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股市的发展在2007达到了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几乎在一年之内,全国又有10%的人与股票挂上了钩。在这一发展,一方面在反映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繁荣,对国家、普通民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思这一发展,会不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例如金融风险,市场监管,以及中小投资者的保护等。本文论述当前中国股市发展,而中小投资者处于不利的地位。从上市公司角度和中小股民本身特点两个方面论述中小股民的不利地位。寄希望于中小股民自身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把风险意识记于心头,以尽可以在主观方面减少受到利益侵害的可能,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有所作为。
关键词:中小股东股市风险投资者利益保护利益侵害
正文:
2007年,中国股市异常红火,打开网络,就会看到许多令人兴奋的消息,如沪、深两市“天量”成交,又创历史新高;沪市A股大盘要冲破****点大关;每日新入股民20—30万(注1)。笔者人个出生农村,上大学之后才真正接触股票,今年更是花了不少时间去琢磨,去了好多次股民培训学校,经常性的一天铁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同花顺软件上的股票走势,有一个月,连看了三本关于股票技术分析的书。这一学期关于股票方面的知识我懂得了不少,但是一些我经历听说的现象,使我很担心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
我去丁字桥附近靠近来贸方向300米的华泰证券交易所,时常能看到一些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或者更大年龄的老太太的身影,她们看上去并不是很有钱,衣着很普通的样子,时常三五个人聚在一起股论市;一日乘坐由司门口开往洪山广场的公交,听到报站声,“中信证券提醒您……”,我当时很本能的反应就是看一下,听这一广告的人都是哪一些,而看到的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民众,我想别人证券公司打广告,总是想吸引人去投资的,看来证券公司已经盯上了这样的一个群体;去股民学校,觉得自己很另类,因为感觉自己太年轻了,里面都是很平常的工薪阶层,年龄也多在四十岁以上。
股民平民化应该是时代进步的一种反映,市民们每天因为投资的需要而可以主动地去了解外面的信息,关心宏观经济,思考与判断形势。但是如我在同弘利软件培训学校的分析师提到的,每一位走进交易所的人,都应该把风险时刻放在心中,“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应该被重视,可是很遗憾的是,人们奔向股市的时候,记得的多是利益、赚钱。当然没有利益,谁去冒险呢,风险和利润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呈正比的。但是同样是在股市中,处于不同地位的投资者所面对的风险系数是不相同的。众多的中小股民,我认为他们的地位是劣势的,特别是在目前中国沿没有建立完善的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机制。
股市是可以让投资者赢利的,在买卖过程中,赚取差价利润,还有得到股票发行公司的年终分鸿。但是发行公司的分鸿是一个相对很固定的比率,数额也小,所以某些人营的利大部分是来自于其他股民的,同时,股票交易还要交各种手续费、印花税,买卖一个来回,就有投资金额的近千分之七(4月份调低印花税,导致了一次股市的疯长)作了交易成本。就一句股市中很盛行的话说就是,在股市中,20%的人赚70%的钱,还有10%的钱充了国库。因而赚钱、亏本是一个相关互补的事件,有人赚就必有人亏,有利润就有风险,而在这里可以看出,利润很高,风险也很高。
投资者购买股票,首先要对想购买的股票做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各种分析,进行价格预期及赢利的空间分析,然后决断投资或否。这是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过程,但是它的背后却有很多内容支撑。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小股民在股市中的弱势地位。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讲:
1、大股东和超极大股东存在的普遍性。公司治理文献研究表明,即使在美国,所有权也不是完全分散的,家庭和富有的投资者集中持股也很常见,有几百个上市公司存在一个持股比例超过51%的超级大股东;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在约有2/3的公司存在控制性的大股东。大股东的存在,一方面,缓解了由于中小投资者在监督经理人过程中的相互“搭便车”而无法实现对经理人的有效监督的状况,使经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控制性投资者地位对经理人施加影响,或者与经理人合谋,谋取自身和私人利益。因而控股股东的控制性收益不可避免地建立在中小股东的损失之上。(注2)
