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总结和纪念之年,同时也是继续发展和创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年。总结和纪念“改革开放”,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都需要明确“改革开放”的内涵。“改革开放”这一命题,最早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经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逐步发展为包括革命性思想、基本方略、实践道路、精神象征和重要时代等五个方面的内涵。
【关键词】:改革开放内涵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①]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三十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集中概括,同时也是党对“改革开放”作出的高度肯定性评价。2008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总结和纪念之年,同时也是继续发展和创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年。总结和纪念“改革开放”,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必须首先明确“改革开放”的内涵。只有正确和充分理解这一内涵,才能够对三十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进行科学总结和纪念,也才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深化改革和促进开放。
“改革开放”这一命题,最早由邓小平提出,经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逐步扩展为包括革命性思想、基本方略、实践道路、精神象征和重要时代等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改革开放”是党指导当代中国发展建设的革命性思想。
邓小平曾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②]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③]这场革命首先体现在思想上。思想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
“改革开放”思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基本问题的必然结果。其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建设的认识局限,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目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理论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动力和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事业。其中,经济发展占据着中心地位,其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实际运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总体上来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其基本制度设计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而基于其上的具体体制却未必完全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正如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优越的,但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必须变革落后、僵化的体制。
“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为实施这种变革提供了理论源泉。“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而进行的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革命、改革和改良三者关系,认识到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巩固和完善,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中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必须果断抛弃社会主义具体体制等同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陈旧观念,认识到改革就是要彻底革除旧有落后、僵化的具体体制机制,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体制机制;必须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在改革中的首创精神等等。“开放”是指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当今世界开放的潮流而主动打开国门,以促进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大交流。它要求我们必须破除“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观念误区,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的长期性,正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看到资本、市场、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对于促进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必须破除“关起门搞建设”的狭隘思想,转而以主动积极的心态迎接国外各种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大胆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等等。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乘着“改革开放”思想之风,阔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迈进。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主要通过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式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其主要途径是党制定关系国家和民族重大前途命运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并经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展各项事业与活动的重要方略。
“改革开放”之所以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是由它能肩负起党所面临的历史使命而决定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任务。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完成,需要一个根本前提,即必须有效解决中国又好又快地发展问题。而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要实现中国又好又快地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动力和途径。因而,将其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顺应了党完成历史使命的要求。
“改革开放”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首先体现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④]。这是党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将“改革”与“合作”的问题并列纳入视野,并使之成为全党的统一意志。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历史性伟大转变的胜利实现”,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正确方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⑤]从而迈出了将“改革”与“开放”作为党的重要方针的历史性一步。党的十三大不仅肯定了“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指出“九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在拨乱反正基础上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⑥];报告还认为“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⑦],并正式将“坚持改革开放”[⑧]确立为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从全党统一意志逐步发展成为党的重要方针再上升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既是“改革开放”这一理论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成为党的重要方略而日益成熟的过程。
“改革开放”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还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于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等形式之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⑨]。而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⑩]。将“改革开放”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表明它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方略而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承认和接纳,并从此成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行动的重要指南。
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道路。
“改革开放”不仅是党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方略,而且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目标的重要实践手段和道路。邓小平曾说:“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11]江泽民也曾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3]
“改革开放”实践之路历经三十年,波澜壮阔,成绩斐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经济发展方面,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有所转变,市场体系不断健全,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政治发展方面,政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明显增强,人权事业健康发展,法制建设成效显著;文化发展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健全,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等等。通过三十年的实践,中国逐渐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总体协调,国防、外交、党建等事业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实践之路的三十年,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理论体系和伟大旗帜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越举越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离地紧紧联系在一起。”[14]
四、“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当代精神风貌的重要象征。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长期生存、发展和延续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民族风貌的重要象征。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它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反映。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才得以在中华大地上延续。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就是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发展,时代精神的形成,都与“改革开放”有着莫大的关系。
“改革开放”为民族精神的发展和时代精神的形成创造了历史性条件。“改革开放”不仅解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物质生产力,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精神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党的十三大报告曾指出:“改革和开放,也使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形成潮流。”[15]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从那时(作者注: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可见,“改革开放”营造了中华民族的新风尚,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新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树立了中华民族的新形象,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新的伟大奇迹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反映中华民族当代精神风貌的重要象征。
五、“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代。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来,“改革开放”已历经三十年。在这段历程中,“改革开放”不仅作为一种思想、方略、实践和精神而日益成熟,而且还代表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时代。它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的代名词,并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占据着一席之地,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中国和人民带来了史上绝无仅有的历史巨变。它是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的落后状态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先进状态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主动敞开国门且融入世界的关键时刻,还是社会主义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建设之路向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发展之路转变的重要转折期。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此作出了深刻而全面的论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上述这些变化,正是“改革开放”所必然引起的。它们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亦将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发挥重大、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应当作为一个时代而被列入中华民族历史史册。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2日;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
[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⑦]《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⑧]《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人民日报》,2004年3月16日;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人民日报》,2004年3月16日;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4页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14]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年第7期;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作者简介:
唐勇:男,汉族,1981年6月生,法学硕士,毕业于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现任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研究兴趣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15891301172
