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作家王晓方:夺一条血路突围
本报特约记者 刘长杰 沈阳报道
6月,《驻京办主任》(三)如期出版,作者王晓方也开始了他的新书签售之旅。
尽管这本反应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的长篇小说被王晓方本人视作“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十几部作品之一”,但因其再次借助“驻京办主任”这个特殊的视角来呈现,所以还是被一些读者视为享“腐”之作。
从第一部长篇《致命漩涡》开始,王晓方便身陷“反腐作家还是享‘腐’作家”的争论泥潭。类似的争论,还出现在今年1月王晓方的另一本新书《大房地产商》出版大热之后。
“《大房地产商》是我的转型之作,”王晓方似乎百口莫辩,“它没有吃我做过市长秘书的老本儿。”
但书中对驻京办这个特殊机构的运行之秘和城市拆迁、土地招挂拍前后的决策之秘的记述,还是能够看出“市长秘书”的先天优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书评家结梵说,“问题是你是否每次都相信群众。”
两难
断裂始于千禧年之前。
1999年7月,沈阳市副市长马向东被“双规”,“慕马大案”拉开了帷幕的一角。但此时,身为市长的慕绥新,依然心存侥幸,激情满怀。
1999年底,一座雄伟壮丽的21世纪广场在沈阳市落成。在广场中心的世纪钟下,埋藏着《本届市长给百年以后沈阳市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市长先生:我写信之时,你尚未出生,你读此信之日,我已作古,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此时此刻,我真正地感觉到我们正在跨越时空,进行心灵的沟通……我们都是沈阳市长,我们都面临世纪之交……”
也许慕绥新此举的用意,是想让自己在这座城市流芳百年,但他的梦想却止步于新千年的第一年。事后,有媒体披露,就连那座承载慕市长“百年之约”书信的21世纪广场及投资2.5亿元的21世纪大厦,也是在未经评估、论证和土地审批的情况下,由慕本人主张建成的。
到2001年6月,慕马大案的重要涉案人员,除了市长慕绥新和副市长马向东外,还牵扯出了包括财政局长、国资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长等17个市委办局的一把手和一百多名领导干部,涉及收受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沈阳市处级以上官员达400多人。
作为马向东的秘书,王晓方也身陷其中,常常被纪委叫去问话,接着是反贪局、检察院,一次次地被询问。尽管还是市政府办公厅秘书,但马向东案尚未完结,只能在家等待。
“朋友闪了,爱人歇了,女儿哭了,自己闲了……”王晓方说,那是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
事实上,进入最为艰难时期的,还有瘫痪状态下的沈阳城。
作为“计划经济最后一座堡垒”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其时已身陷国企脱困难局。
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这个坐拥千亿元工业资产,聚集了该市45%的科技人才,拥有30多万优秀的产业工人的著名老工业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就进入发展的低谷:该区90%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500多亿元存量资产闲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拖欠职工各种债务总额高达27亿元,30多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下岗,10万多职工没有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此时的沈阳,对来自国内外投资的异常渴望,不言而喻。然而现实却是,2001年,有八个月没有一位外商前来沈阳考察,国内的投资者也不愿来,就更别说投资了。
“不仅是危难之中,沈阳所面对的问题,恐怕在全国都没有这种情况。”时任沈阳市市长的陈政高回忆说,慕马大案后,美国公开把沈阳列为高风险投资区,外商怎么可能到沈阳来呢;那时候,找谁啊,认识的人都进监狱了,谁都怕万一沾上一点怎么办。
每个人都在忍耐这座沮丧中的老工业城市,但秘书王晓方要忍耐的似乎更多。
激活
从哪里着手,才能让深处经济发展困境中的沈阳打破僵局?
