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威胁雪域(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5月13日)


前不久去印度旅行,有机会再次飞越青藏高原的上空。尽管从夜航的飞机上不能够清淅地俯瞰地面,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向下张望,特别是当飞越喜马拉雅山的时候。

  我喜欢雪域高原的洁白,放眼望去,那么高大,那么浩莽,让人肃穆,让人宁静,让人超越。雪域的神圣与其说是天地间的自然景观,不如说是天地向人呈现的启示,是让人类反观自心的镜子。也许我和雪域高原不同寻常的关系,就是与雪域的圣洁密不可分。
冰川融化加速
  但不幸的是,神圣正被亵渎,洁白正在消逝。笔者在年初的一篇年度回顾文章《请关注天下大势——全球变暖》中特别强调这一点,自认为够杞人忧天的了,但事态的发展出人意料,可说是形势危急,时不我待。
  2008年3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声明说,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到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到北极,冰川消融速度加快,创历史最快纪录。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了1.5米,而2005年该数字仅为0.5米。自1980年以来,全球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了约11.5米。什么原因?全球变暖。
  声明中没有提到青藏高原的数据,但在全球变暖的大势下,青藏高原的冰川岂能幸免?据相关数据:中国国冰川广泛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6省区,尤以西藏的冰川为主,数量达2万2468条,面积达2万8645平方公里,但形势极其危急。中国科学院的观测表明,中国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缩,预计到本世纪中期,面积将缩减四分之一以上。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西藏自治区首席科学顾问孙鸿烈院士明确表示,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不能缓和,到2070年,青藏高原的海洋性冰川面积将减少43%;到2100年将减少75%。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第一高峰,也是冰川发育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仅峰区北坡就有冰川200多条。其中最大的绒布冰川全长22.2公里,主要分支有西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和东绒布冰川。但近40年来,绒布冰川强烈退缩。据某国际环保组织在去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公布的报告,从1966年到1997年,东绒布冰川后退170米;中绒布冰川后退了270米,平均每年近9米。
黄河之水哪里来?
  随着雪域高原冰川的日渐消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景象,都有可能成为历史。更要命的是,全世界目前66亿人口中有30亿左右分布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如果青藏高原的冰川都融化为水,以后的农业生产怎么办?庞大人口谁来养活?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前总统戈尔作为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颁奖仪式上说:“那些旱灾、海啸、热浪不再是新闻,它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降临,而且愈演愈烈。这是一次全球性紧急状态,我们如同坐在一枚定时炸弹上面,必须尽快行动,阻止浩劫。”
  事实上,这正成为科学界的共识。就在去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专门报告还只是强调,为了把二氧化碳浓度限制在450ppm以内,2050年时工业国将不得不把碳排放减少80%至95%,整个世界将不得不减排50%至80%。
  但不到一年时间,科学界的结论变得更加“激进”。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的科学家在《地球物理通讯》3月号的最新论文中呼吁,为避免气候变暖加剧,全球水资源干涸,到本世纪中叶,人类必须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老实讲,碳排放完全归零,目前是难以设想的,但确实到了人类采取行动的时候。为了共同的未来,人类也许别无选择:政治家要采取更切实的行动,企业家要准备调整方向,普通民众也要响应。
  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的布赖恩·奥尼尔表示,决定多大幅度地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价值判断。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掉泪。趁绝境还没有出现,全人类赶快深刻反省。
  今天,忧天已经不是“杞人”的专利,而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事。
 
        (本文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