放弃,不抛弃”的英雄们敬礼!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

  记住这些英雄事迹……

  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

  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

  让他们的精神光茫照亮我们的心田……

  让他们的血热激情温暖我们的泪眼……

  以下的报道材料引自新华网:

  《双臂护住4个学生--德阳市东汽中学遇难教师谭千秋的最后奉献》

  (引自新华网)“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新华网德阳市汉旺镇(四川)5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孙闻、田雨)“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那天早上他还跟平常一样,6点就起来了,给我们的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女儿还在家里喊着爸爸啊!”张关蓉泣不成声。

  “谭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兼着高二和高三年级的政治课。”陪着张关蓉守在谭老师遗体旁的同事夏开秀老师说,“在我们学校的老师里他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了一串鞭炮……

  《17岁少年地震中返回教室救人被埋40小时终获救》

  5月14日,在北川中学救援现场,记者亲眼目睹了武警官兵经过几小时的拼搏,移开两层楼房废墟,救出被埋在下面40多个小时的北川中学高一年级9班学生晏鹏的全过程。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晏鹏本来已经被甩出了教室,但他又返回教室,想救出困在里面的同学。然而,在他进入教室后,楼房继续垮塌,17岁的晏鹏也被埋在了废墟中。

  《生死关头英雄老师冲上危楼救学生,自己不幸遇难》

  “同学们,快跑!地震了!”

  对于怀远镇中学7年级5班的学生林霞而言,刚刚过去的72小时,难以完全驱散她在地震发生时短短几十秒内所经历的惊恐。从来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她,被吴老师一掌从死神身边推开,让她跃过了生死门。

  “如果没有吴老师,我可能,我可能……”刚一开口,林霞已经泣不成声。双眼中仍残留着恐惧的她,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一双小手将无助疲惫的小脸捂住,仿佛眼前还是那个让她终身不会磨灭记忆的画面。3天来,已数不清这是她第几次掩面而泣,而每次她的口中总是喃喃地呼唤着“吴老师”。

  5月12日下午2时,第一节课是吴忠洪老师的英语课。

  和往常一样,对于教学一丝不苟的吴老师,早早地来到了位于4楼第一间教室的7年级5班。提前到岗、认真备课、批改作业,这个多年来不变的习惯,已经被很多学生所熟知。虽然吴老师一贯有点严厉,但是孩子们还是很喜欢这个爱生如子的吴老师。

  “BEACH、BEACH……”2点28分,距离下课时间还有几分钟。带领着大家复习完了旧单词的吴老师在黑板上又写下了一个新单词。

  然而就在此时,地板剧烈地摇动了起来,门窗“哐哐哐”地发出了巨响,桌面上的文具被狠狠地甩了出去。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孩子们,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剧烈抖动,一下子全傻了。“同学们,快跑!快点下楼,地震了!”吴老师撕扯着嗓子的吼声,将同学们从惊呆中拉回。

  29个孩子立即起身夺路而逃,仓皇间,坐在最后两排的白艳霞、付瑶、林霞看见离教室门最近的吴老师牢牢地将摇晃得很厉害的门框扳住,引导同学疏散。

  林霞,是最后几个跑出教室的。

  “快跑呀,林霞!”陷入巨大恐惧中的林霞,被吴老师狠狠一掌推在肩上,将她从教室推向了楼道。而吴老师紧紧护在她和同学的身后,直到跑到三楼。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付瑶回头看见,将大家安全送出教室的吴老师,转身逆着人群朝四楼跑上去。后来才知道,还有两名学生因为恐惧仍滞留在教室里。

  一路呼叫狂奔,身后的墙面一路垮落,林霞、付瑶等人跑到二楼时,发现一楼的楼梯已经崩塌没有出路,几名同学急中生智,从二楼教室外的平台上跳了下去。

  幸运的是,与死亡的赛跑,她们胜利了,仅仅是付瑶皮外轻伤,其他几位同学毫发无损。更为幸运的是,正在这个教学楼里上课的700余名师生安然无恙。

  然而,学生生命的守护神——吴老师,以及另外三名来不及跑出的孩子,却永远地留在了废墟中。

  “吴老师又跑回去了”

  有人说,在巨大的危险面前,快跑是每个人的第一反应,这与贪生怕死无关,因为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吴老师的义举,却颠覆了我们对本能的固有认识,因为在他的心中,在很多和他一样的教师中,爱生如子,守护学生,才是他们的本能。

