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付志雄

基本理念和哲学

  世界市场需要支撑它的功能构造;全球经济需要多种运行机制和驾驭它的社会主体。缺少了不同地域上有着历史文化根源的民族国家、区域集团及其发展需求,世界市场将变得离散;社会运行若没有相应的文化主体从中掌控,全球经济会变得失序。因此,在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必要为世界市场和全球经济寻找恰当的功能载体和互为对象的文化主体。用哲学的话语说,人的现实类生活需要有执掌自身历史命运的类属文化单元。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民族国家、文化类群,就是这样一种发展本体与结构单元。

  一个显见的发展事实: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变革的真正主体不再是从前的理性个体,而是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国家(市场载体),和投身市场运作的类群个体及其文化类群(文化主体)。这样,分处不同地域、拥有自己历史文化的所有国家(类属文化单元),就以其作为市场载体和文化主体的双重资格,成为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思行于物的)社会践行者;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就通过不同文化类群及其把自身以类属的实践文化,将世界市场纳入新的发展轨道!

  据此不难做出大胆文化预设:市场经济是通过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把他们类群个体和文化类群作为市场载体和主体的经济;这种实践文化必然是把人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主体文化、运作文化。

  这样,市场经济就不再是无形之手,而是把不同国家中的类群个体、类群文化整体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构一起的社会运行方式;它必然表现为这一文化类群根据它与同类相互类属的关系——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凸显其独特的实践文化。因此,人类通过这类运行方式,可以从中发掘把自身以类属的生命价值;族群经由这种实践文化,则可构建不同文化类群与全球市场相融为一的社会主体资格。如是,置身这一运行方式中的世界经济,必然遵循类属原则;经由这种实践文化所拓展的全球市场,必然受控于人之为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

  其中的道理说:既然世界经济遵循类属原则,全球市场凸显出受控于人的社会主体属性,那么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就和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关联一起。

  其意是说,任何国家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都将在市场运作、资源配置的环节中,带有受控于它们文化类群的生命特质与文化属性。它集中表现为:物质信息和能在资源分布及市场走向上,同以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简称人的三重关系)间的互构与相融。

  乃至市场经济一旦在类属于人的关系上功能凸现,所有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便直接表现为对新型文化产品的系统发掘,和对人类生命维度的文化预设与功能再造。所以,从全球市场的这种文化性质看,市场经济还将成为有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型塑其中的经济。

  至此,市场经济的文化全貌凸显出来:它既是发掘人的社会生命价值的经济,也是对人的三重关系历史型塑的经济。概括说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中一种通行的社会运行方式,它的科学运作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现实命运和未来走向。

  以上文化推论告诉我们: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上的改变,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亦发生同步改变。它给出这样一种哲学启示:

  1、任何与世界经济无涉、市场运作无缘的个人创造,都不是社会现实意义的自觉活动,均无法把他的创造力传递到人与自然交互一道的发展关系中。

  2、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不是在抽象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去运行,而是通过所有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生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实践文化来展开。

  3、类群个体总是相融在自己文化类群之中的生命个体、生产生活个体;他们生命欲求的发生、发展与实现,只在他们成为当下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运行载体和主体时(成为他们/它们时),方才以其相融于自己文化类群的社会运行方式来实现。

  4、欲想让人类变换自然的活动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类群个体在市场化运作中(微观层面上)注重‘以人为本’,还要在他们/它们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文化预设中)做到‘以类为根

对知识与文化关系的深层解读


             ——兼谈“有教无类”的哲学思想

 
    本文不受繁文缛节所限,以思想对话、文化思辨为基础,直击人类最为关注的各类基本问题、生存样貌、发展取向、逻辑路径。
 
许凌:    
    客观是接受真实,真善美的第1位是真,求真才能客观。全面是避免偏狭浅显。发展是避免形而上学。    
    知识...

Read more

从美日企业撤离想到的


     历史上瘟疫与战争一直是孪生兄弟。美日企业退出不是没有可能。今天的美国,民粹主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大行其道,加之两党恶斗——急需一种整合力量将它们汇聚一体。战争和疫情就是最能消解这些矛盾的最好整合;内部失和并不妨碍他们剑走偏锋,反而是他们大行其道的最佳选择。

    两厢比较,战争的代价太过高昂。随着高端技术的介入和有效把控,疫情带来的压力却是可以缓解的。不仅如此,还可通过业已调动的危机意识、全民动员、企业力量、金融资本、国家管控等机制,特别是巨大的科技潜能,在一个不缺乏主要工业原料和资源的国度&mda...