2、控股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而这种关系存在市场交易的费用。由于分工,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达成共识才能使经济活动正常开展。于是人们为寻求节约交易成本,就可能出现控股股东与经营者的一体化。从而控股股东取得了控制收益的权利,为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创造了条件。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情况,在中国也不少见到。(注3)
3、过高的提名董事、监事候选人的持股比例要求,以及过高的列为重大事项的购买出售资产和对外担保占总资产比例标准,“有效”地削弱了中小股东的权力行使力度。在股东大会上提出临时提案和提议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是股东行使权力、纠正管理层行为的两个重要渠道。公司章程中对这两项权力行使的持股比例要求越低,越有利于少数权益股东发挥作用。有80%的中国百强公司(2007年)章程规定,持股3%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临时提案,另有20%公司规定持股5%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临时提案。考虑到公司规模的因素,这一“门槛”有些过高。从公司章程中列为重大事项的购买出售资产和对外担保金额占总资产的比例标准来看,百强公司普遍很高。两项标准的平均值都是30%,最高的达到50%,最低的也是25%。列为重大事项的购买出售资产和对外担保行为,需经股东大会批准,并要出席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同意。只有适当降低列为重大事项的两个比例标准,才能提高中小股东在公司重大事项上的发言权。(注4)
4、中小投资者分析股票,主要是看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公司披露的信息。从2007年上市公司治理的自查报告中,也反映出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信息披露行为,加强信息披露事务管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发布了相关管理细则。并敦促各上市公司根据《指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从对百强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考察看,有67%的公司已经按照证监会或交易所的要求,建立和重新修改了公司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但仍有33%的公司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注5)
从中小股民自身的特点来看:
1、中小股民投入资金少,只能被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股市最适合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投资。为何如此说呢?我们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房地产,这是一个需要大资金的投资领域,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投资的。投资黄金等,这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一般老百姓也是难以涉足的。而其他债券类的投资,一些老百姓认为获利较少,也不愿去投资。恰恰是股市,由于它需要的资金量可大可小,最适合中国老百姓的投资。有钱的人可以进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多都行。而对没有多少钱的一般老百姓来说,投几千元就能涉足股市,成为股民(注6)。由于资金量小,对股价的影响力自然就是有限的。什么叫资本经济?永远都是谁拥有的资本金最多谁就拥有经济。由于巴菲特拥有比别人多的资本金,所以巴菲特在资本市场上就比一般股民具有发言权、推动力。可是,中小股民们就不同了,给某一股票、股市注入你认为不少的资本,也不会对该股票、股市产生多大的影响(注7)。
2、股民的心理因素也对自己的投资影响很大。中小股民中有很多是在校学生、离退人员,投入的资金虽少,但是投资所占自己资产的比率要比其他有更好收入的人高很多,因此对投资的期望更高。买股的时候总希望股价再低一些,而很容易就错过最佳的购买点;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想从中“捞一把”就“金盆洗手”不干了的(注8),他们是想随着股市的发展而慢慢地支持下去的,当股票要下跌的时候又寄希望于在最高点卖,而错过最佳卖点。更甚者是一买就跌,一卖就涨。而且“频繁交割的结果,不是让庄家套了好处,便是支援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收入(注9)”。到头来发现,这样很难赚到钱,即便是赚到了也是小钱,而更多的则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3、知识不足,信息搜集难度大,技术分析能力不够。进入股市的人,并非都会懂得如何分析研究,上面也提到了,很多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甚至是上了一定年龄的人,他们很难受到专业的股票知识培训就进入股市,“隔行如隔山”,外行人进入这一行,要有很长时间才能懂得股市的运行规则。另外,信息的搜集也很重要,哪些信息是正确的,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表象的,哪些又是误导视听的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做了准确的判断,最起码的,不是每个玩股票的人,都懂得使用基本的软件进行作业,因为中国电脑知识的普及率在中老年人中并不高。