  “如果吴老师要跑,他可以第一个离开教室,他可以第一个离开最高的第四楼层,他可以第一个冲下楼,也许身强体壮的他还可以率先到达相对较为安全的操场。但是,他没有!”怀远镇中学的校长高列,地震后听着孩子们的哭诉,就知道吴老师可能已经出事了,因为和吴老师共事10年的他,实在是太清楚吴忠洪的为人了——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吴老师回去了,吴老师回去了!”7年级5班班主任何琦至今忘不了,逃出来的学生将她围住,不停地重复着这一句话。

  抢险战士从废墟中找到吴老师的遗体时,已是第二天早上7点钟。随后,吴老师转身上楼营救的两名孩子的遗体也相继从被掩埋的瓦砾中被找到。在现场的人,热泪湿了眼眶。因为吴老师被挖出来时,身体僵硬,面部一条很深的伤口,惨不忍睹。虽然当时那一幕已经没有人能够讲述,但是抢救人员根据挖出遗体的位置以及先后顺序,可以肯定地判断出,吴老师已经将两名孩子护送出了教室,并在身后守护他们。只是灾难无情,没有放过他们。

  “他本可以第一个跑出去”

  悲怆的气氛,瞬间弥漫了整个怀远镇。

  1998年,已经执教了18年的吴老师被调任到具有160多年历史的怀远镇中学任教,今年刚好是第十个年头。从1980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已经在英语教学岗位上奋战了28个春秋。

  校长高列,和吴忠洪已经共事10年,这期间太多的故事以及吴老师已经离开的事实,让这位几乎没有流过泪的七尺男儿数度哽咽。

  已经无法言语的高校长拿出了笔和纸,为记者画了一张了地震当时的逃生示意图。

  从图纸上可以看出,吴老师所在的教学楼是学校里唯一一栋被震垮的教学楼,一共四层楼,每层楼有四间教室。吴老师当时执教的班级位于最高的四楼,其余三间为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所幸的是地震期间并没有学生上课。

  “7年级5班的教室和楼梯紧紧相邻,是离出口最近的一间教室,而讲台刚好对着教室门,也就是说,从讲台出门下楼到操场,是最短的一条逃生通道。”高列告诉记者,如果当时,吴老师抛下学生一个人逃生;如果当时,吴老师没有冲回楼上;如果,……

  当然,残酷却感人的事实,不会有那么多如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不是长期以来那种守护学生的意识使然,吴老师怎么会在如此危难的时刻,想也不想,头也不回地冲回了四楼教室。难道,还有比这个更具说服力的吗?”说起吴老师的这十年,高列有太多的千言万语,但是他认为,爱生如子、守护学生的本能,胜过了一切有力的诉说。

  “你要按时起床,好生上课”

  吴楠,吴老师的儿子,今年刚刚17岁。三天的时间,让这个青涩的小伙子,一下成长了许多。从今以后,他瘦弱的肩头将撑起这个少了“顶梁柱”、不完整的家庭。

  记者见到吴楠时,他正紧紧扶着还未从伤痛中走出的母亲。虽然两人间并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但是他不断用眼神和手势,安慰着、鼓励着妈妈宋代群。母子两人今后相依为命,吴楠在心中暗下决心:我要好好照顾妈妈,一定完成爸爸未尽的事业,明年考取大学,今后成为和爸爸一样的优秀教师。

  5月12日的中午12点30分,和往常一样,吴楠回到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中午饭。话着家常聊着天,吃着妈妈烹饪的简单却可口的饭菜,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多少年来,这已成为不变的习惯。

  “你要按时起床,好生上课。”因为下午第一节课就是英语课,所以吃过午饭,吴老师起身准备到学校。没想到这一句对儿子的叮嘱,竟成诀别。

  爸爸丢下了自己和妈妈,怨他吗?“不怨!”表情哀伤的吴楠咬咬嘴唇,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爸爸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很爱护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有什么困难,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也常常照顾不到我们。”

  看着伤心欲绝的孩子,记者不忍心地让他再回忆那天崩地裂的瞬间。然而,吴楠却主动地告诉记者:“姐姐,不用担心我,我会照顾好我自己和妈妈的。”(新华社记者张婷婷)

  ……

  链接:    思海常啸       驿外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