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读报”解决问题的启示


        吉林省长春市政府近日召开政府机关读报情况通报会,截至4月25日,报纸及广播电视等媒体反映与34个政府部门相关的问题514个,有500个已经得到妥善处理,有14个正在处理中,处理的结果均以书面或读报平台的形式向新闻媒体作了回复。其中,131个问题通过广播和报纸进行了公开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2008年5月6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1月7日题为《长春要求领导干部每天读报40分钟》的新闻报道以来,引来了多方关注和热议,当然其中不乏有人质疑此举是否作秀,实效究竟如何,等等。四个月来,长春市政府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作出了圆满的答复:“领导读报”不是作秀。 

        领导干部好像还没有从来不读报的,可是领导干部能够真正将读报当作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当作一种察民情、体民意、解民难的手段和工具,倒不是特别的多。有些领导干部看报,看的是挠人的标题,阅的是抢眼的图片,一句话就是消遣消遣;有些领导干部办公桌上报纸成堆,可是用心去翻和读的却很少,很多报纸变成了浪费了的公共资源;有些领导干部认为现在都是信息时代了,什么东西都可以从网上获得,还用得着读报吗? 

        其实,“领导读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之处,它只是一种利用现有资源抓好工作的方法而已,即通过报纸听民声、观民意,检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推进公共服务。但是,因为它以为民服务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因此,它成了推动工作、促进服务的一个重要抓手。笔者认为,我们党的任何一项工作,只要它利民、便民、为民,并且抓实、抓细、抓严,都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都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否则,再好的创新举措,都可能流于形式,成为摆设,沦为作秀。正如长春市市长崔杰戏称自己因“读报”“一举成名”,“老伴天天陪我看帖子,又生气又高兴,她说,你看这里面都是外地网友在质疑,而长春却没有,长春的媒体和老百姓不反对这件事儿。”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老百姓反不反对”,是检验我们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因为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都不是为了哪位领导者个人“出名”、“得利”。“领导读报”最大的启示,就是一定要将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办好,换句话说,就是要立足于解决问题,而且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工作方法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所需、所求、所急、所盼出发,务实、求实、扎实,不搞花架子,不做官样文章。在服务民生上,要多渠道、广范围地提供更好的、贴心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吉林省长春市的当地群众为什么不反对“领导读报”,因为他们通过媒体反映的问题和矛盾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并且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通过读报平台,他们感受到了领导干部们的务实、亲民的良好作风。 

        当然,报纸媒体作为一种领导与群众沟通和交流的窗口,关键要有让大家想看、愿看的内容,要传达真实的声音,如果都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是不会站得长、立得久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办报方针,也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 

        由于措施实,读报工作规范化;管理严,问题三日内办结,“领导读报”,增强了政府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主动接受媒体监督的意识,快速化解了一些社会矛盾,促进了政府部门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和政务公开,成为政府改善民生、改进服务的重要渠道。我们为这样的好做法、好效果而喝彩! 

        当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利用报纸敏感性强、信息量大、传导快的特点,做到每日利用一定的时间读报,通过读报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和借鉴兄弟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并“通过报纸听民声、观民意,了解百姓疾苦,检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成为一种自觉,形成一种常态,将是民之幸、国之幸。



新闻链接: 

        “领导读报”解决500曝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