Read more

战争还是和平——从美国全球撤侨想到的


    美国全球撤侨的背后深意,引人无限遐想。无论消息是否可靠,不要忘记一个基本现实:

    在中国的强势崛起下,特别是全球疫情使人们对西方制度认同产生怀疑效应的逼迫下,令美国称霸一世的价值观颜面扫尽。加之美元地位不稳、国内页岩油开发不顺,实体经济空心化,同盟国各寻出路。综合所有因素,已经使他无路可走。反观中国,崛起态势愈发紧锣密鼓,整体布局愈发周密紧致。在中国尚未从疫情重创中恢复过来,趁他社会力量尚未得到整合、凝实,给它强力一击,或许能够挽回败局。这,不是没有可能。
    本人丝毫不要怀疑美国的高科技、军事实力,和被战...

Read more

解读与前瞻——品读价值中国对Nova Spivack的专访


提要:Nova Spivack是美国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孙子,下一代搜索引擎、社会媒体和互联网的领军人物。他在接受价值中国的专访中,就互联网进化和‘全球脑’概念给出自己的诠释。本文对专访中提出的互联网进化问题加以梳理,对Nova Spivack关于人类大脑运行方式的技术构想做出解读;同时从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类的基本要求出发,对人类在新的智能平台上所临的问题做出前瞻性思考。文中指出:从语义网到全球脑,存在一个开发、运用、普及、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完全是在世界各国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铺展开来。因而,正是人类文化共生的基本现实成全了语义网和全球脑...

Read more

人类社会历史转型期面对的智慧之域和发展之域


    题记

    大多智者有个误区,凡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真理。按照真理演绎的世界必定是真实的、无猜的、可信的。它一旦固化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产生这样一种效果:只要某种主义、方法、信念被证明是科学的、终极关怀的、颠覆不破的,它理应引导社会发展与个人践行。于是那些政治家、意识形态鼓动者和故作高深的哲人,总是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被称为智慧的哲学诠释的滴水不漏。坚信自己在坚持真理,人类将会因此获得拯救

    类似这种信念和真理的东东,在人们的智慧之域倍加推崇、无以复加。本文提出...

Read more

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拷问秦晖的低人权


    短短十余年间,中国经济创造了增长与繁荣的奇迹。它引发西方经济学两大阵营的传统学理完全相反的解释:古典自由经济学把“中国奇迹”归功于经济自由化或市场化的成功,而左派经济学或凯恩斯经济学则归功于“社会主义”或政府干预、管控的成功。秦晖先生则毫不讳言,认为“中国奇迹”与“市场政府双重成功”的“北京共识”毫不不相干。“低人权优势”才是造就惊人竞争力的政治动因。对此,笔者不想在几种说法之间做选择,只想把创造这种经济奇迹...

Read more

给人类和自然都能带来鲜活气息的‘价值’


    任何结构在人类变换自然活动之中成为其中一环的人类实践都将伴随一个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从中揭示开来价值凸现的社会过程。被当下哲学所关注的价值,应是这类实践中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可以从中自由绽放的自然价值(譬如人和自然间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这类实践中印证着人类生命当下存在意义的社会价值(譬如人们将自己同类历史发展的实践文化作为他们社会感官的知性价值)。

 

 

就是说,如果同我有涉的那类事物那个领域那些方面那种时空维度仅仅在思维领域发生联系,而在实践环节上找不到它与人类变换自然的活动相互契合的社...

Read more

社会问思者该如何问思?


 

 

 

 

一谈到问思,人们通常有种错觉:以为在之前的存在,是作为意识的对象性存在。于是全部存在皆成为认识和语言的研究对象,除此无外。同样,人类社会之前的存在,是借助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方才可以揭明的存在。于是全部存在又都成为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对象,除此别无它途。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只是把存在视为与我不同的他物,和可供人们厘定、分析的对象,而不是作为与人类共处同一本体、彼此可以相融互构的对象存在,更未把它(存在)作为延展人类生命活动的社会证物。以致人...

Read more

哲学的死亡与再生


      全球化是人类大尺度上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从前的哲学面临两种死亡抉择:一是在哲学家手里曲高和寡地死亡——彻底的死亡。二是随社会进步在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的全面复苏中死亡——涅槃再生式的死亡。把哲学称为智慧的人追求前者,把哲学纳入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人追求后者。就是说,当着哲学与人的社会生命及其实践文化相伴、为伍,它便不再是以个体理性作为认知原点的观念哲学,而是通过所有国家投身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呈现一种凸显人类生命文化及其实践理性的崭新哲学

 &n...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