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榜上,村委里几位干部名列前茅,捐款数额也最大,每人都是300元,以下是群众,我仔细看了一遍,村民的捐款数额多在20--30元之间,也有10元,50元,100元的,连五保户也捐款了,全村捐款总计为9000元。刚好在家这几天邻村有个大集市,我去赶集的时候也注意了邻村的捐款情况,这个村子的捐款总计为11000元。大体统计一下可知农民捐款多在30元左右,哪么农民捐款30元多不多?没有比较无从评论,但我知道我市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统一是50元,从工资里面扣除,某中型化工企业的职工统一是30元,邻县的某个私人企业强制职工捐款数额不能低于50元。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农民的捐款比我们的公务人员少不了不少,而农民什么收入水平?公务员又是什么水平?两者根本没法相提并论,农民挣30元钱需要付出多少汗水?这说明农民的觉悟要比公仆们高得多,农民捐款全是自愿的,如果机关干部们没有单位的强制,恐怕捐款数额连农民都不如。
其实通过比较农村和城市的捐款活动,我倒是发现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那就是居住区域对人们的行为影响。
现在的城市人口多是流动性的,别看城市车水马龙,大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擦踵,但人与人之间都很陌生,你捐款与否,别人无从知晓。况且现在的捐款都是往慈善机构的账户上打款,你捐了款,别人也不知道,除非你拿着汇款单故意显摆给人看;哪么生活小区里又如何呢?现在的小区住户已非原国有企业同一个单位的职工了,而是来自四面八方,相互之间还是陌生的多,加之现在物业管理又不负责这种事,我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们了。在中国人捐款行为多受周围人群影响压力的情况下,如果你的周围都是一些陌生人,在没有熟人监督的情况下,你会自觉的捐款吗?机关事业单位还好,统一从工资扣除,一个不拉;而碎片化的市民和流动人口,我估计自觉捐款的恐怕是少数。请原谅我对小市民的偏见。
农村的捐款行动是统一的。农村居住区域的固定和人际关系的稳定,对捐款这类事情起着非常重要的无形监督作用。是啊,大红榜一张贴,谁捐款,谁不捐款一清二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固定的居住区域对农民的道德约束是非常强大的,左邻右舍,前前后后都在看着你呢。农村没有捐款做秀和大讲排场,然而农民都捐了。而在一盘散沙的城市,户口的松绑和档案关系的虚置以及居委会数量的减少,导致人们自由生存的空间急剧加大,同时人们的责任心也空前的下降。谁有闲情监督你呢?又有那个机关部门能约束你呢?在城市,你捐款与否无所谓,没人关心你,同样你死在楼里也没人理睬。
城市是一个失控的社会。但是城市很会宣传自己,你看电视媒体,商贸繁华地段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捐款箱,又唱又跳,锣鼓喧天,可捐款的有几个呢?人们潜意识的认为,往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捐款箱里放钱很是踌躇犹豫,钱去了哪里?我的行为谁能知晓?(这里我们要原谅国人的图名心态,这是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明星们捐款都有排行榜,机关单位职工捐款都有记录,农民捐款也有账目,就是数量最大的自由市民捐款成了无名之辈。大量的农民工有的在单位捐了款,还要给老家农村再次捐款,否则红榜上没你的名字啊,那太难看了。而没捐款的自由市民则完全可以信口胡说自己捐了多少多少。。。在城市,象沙子似的你捐了款也毫无荣誉感,唯有默默对得起自己的那份良心。
捐款是自愿的,我们也不提倡逼捐,但人总是有点惰性的,没有周围的压力,人人未必都那么自觉。特别是在赈灾这种特殊情况下,让我们看到了居住地域的固定与否对人们的行为影响之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因为自由迁徙流动的城市的确存在着管理混乱和犯罪率升高的迹象,不只是捐款。
最后,我敢保证说,城市人的捐款率远不及农村高。因为每个农民都生活在明处,每个城市人都生活在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