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感谢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关怀,在此谨向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武,院长、党委副书记许建国,院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张奋勤,老院长、正院级调研员左东官以及学院其他领导、老师们表示深切的问候与祝愿!
祝学院领导和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谨给母校老师和校友们阅读与欣赏的贺电及图片新闻:
(1) 百年校庆 贺 电
百年成伟业,千秋著华章。值此母校迎来办学百年华诞暨重组新校五周年庆典之际,我们广西历届校友谨向母校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并预祝母校在未来的发展中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一百年沧桑砺洗,一百年求实创新。母校历经了办学百年风雨,可谓百年沧桑巨变,百年桃李芬芳,百年春华秋实。一百年来,母校历届领导和教职员工孜孜不倦地牢记宗旨,恪守校训,始终不渝地发扬在传承中求发展、实干中求创新、传统中求现代、平凡中求卓越的精神,为学校的发展而辛勤耕耘,搏洒春光,放飞希望,洒下了汗水,付出了辛劳,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国家栋梁之才,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业绩。
是母校哺育了我们的昨天,成就了我们的今天。忆往昔母校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颦一笑,如今仍历历在目。我们虽然离开母校多年,但我们的心仍时常牵挂着母校的建设与发展。我们永远忘不了江城求学时的那段美好时光,忘不了给我们灌输知识财富而呕心沥血的老师们。如今我们能立足社会,并事业有成。在此,我们真诚地向母校及全体老师们深深地鞠一躬,并道一声:“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们深切地感激您的培养,并祝母校生日快乐!”
五年前,母校重新组建,并在两年内一下子投入16.5亿元建起一所面积2200多亩、在校学生及教师员工达3.7万多人的普通高校,这一发展规模及软件硬件建设,在武汉高校中属一流水平。母校整合教育资源,走出办学新路,取得了教育改革丰硕之果,我们为此感到十分欣喜,十分自豪!
在过去流光溢彩的岁月里,母校秉承优良的办学思路和超越时代的教育理念,与日俱进,锐意改革,追求卓越的脚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院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适应改革潮流的办学新路子,那一个个骄人的业绩,凝聚了母校历届领导和教职员工们的心血。
面对新的时代,面向新的行程,我们相信,母校的百年华诞将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新起点。
我们希望,母校在未来的发展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抢抓机遇,凝聚精神,传承文化,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出力,谋求新的发展,为母校的教育事业再创新的辉煌!
我们衷心祝愿母校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秉承校训,勤俭办校,严谨治学,抓好软件和硬件建设,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相信母校新建的那两栋双子塔式的标志性的摹天的博士楼,会吸纳海内外更多的博士等高端人才,为母校的教育建设与发展添加新的催化剂,会创造出更加惊人的业绩。
我们相信,在母校领导
广西历届校友 同贺
图一\图二:
热烈而隆重的校庆场面
(2)校园特殊的芳草地
□ 黄学安
喜闻母校即将举办学院组建5周年暨办学100年盛大庆典活动,作为校友的我,喜悦心情难以言喻。
受学院领导盛情之邀,写一篇校园生活回忆录。领导赋予重托,个中凝聚许多信任,许多寄托。我感慨系之,不揣浅陋,惟恐言未尽意。
回想我的江城校园生涯,往事恍如昨天。记得那学生时代,我致力苦读,绷紧心弦,完成了学业。还记得,那深切切的师生情谊,那令人痴醉的周末舞会,以及忙里偷闲的各种活动……校园里洒落的欢声笑语,如今仍历历在目,让我回味无穷。
屈指数来,我离开学院时近15个春秋。这些年来,我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份收获,每一个成功,与学院领导
我的校园生活就像一首歌,让我有唱不完的快乐。最值得回味的就是我亲自创刊并苦心经营了两年多的《青年》校刊。这本由学生自写自编的校刊,成为校园里特殊的芳草地,也成为大学生们爱不择手的校园读物。这本乳味十足的学生读物,曾伴随我在校园里度过了那段令我今生难以忘怀的最美好的时光。
《青年》校刊编辑部设在新教学楼的一楼楼梯口处,这里既是编辑部,又兼作摄影暗房。门口上挂的“《青年》编辑部”几个大红字十分醒目,每当同学们上下课并路过时,都会投上羡慕的目光。为了方便写稿、编稿,我把床被搬到这个弹丸之地的编辑部里,课余时写写画画,或进行暗房冲晒相片,时常忙得不亦乐乎,日子感到很充实。每逢赶稿,或忙于校编,我会忙到深夜,往往是学生宿舍里的灯光灭了,编辑部的灯光依然明亮。有时忙得连周末舞会也无暇光顾,女同学们常常因此拿我逗笑开心:“大记者不会跳舞?”