4、听信于股评专家。很多股民不懂得专业知道就敢进入股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网上、电视台、报纸上有很多股市分析师在帮他们出谋划策。那么这些股市分析师的可信度有多高呢?首先的,股市并不是由这些分析师说了算,因而就有可以出现一些偶然情况导致失真。其次,分析师如果出于某些原因,使上述的偶然情况故意发生,来达到另一个群体利益的实现,例如机构,原引价值网上龚玉环文章《股市分析师为何要对中小股民张“黑嘴”?》:一是分析师和机构是兄弟关系,是利益共同体,可以说他们是有难同挡,有福同享的。他们这样黑嘴那都是为了利益而为之的,此时的中小股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难道要机构自己去入地狱不成?二是当前机构吸入的新基民太多,已有很多资金要急着入市。而在股价如此之高的情况下,要想降成本是很不容易的。况且管理层也吸取了“5.30”的教训,不会轻易去用政策来打压股市。在这样的情况下,机构只好借分析师之“黑嘴”,在股市里制造恐慌情绪,让中小股民自相残杀,杀跌股价,降低成本,以达到其进仓的目的。虽然文章所提事件很有影响,但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最好不要发生,因而,股评专家也不尽是可靠的。
中小股民在股市中的非正常地位,自股市一产生估计就可能出现了,但是这有一种趋势是,随着市场这种制度的完善,中小股民利益的保障程度肯定是有所提高的,这只是大众的一种于政府相当部门采取及时措施的期望。但是远水解不了近火,中小股民要保障自己的权益、利益,就必须要靠自己,提高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的判断能力,还有提高取得利润的能力。
备注:
注1:龚玉环,《中小股民应如何避免“风险”?》,中国价值网,2007。
注2:罗本德,《上市公司治理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研究》,中国知网,2007,第2章第3节3和第2章第5节1,引用有归纳修改。
注3:罗本德,《上市公司治理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研究》,中国知网,2007,第2章第5节2-3,引用有归纳修改。
注4:引用自《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成当务之急》,《中国证券报》,2008年5月21日。
注5:引用自《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成当务之急》,《中国证券报》,2008年5月21日。
注6:龚玉环,《中小股民应如何避免“风险”?》,中国价值网,2007
注7:崔长林,《中小股民怎样做到赢而不亏》,中国价值网,2008年4月
注8:(同注6)
注9:(同注7)
关键词:中小股东股市风险投资者利益保护利益侵害
正文:
2007年,中国股市异常红火,打开网络,就会看到许多令人兴奋的消息,如沪、深两市“天量”成交,又创历史新高;沪市A股大盘要冲破****点大关;每日新入股民20—30万(注1)。笔者人个出生农村,上大学之后才真正接触股票,今年更是花了不少时间去琢磨,去了好多次股民培训学校,经常性的一天铁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同花顺软件上的股票走势,有一个月,连看了三本关于股票技术分析的书。这一学期关于股票方面的知识我懂得了不少,但是一些我经历听说的现象,使我很担心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
我去丁字桥附近靠近来贸方向300米的华泰证券交易所,时常能看到一些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或者更大年龄的老太太的身影,她们看上去并不是很有钱,衣着很普通的样子,时常三五个人聚在一起股论市;一日乘坐由司门口开往洪山广场的公交,听到报站声,“中信证券提醒您……”,我当时很本能的反应就是看一下,听这一广告的人都是哪一些,而看到的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民众,我想别人证券公司打广告,总是想吸引人去投资的,看来证券公司已经盯上了这样的一个群体;去股民学校,觉得自己很另类,因为感觉自己太年轻了,里面都是很平常的工薪阶层,年龄也多在四十岁以上。
股民平民化应该是时代进步的一种反映,市民们每天因为投资的需要而可以主动地去了解外面的信息,关心宏观经济,思考与判断形势。但是如我在同弘利软件培训学校的分析师提到的,每一位走进交易所的人,都应该把风险时刻放在心中,“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应该被重视,可是很遗憾的是,人们奔向股市的时候,记得的多是利益、赚钱。当然没有利益,谁去冒险呢,风险和利润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呈正比的。但是同样是在股市中,处于不同地位的投资者所面对的风险系数是不相同的。众多的中小股民,我认为他们的地位是劣势的,特别是在目前中国沿没有建立完善的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机制。
