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为啥总受语言来纠缠?


         思想为啥总受语言来纠缠?

 

    新近发了一篇文章:《认知民主不同于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民主》。自己觉着此篇虽有力度,却也不乏语言理解上带给网友的障碍。于是在回应网友跟帖时不无自嘲地写道:

    我的文章大都艰深晦涩,与通常的学术常规相悖,语言方式格路,只有冷点没有热点——无法唤起他人兴趣和感冒。

     对此,张清平 先生恳切建言:学术研究怎样用通俗化语言进行传播,是避免过“冷”的一种方法。文中概念的确艰深晦涩,老师何不多花点时间用些事例什么的来加以铺垫和补充解释呢?

    轻轻几句,几乎把我撂倒。我这辈子都在同自己的语言方式做斗争,不幸每次都在对‘探索的方便’与‘语言的不足’之间让位给探索。思想伴随历史进程的涌动几乎令我无暇在语言的斟酌和更加详尽的说明上花费更大气力。乃至经常哀叹:我这一生注定要被自己独特的探究及其语言方式(概念方式)所绊倒?!

    自悟哲学少说也有三十年。最初就把哲学研究定位在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物质进程上。试图把基本的哲学概念放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重解。不是让哲学概念受到认知理性的束缚而是受到人类变换自然历史进程的人化约定


    由此引发的哲学自然带有宏大叙事的色彩。换言之,我的哲学概念是在阐释这个变换过程的社会历史性文化发生性历史流变性和逻辑自洽来给定的。概念的内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约定只是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证中来给定。它是一种动态的、受到构成整体因素及其约定机制限定的一组概念,也是最能把引起当下社会变化、重组的发展因素涵概其中的一组概念。


    当着经由这些概念交织到某类问题之上,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发展事实随又作为新的逻辑诱因,在其对现实社会进程的影响中重新整合、并重组在原有的概念群之中。


    毋庸置疑,这种“用概念去直观世界”(将参见: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4/27/112016.html)的认知方式,同人们通常的认知习惯严重相悖。所以,我对别人可能给与的某种肯定是非常低调的。凡是能把文章看上一半的人,我就已经很满足、很感激了!更不要说给与评定了。


    在《认知民主不同于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民主》一文中,就引用了大家十分陌生的概念和词组:‘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类群文化整体’、‘市场-文化运作’,‘类群个体及其创新实践’,‘社会变革与文化改造’,‘全球一体化历史条件下对新型国家运行-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造成的在逻辑传递上的困难和阻塞,和对本人思维方式的严重不适,都是在通常文章中很少遇到的。


    这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矛盾:哲学是按照存在的方式去运思,还是按照个体认知的方式来陈述。我想,这里既有人类社会发展是否提出这种内在需求的问题,还有人类的认知理性是否面临新的发展门槛——需要提升、进步的问题。无论怎样,迄今为止,我依然未能找到令两者兼而得之的思维模式。或许说,这就是我思想不很成熟的一种表现吧。它有待于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不断对话,特别是在与各位同仁的交流中去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