编撰这个校刊,我几乎倾尽了心血,其质量也在不断得到提高,同学们也渐渐刮目相看,武汉一些高校学生通过交换阅读后给予较好的评价。中南民族学院91级硕士研究生覃茂福在无意中阅读了这期刊物后颇有感慨,于是挥笔疾书,写了一篇近1800字且题目为《多姿的芳草地》的文学评论文章。这位曾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党校校长的高才生,在其火辣的字眼与优美的言词中作出了深邃的点评。我从中得到了一丁点安慰。
当时曾有一些兄弟院校学生对这本电脑排版、手工绘画插图的校刊颇感兴趣,并探访创刊的冲动与灵感。我当时诙谐地说:“电脑排版是时下一种新技术新玩意(注:1991-1993年以前电脑排版尚未普及推广应用),手工绘画插图、手工印刷是传统工艺,古代现代,土洋结合,这是我们湖北计划管理学院、湖北大学经贸学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大学生的一种创意,这也是宣传我们学院、扩大影响的新亮点呢!”
现在回想起来,创办这份校刊,可以说是我人生坐标上最闪亮的一个闪光点,也是我后来成为党报编辑、记者人生轨迹中的拐点。当年,我从南国贫困山区的一个小县考进了武汉这所经济院校,我为此欣喜若狂。我暗发誓,一定要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还要为学院做些有益的事情。于是,1990年夏,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来到江城深造。我凭着自己对新闻写作的爱好和一腔热情,萌发奇想,利用新闻写作与摄影专长,创办这期《青年》校刊,一来可以丰富大学校园生活,让大学生们课余时间写写稿练练笔,以提高写作水平;二来通过创办校刊,掀起良好的学风,提升大学生们的求知品位;三来通过校刊,在武汉地区高校的校刊中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增进友谊,以扩大学院影响。
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学院团委书记张以林时,他直夸这创意好,并向学院党办、院办领导请示并获得支持。在排版时,文印室的同志也按照我的编辑意图和版面设计风格进行精心排版,并预留插图空位。文章排好后,我再按照文章需要插图的要求进行手工绘图。绘图完毕,将打印蜡纸装上油印机进行印刷,装钉后便是校刊《青年》精品了。
校刊文章是大学生自己写的,内容
一期期带着文墨芳香的校刊,成为大学生们唾手可得的精神食粮,校内师生和校外兄弟院校一些读者也给予较好的评价。正如中南民院硕士研究生覃茂福在《多姿的芳草地》文学评论中所写的(发表于《青年》校刊1993年第一期)——
一个春季,给人无数的遐想;一片绿茵,给人无限的仰往;一册湖北计划管理学院、湖北大学经贸学院《青年》校刊,给我许多美的享受。
瞧着案头上几期《青年》校刊,我情不自禁地翻了又翻,看了又看,心的涟漪在涌动,思绪在缭绕。我感慨万千,连连叫好。
眼前这油墨芳香的铅印字,一篇篇文采独具、内容丰富的文章,一幅幅标新立异的封面图、题花和插图,我品味着,心也醉了。仿佛回到了大自然之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美景风光;我犹如进入了一个迷人的宫殿,任意采摘许许多多从未欣赏过的花瓣。
我发现了一片新的绿洲。
《青年》给我许多新鲜感,每一篇章,都具有一定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给我启迪。美的版面,新的构思,丰富的内容,从中窥见编者的独具匠心所在。
我为通讯《爱的赞歌》(1992年第一期)中
我也萌发了创作的冲动,大有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感。
细细读来,个中篇章,都是我们这人类文明“摇篮”人情世故的写照,也是一道道色彩斑斓的人生画廊。
校园高层专访《明天春色满校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国安答本刊记者问(1992年第三期)以新的角度,展示了院长及其领导班子推出的教育重大改革方案,让读者聆听这一教育改革的时代足音;
……
散文诗《人生交响乐》(1992年第三期)融散文和诗两者为一体,作者黄学安全方位扫描了大学生们的种种心态,选材与文笔独具风格,直抒、凝炼、细腻、流畅、圆熟、意蕴、浓缩,言有尽而意不完,表露了大学生对生活的向往与渴望,体现了作者对社会洞察力和创造艺术的追求,大有杜甫所言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激情……