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党政综合办公室
邮编:712100
【关键词】:改革开放内涵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①]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三十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集中概括,同时也是党对“改革开放”作出的高度肯定性评价。2008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总结和纪念之年,同时也是继续发展和创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年。总结和纪念“改革开放”,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必须首先明确“改革开放”的内涵。只有正确和充分理解这一内涵,才能够对三十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进行科学总结和纪念,也才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深化改革和促进开放。
“改革开放”这一命题,最早由邓小平提出,经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逐步扩展为包括革命性思想、基本方略、实践道路、精神象征和重要时代等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改革开放”是党指导当代中国发展建设的革命性思想。
邓小平曾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②]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③]这场革命首先体现在思想上。思想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
“改革开放”思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基本问题的必然结果。其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建设的认识局限,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目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理论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动力和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事业。其中,经济发展占据着中心地位,其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实际运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总体上来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其基本制度设计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而基于其上的具体体制却未必完全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正如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优越的,但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必须变革落后、僵化的体制。
“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为实施这种变革提供了理论源泉。“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而进行的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革命、改革和改良三者关系,认识到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巩固和完善,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中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必须果断抛弃社会主义具体体制等同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陈旧观念,认识到改革就是要彻底革除旧有落后、僵化的具体体制机制,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体制机制;必须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在改革中的首创精神等等。“开放”是指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当今世界开放的潮流而主动打开国门,以促进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大交流。它要求我们必须破除“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观念误区,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的长期性,正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看到资本、市场、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对于促进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必须破除“关起门搞建设”的狭隘思想,转而以主动积极的心态迎接国外各种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大胆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等等。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乘着“改革开放”思想之风,阔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迈进。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主要通过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式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其主要途径是党制定关系国家和民族重大前途命运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并经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展各项事业与活动的重要方略。
“改革开放”之所以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是由它能肩负起党所面临的历史使命而决定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任务。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完成,需要一个根本前提,即必须有效解决中国又好又快地发展问题。而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要实现中国又好又快地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动力和途径。因而,将其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顺应了党完成历史使命的要求。
“改革开放”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首先体现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④]。这是党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将“改革”与“合作”的问题并列纳入视野,并使之成为全党的统一意志。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历史性伟大转变的胜利实现”,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正确方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⑤]从而迈出了将“改革”与“开放”作为党的重要方针的历史性一步。党的十三大不仅肯定了“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指出“九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在拨乱反正基础上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⑥];报告还认为“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⑦],并正式将“坚持改革开放”[⑧]确立为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从全党统一意志逐步发展成为党的重要方针再上升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既是“改革开放”这一理论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成为党的重要方略而日益成熟的过程。
“改革开放”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还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于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等形式之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⑨]。而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⑩]。将“改革开放”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表明它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方略而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承认和接纳,并从此成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行动的重要指南。
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道路。
“改革开放”不仅是党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方略,而且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目标的重要实践手段和道路。邓小平曾说:“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11]江泽民也曾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3]
“改革开放”实践之路历经三十年,波澜壮阔,成绩斐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经济发展方面,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有所转变,市场体系不断健全,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政治发展方面,政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明显增强,人权事业健康发展,法制建设成效显著;文化发展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健全,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等等。通过三十年的实践,中国逐渐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总体协调,国防、外交、党建等事业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实践之路的三十年,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理论体系和伟大旗帜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越举越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离地紧紧联系在一起。”[14]
四、“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当代精神风貌的重要象征。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长期生存、发展和延续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民族风貌的重要象征。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它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反映。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才得以在中华大地上延续。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就是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发展,时代精神的形成,都与“改革开放”有着莫大的关系。
“改革开放”为民族精神的发展和时代精神的形成创造了历史性条件。“改革开放”不仅解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物质生产力,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精神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党的十三大报告曾指出:“改革和开放,也使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形成潮流。”[15]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从那时(作者注: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可见,“改革开放”营造了中华民族的新风尚,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新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树立了中华民族的新形象,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新的伟大奇迹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反映中华民族当代精神风貌的重要象征。
五、“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代。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来,“改革开放”已历经三十年。在这段历程中,“改革开放”不仅作为一种思想、方略、实践和精神而日益成熟,而且还代表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时代。它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的代名词,并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占据着一席之地,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中国和人民带来了史上绝无仅有的历史巨变。它是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的落后状态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先进状态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主动敞开国门且融入世界的关键时刻,还是社会主义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建设之路向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发展之路转变的重要转折期。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此作出了深刻而全面的论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上述这些变化,正是“改革开放”所必然引起的。它们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亦将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发挥重大、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应当作为一个时代而被列入中华民族历史史册。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2日;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
[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⑦]《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⑧]《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人民日报》,2004年3月16日;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人民日报》,2004年3月16日;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4页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14]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年第7期;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作者简介:
唐勇:男,汉族,1981年6月生,法学硕士,毕业于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现任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研究兴趣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15891301172
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党政综合办公室
邮编:7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