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德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定要从一年级抓起,并贯穿于各科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握好如下两点特别重要。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思想品德的素材。

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各学科,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一年级的小朋友.从进学校起,就要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准备课”中,学生通过认识我们伟大祖国的标志——鲜艳的五星红旗,认真参加升旗仪式,在内心会激起爱国的情感。“欢迎新同学”五个大字显示着集体的温暖,使孩子们懂得了只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学,才是有力量的集体。同时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等等小学生必有的良好品质,也都可以从上课、作业和各种活动中得到培养。例如:开始学习“序数”时。可举上车要排队的例子。让老爷爷排第一,小朋友排第二,不言而喻,要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就融入教学了。

二要紧紧把握时机,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自然、适时、适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挖掘出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若不经过量化加工,或是向学生传递的不适时,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牵强附会,甚至走入误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适度、自然而又适时呢?其一,衔接自然。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导语是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关心儿童身心健康,每年都要对少年儿童进行疾病防疫保健。接着说明这是一幅医生为小朋友注射防疫针剂的图,之后就结合图示转入本学科知识的教学。其二,创设时机。有些学科知识是平淡枯燥的,教学时要多选富有德育意义的,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例子,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激发学习的兴趣。其三,引入量适度。教学中有时需要把与教学知识相关又十分必要的事件、史实、数据做适量的注解、补充。以强化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达到德育之目的。但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应把握引入相关的德育内容要适度,否则,学科教学就会受到影响,学生既学不好知识,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也不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