短小精炼的报告文学、新闻特写、通讯,浓墨重彩地铺排渲染,为读者勾出一幅幅淡墨画,写真写意,语言朴实,融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个中神韵任凭读者去领略……
在品读校刊中,读者们还能感受到作者、编者更多的创作意图。再如,1993年第4期刊登的报告文学《半边天之歌》(2450字),作者从校园里选取了一位系主任和一位系党委副书记,还有一位女大学生,以三个女性作为代表人物,浓墨重笔地进行渲染,塑造了现代女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撑起“半边天”的高大形象。
同期发表的《奋力拼搏 求实创新——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国安谈学院教育改革》,这组“改革追踪”系列报道(之一、二、三、四)的新闻专访,专访围绕学院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这一重大题材,给读者提出:学院未来教育改革,应走整合教学资源合并办学的新路子。此言验证了过后未来几年学院与其他高校组建湖北经济学院这一现实。
……
《青年》校刊不仅成为同学们练练笔发表习作的特殊芳草地,也成为我课余挥笔恋战的僵场。她犹如一个大熔炉,使我在笔耕熔炼中炼就了一身好功夫,使我在后来的新闻工作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学院提供这么一个可以施展个人才华的大舞台,也许就没有我今天“自我感觉良好”的成就。
校园芳草地既炼就了我在写作方面的百般武艺和硬本领,也搭建了我走上新闻战线的新平台。如今,我没有辜负学院领导
我的记者生涯让我感到生活很充实。我的付出换回了一个个丰硕之果。多年来,我在自己谋职的地级市党报(注:2003年8月以前报名为南宁日报,同年8月撤销南宁地区后更名为左江日报)上发表各种作品3600多篇(幅),字数200多万字,同时编辑的版面约1千多个版,所编辑的文字达数千万字。还在全国性报刊发表作品数十篇。在发表的这些作品中,有30多篇(幅)获得全国、全区年度新闻奖(其中近10篇为编辑一二等奖)。自己采写的系列报道(共发表8篇)《双手托起大山的希望》(通讯)荣获1996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该作品同年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作品《中越历史永远铭记这一时刻》荣获中国地市报1996年度好新闻评比铜奖;作品《甜酸二重奏——食糖市场启示录》(专题报道)荣获《西南价格报》年度好稿件评比二等奖,该作品于1994年被录入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领导管理艺术文集》;自己采写的系列报道(共发表7篇)《打工仔舍身救孩童 韦彩元壮举撼天下》(通讯)荣获1996年度广西新闻奖二等奖;作品《万人救治白血病孩童》荣获1997年度广西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二等奖;作品《“日本兵”寻亲55载落户上林 罗家抢亲抢出一场喜剧》(通讯、新闻摄影)荣获2000年度广西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二等奖;自己采写的系列报道(共发表3篇)《闪光的红盾》(通讯)荣获2006年度全国少数民族报新闻奖一等奖;自己采写的新闻通讯《中越边境的“两栖农民”》荣获2006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2007年采写的《爱心大行动 人间真情浓》、《军民携手救治尿毒症女生》、《母爱牵动万人心 人间真情在演绎》等8篇共两万多字、几十幅图片的连续报道荣获2007年度广西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
由于宣传工作成绩突出,我曾被评为广西政法宣传先进工作者和市级优秀新闻工作者。本人冒险采访的《南宁黄碟黑市》专题,2001年被广西电视台和南宁电视台分别拍成新闻专题(30多分钟)进行多次报道,曾引起广西区党委的高度重视,并多次组织规模盛大的清理南宁黄碟黑市的大行动,铲除了这一社会毒瘤。在广西新闻摄影学会数十名会员中,我成为获奖最多的会员。
收获与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与拼搏,更离不开学院领导
--------本文摘自《湖北经济学院校友纪念文集 》(200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