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永远摆脱不了快餐文化


网络,永远摆脱不了快餐文化

 价值中国网的同仁贾春宝发表文章《思想、喝彩、名次、追捧——难解的棋局》,一连四个为什么道出了网络世界“难解的棋局”:

 为什么有思想的文章得不到点击?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却受到热捧?

 为什么有价值的文章得不到评论与喝彩?应时应景甚至媚俗的东西却得到广泛的评论与高分?

 为什么某些人的文章数量与质量均不一定很高,名次却高高在上?

 为什么勤奋的兄弟们的名次却难以得到提升?

 一言以蔽之,网络永远属于大众而不是精英,永远属于快餐而不是精神食粮。数以万计、百万计、千万计的网民的网上行为被称为“冲浪”,可以想象其接收信息的速度堪比“大江东去”,只是滚滚江水淘出的却不是金子,更多的只是沙子。

 我有一位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朋友告诉我,他很少上网,而是经常泡图书馆,在故纸堆里查阅文献资料。他并不是排斥现代文明,也不是否认网络检索的有效性,只是担心自己的心灵从此不安分,花花世界让他从此耐不住寂寞。

 我自己也有一个感受,浏览永远代替不了阅读。我不把浏览网络知识称之为读书或许是我的偏见,但触摸报纸和书本的感觉永远带给我美好的回忆。所以我大量地买书、订报,特别是很多年前的旧书,泛黄的纸张承载着深刻的思想,让我忘却了眼睛的疲劳,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但是我想古人所谓的读书破万卷对于现代人来说,也许是永远的梦了吧!很多人已经不订报纸、不买书了,他们的理由很充分:书报上有的,网络里都有。这或许是事实,但读书从来就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是精神的享受。我们可能应当这样理解吧:当下国人还处在物质生活充盈的奋斗过程中,精神享受自当退居二线了吧。

 我并不认同那位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诗人杨键对于现代社会和物质生活的极端排斥,“像每一座城市愧对乡村/我零乱的生活,愧对温润的园林”,他的诗歌充满着感人的气质,但思想的胸怀不够宽广。

 我是离不开网络的,相对于网络上喋喋不休的口水战争者,我或许更爱网络。快餐文化就是大众文化,难免通俗,但我们不就是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吗?只是在这茫茫的网络世界里,我更愿意安分一点,更希望给快餐增加些别的成分,即使成不了精神食粮,也努力使之成为营养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