股市是可以让投资者赢利的,在买卖过程中,赚取差价利润,还有得到股票发行公司的年终分鸿。但是发行公司的分鸿是一个相对很固定的比率,数额也小,所以某些人营的利大部分是来自于其他股民的,同时,股票交易还要交各种手续费、印花税,买卖一个来回,就有投资金额的近千分之七(4月份调低印花税,导致了一次股市的疯长)作了交易成本。就一句股市中很盛行的话说就是,在股市中,20%的人赚70%的钱,还有10%的钱充了国库。因而赚钱、亏本是一个相关互补的事件,有人赚就必有人亏,有利润就有风险,而在这里可以看出,利润很高,风险也很高。
投资者购买股票,首先要对想购买的股票做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各种分析,进行价格预期及赢利的空间分析,然后决断投资或否。这是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过程,但是它的背后却有很多内容支撑。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小股民在股市中的弱势地位。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讲:
1、大股东和超极大股东存在的普遍性。公司治理文献研究表明,即使在美国,所有权也不是完全分散的,家庭和富有的投资者集中持股也很常见,有几百个上市公司存在一个持股比例超过51%的超级大股东;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在约有2/3的公司存在控制性的大股东。大股东的存在,一方面,缓解了由于中小投资者在监督经理人过程中的相互“搭便车”而无法实现对经理人的有效监督的状况,使经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控制性投资者地位对经理人施加影响,或者与经理人合谋,谋取自身和私人利益。因而控股股东的控制性收益不可避免地建立在中小股东的损失之上。(注2)
2、控股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而这种关系存在市场交易的费用。由于分工,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达成共识才能使经济活动正常开展。于是人们为寻求节约交易成本,就可能出现控股股东与经营者的一体化。从而控股股东取得了控制收益的权利,为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创造了条件。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情况,在中国也不少见到。(注3)
3、过高的提名董事、监事候选人的持股比例要求,以及过高的列为重大事项的购买出售资产和对外担保占总资产比例标准,“有效”地削弱了中小股东的权力行使力度。在股东大会上提出临时提案和提议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是股东行使权力、纠正管理层行为的两个重要渠道。公司章程中对这两项权力行使的持股比例要求越低,越有利于少数权益股东发挥作用。有80%的中国百强公司(2007年)章程规定,持股3%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临时提案,另有20%公司规定持股5%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临时提案。考虑到公司规模的因素,这一“门槛”有些过高。从公司章程中列为重大事项的购买出售资产和对外担保金额占总资产的比例标准来看,百强公司普遍很高。两项标准的平均值都是30%,最高的达到50%,最低的也是25%。列为重大事项的购买出售资产和对外担保行为,需经股东大会批准,并要出席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同意。只有适当降低列为重大事项的两个比例标准,才能提高中小股东在公司重大事项上的发言权。(注4)
4、中小投资者分析股票,主要是看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公司披露的信息。从2007年上市公司治理的自查报告中,也反映出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信息披露行为,加强信息披露事务管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发布了相关管理细则。并敦促各上市公司根据《指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从对百强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考察看,有67%的公司已经按照证监会或交易所的要求,建立和重新修改了公司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但仍有33%的公司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注5)
从中小股民自身的特点来看:
