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完善利益集团博弈规则


  笔者这段时间一直在欧洲的几个大城市间旅行,频繁地拜访一些和中国相关的商业机构或非政府组织,也出席了一些商业和政治活动。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表明,活跃的境外利益集团,正通过各种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介入中国经济决策。我发现,这会相应带来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正向的作用,那就是经济互动更加深入,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效果更加明显。其二,则是负向的,那就是总有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为追逐利润不择手段,过分损害民众的福祉,这也是为何有关中国的经济主权受到侵蚀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

  笔者这些年在工作中认识一批海外的朋友,他们或是专业精英,或是职业经理人,都在各自的领域有自己的成就。事实上,他们为了自己所服务的组织和机构尽力,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和中国打交道过程之中,相当多的境外利益集团无拘无束,为所欲为,这就令人担忧。涸泽而渔的做法,对于中国、对于国际,其实都是有伤害的,应实施有效制约。

  对外开放30年,进入中国的外资早已壮大。为巩固和扩大在华利益,这些外资依靠自身雄厚经济实力与母国强大政治后盾,通过各种方式,活跃于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与重要民间团体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与制衡,各类境外利益集团通过各种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介入了中国重大事务,并带来一系列复杂影响。

  利益输送是这类利益集团最常见的做法。这些集团经常聘请一些部门官员做顾问,又或者是将相关课题配以丰厚的课题经费,赞助有关部委研究机构与学者,从而达到对中国相关部门决策与立法施加影响。国内不少研究中心收取海外研究经费,罔顾学术基本操守,不遗余力地为跨国公司的在华利益而奔走呼号。

  此外,更等而下之的还有,以安排出国观光、子女境外就读、协助转移资产等条件,或以参加国际学术研讨、邀请做访问学者、授予名誉学位等为诱饵,以蝇头小利吸引中国官员、学者和一些专业人士为其效力。

  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滋生了一大批形迹可疑的"中间人"。这些中间人与境外利益集团结合紧密,游走在境外利益集团与国内各级政府部门之间,为其谋取不当的超额收益。与境外利益集团结成利益共同体的还有企业。一些大型中资企业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充当外资的"铺路石"与"敲门砖"。如某些有违常理的合资路线,一开始就显现出严重的不对等定位,外方占尽便宜。

  当然,还有外资与一些地方政府的个别官员结合成为利益同盟。一些地方政府纷纷进行"冲向底部"的"割喉战",争相招揽外资,过度引进,贱卖资源,这样的"外资崇拜"下,中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常常受到歧视。去年沸沸扬扬的"两税合一",有的地方政府和某些外资企业便联合行动,希望影响立法机关的决策,保留外企特殊优惠待遇。凡此种种,都于大局无益,造成的破坏和伤害甚大。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利益集团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他们在本国以及发达国家的公序良俗,对这些行为的拒绝和监控,乃是符合普世价值与国际社会利益的。

  诚然,我们不必带着排外心态,高度敏感地反对国际资本。但是,也没有理由放弃正当的利益保护,尤其是不能对利益集团的种种不规范做法视若无睹。维持一个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让国内外主体能够透明竞争、合理博弈,这样才能使得中国经济良性发展,才能为国际社会的进步提供稳定动力。这番论点也是15日下午笔者在有欧洲游说之都称号的布鲁塞尔参加一个青年商业领袖颁奖礼时和比利时亲王菲力普当面所表达的,当场得到了亲王的首肯。

  (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