1、中小股民投入资金少,只能被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股市最适合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投资。为何如此说呢?我们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房地产,这是一个需要大资金的投资领域,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投资的。投资黄金等,这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一般老百姓也是难以涉足的。而其他债券类的投资,一些老百姓认为获利较少,也不愿去投资。恰恰是股市,由于它需要的资金量可大可小,最适合中国老百姓的投资。有钱的人可以进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多都行。而对没有多少钱的一般老百姓来说,投几千元就能涉足股市,成为股民(注6)。由于资金量小,对股价的影响力自然就是有限的。什么叫资本经济?永远都是谁拥有的资本金最多谁就拥有经济。由于巴菲特拥有比别人多的资本金,所以巴菲特在资本市场上就比一般股民具有发言权、推动力。可是,中小股民们就不同了,给某一股票、股市注入你认为不少的资本,也不会对该股票、股市产生多大的影响(注7)。
2、股民的心理因素也对自己的投资影响很大。中小股民中有很多是在校学生、离退人员,投入的资金虽少,但是投资所占自己资产的比率要比其他有更好收入的人高很多,因此对投资的期望更高。买股的时候总希望股价再低一些,而很容易就错过最佳的购买点;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想从中“捞一把”就“金盆洗手”不干了的(注8),他们是想随着股市的发展而慢慢地支持下去的,当股票要下跌的时候又寄希望于在最高点卖,而错过最佳卖点。更甚者是一买就跌,一卖就涨。而且“频繁交割的结果,不是让庄家套了好处,便是支援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收入(注9)”。到头来发现,这样很难赚到钱,即便是赚到了也是小钱,而更多的则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3、知识不足,信息搜集难度大,技术分析能力不够。进入股市的人,并非都会懂得如何分析研究,上面也提到了,很多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甚至是上了一定年龄的人,他们很难受到专业的股票知识培训就进入股市,“隔行如隔山”,外行人进入这一行,要有很长时间才能懂得股市的运行规则。另外,信息的搜集也很重要,哪些信息是正确的,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表象的,哪些又是误导视听的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做了准确的判断,最起码的,不是每个玩股票的人,都懂得使用基本的软件进行作业,因为中国电脑知识的普及率在中老年人中并不高。
4、听信于股评专家。很多股民不懂得专业知道就敢进入股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网上、电视台、报纸上有很多股市分析师在帮他们出谋划策。那么这些股市分析师的可信度有多高呢?首先的,股市并不是由这些分析师说了算,因而就有可以出现一些偶然情况导致失真。其次,分析师如果出于某些原因,使上述的偶然情况故意发生,来达到另一个群体利益的实现,例如机构,原引价值网上龚玉环文章《股市分析师为何要对中小股民张“黑嘴”?》:一是分析师和机构是兄弟关系,是利益共同体,可以说他们是有难同挡,有福同享的。他们这样黑嘴那都是为了利益而为之的,此时的中小股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难道要机构自己去入地狱不成?二是当前机构吸入的新基民太多,已有很多资金要急着入市。而在股价如此之高的情况下,要想降成本是很不容易的。况且管理层也吸取了“5.30”的教训,不会轻易去用政策来打压股市。在这样的情况下,机构只好借分析师之“黑嘴”,在股市里制造恐慌情绪,让中小股民自相残杀,杀跌股价,降低成本,以达到其进仓的目的。虽然文章所提事件很有影响,但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最好不要发生,因而,股评专家也不尽是可靠的。
中小股民在股市中的非正常地位,自股市一产生估计就可能出现了,但是这有一种趋势是,随着市场这种制度的完善,中小股民利益的保障程度肯定是有所提高的,这只是大众的一种于政府相当部门采取及时措施的期望。但是远水解不了近火,中小股民要保障自己的权益、利益,就必须要靠自己,提高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的判断能力,还有提高取得利润的能力。
备注:
注1:龚玉环,《中小股民应如何避免“风险”?》,中国价值网,2007。
注2:罗本德,《上市公司治理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研究》,中国知网,2007,第2章第3节3和第2章第5节1,引用有归纳修改。
注3:罗本德,《上市公司治理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研究》,中国知网,2007,第2章第5节2-3,引用有归纳修改。
注4:引用自《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成当务之急》,《中国证券报》,2008年5月21日。
注5:引用自《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成当务之急》,《中国证券报》,2008年5月21日。
注6:龚玉环,《中小股民应如何避免“风险”?》,中国价值网,2007
注7:崔长林,《中小股民怎样做到赢而不亏》,中国价值网,2008年4月
注8:(同注6)
注9:(同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