“功夫在诗外”,这一次,是足球比赛扮演了关键先生。
慕马大案让沈阳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最有希望承办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十强赛的三个申办城市——西安、上海和沈阳中,沈阳并不占优势,但沈阳恰好卯足了劲儿,“希望通过这个大事件来改变沈阳的形象”。
几番争取,花落沈阳。2001年10月,中国足球队在十强赛沈阳主场取得了骄人战绩,提前拿到2002年世界杯的入场券。
十强赛的举办,不仅为沈阳带来了10亿元以上的收入,振奋了沈阳人的精神,还使沈阳在城市形象、综合影响力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所以我很感谢中国足球协会把这个十强赛放在沈阳了,”时任沈阳市市长的陈政高先生表示,“那是沈阳对外形象和振奋沈阳市民民心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然而,胜利是他们的。
与自己生活的母亲城——沈阳相比,王晓方个人的困境出现的早,结束的迟。
2001年8月,法院认定慕、马二人严重违纪违法的系列事实成立,终审后,判决原沈阳市长慕绥新死缓,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死刑。
王晓方说,假如不发生“慕马案”,他当然不会辞职,因为“当官儿”是他曾经的理想。
1991年,研究生毕业的王晓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沈阳市政府研究室;两年后,他以副处级调研员的身份,被调到市办公厅当秘书;1997年,脑子灵光、文字功底扎实、深得领导信任的王晓方成为马向东的专职秘书;两年后,马向东案发。
历经两年多的案件调查,尽管仍然可以留在市政府工作,但无罪心态的王晓方思虑再三后,还是选择了辞职下海。
文人经商,加之仓促上阵,生意做得并不理想;精神痛苦依旧持续,身体又来大病一场,商人王晓方曾几近病危。
2001年12月,马向东被执行死刑。王晓方是第二天在网上看到他那位旧日上司被执行死刑前的照片,“他坐在一把椅子上,目光绝望且迷离,手里有半截香烟,这大概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张照片。”
“我是在傍晚时分看到这张照片的,当夕阳透过玻璃窗射到我的脸上时,我的内心世界极其悲凉,同时有一种将内心的自然秘密变成精神秘密的冲动。”王晓方说,我将照片打印出来,放在桌子上,盯着照片,一口气写了一万多字……这就是《市长秘书》这部长篇的开头。
这一次的冲动,给困顿、焦虑中的王晓方带来了另一个全新的开始。尽管他的第一部长篇出版遇阻,但他没有气馁,而是把书稿移开,接着写作第二部长篇。每天清晨起床,9点开始写作,按时写完3000字的任务后,晚上看书,准时入睡,从不熬夜……而用钢笔和稿纸写作,已经成为作家王晓方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
渐渐走出困局的沈阳市,此时也敏锐地感觉到重化工产业时代的来临。审时度势后,2002年6月,沈阳打出了堪称过去二十年来最重要的一张主牌:将沈阳市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铁西新区从此踏上发展一途。
而此前十多年来,国家曾陆续投入300多亿元试图改造铁西老区,未获成功。
2002年底,王晓方的第一部小说《致命漩涡》和出版社签订合同,三年来,他第一次长出了一口气:自己写小说也终于可以挣钱养家了。
次年9月,王晓方发现满大街都是他的盗版书。苦熬三年之后,我们这位大作家和与之休戚相关的这座工业城市,共同迎来了各自发展的新时期。
突围
一身名牌的王晓方坐在你的对面,平视着你,很容易让你感觉到他现在的成功。尽管他拒绝回复有关于他与马向东之间一切疑问的窥伺,但始于九年前的那场变故,还是在他的身体上刻下了难以掩盖的伤痕:
他双手保养的很好,但右手中指握笔处的磨茧异常凸显;他身体看上去很健硕,但语气一快、声调一高,就需要捂住胸口休息一下,才能缓过气来继续说话。
不过,作家王晓方无疑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继而成功突围。
在过去的6年间,王晓方写作的长篇小说超过12部,已经发表的有7部,这其中,接连推出的三部长篇《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和《市长秘书》,以强劲的销售势头使他一跃成为官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沈阳城也等来了好日子。从2003年底开始,振兴东北战略开始实施,作为这一战略的重点实施城市,此后的五年间,沈阳紧紧抓住“振兴东北”和“重化工景气”这两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扩权强区”、“东搬西建”、“腾笼换鸟”等一系列创新手法,逐一解决了铁西区当年面临的历史包袱沉重、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难题,从而在历经了5年的改革之后,一举摘掉了头戴多年的“东北现象典型代表”这顶帽子。
随着铁西老工业区的改造完成,沈阳将物流、金融、商贸、服务业等现代经济元素,逐步纳入城市发展的轨道,当下的沈阳,已经将“东北三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纳入自己的发展规划。
2007年,沈阳国企改造基本完成,在诸多外资、内资的联手推动下,房地产市场大热。2008年1月,王晓方推出了长篇小说《大房地产商》,透过小说的人物之口,表达出“世界上没有哪个成功的大城市,是靠把房地产作为主业发展起来的”这样的个人认识。
这座城市的脉动,依然和作家王晓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但王晓方究竟是反腐作家还是享“腐”作家,争论一直不断,有人说他一直在贩卖“市长秘书”,也有人指责他一直在做“马向东经济”。
不过,仅凭书中有着各种“腐败场景”的描写,就得出秘书王晓方“过去必然腐败”的结论,似有先入为主之嫌。在《大房地产商》一书中,王晓方对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几次描述,场景恢宏,路线清楚,大有身临其境之感。然而一个显著的事实是,直到今天,王晓方也从未去过赌城,甚至从未去过美国。
“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将透过小说来探讨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的问题,不知届时大家又会怎么看待我。”王晓方说,他想用十几部小说作品来全景式地反映中国的改革开放。
生活仍在继续,王晓方走在沈阳的路上,沈阳走在历史的路上,历史走在王晓方的路上。
***王晓方:1963年生,辽宁沈阳人,理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作品两百万字。辞职前曾担任马向东秘书两年。著有长篇小说《致命旋涡》、《少年本色》、《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市长秘书》、《大房地产商》等,《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市长秘书》一经出版便跃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引起强烈反响。
***注:以下为经济观察报“沈阳复苏”专题报道稿,发表时有删改,窃以为不如原稿好,故将原稿附于此稿前。
沈阳“市长秘书”:背负城市记忆的突围
http://www.jrj.com2008-6-218:59:52经济观察报
刘长杰
6月,《驻京办主任(三)》如期出版,作者王晓方也开始了他的新书签售之旅。
王晓方在2007年接连推出三部长篇小说:《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市长秘书》,一跃成为“官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曾经还有另一个身份——沈阳“慕、马大案”中马向东的秘书。
认识的人都进监狱了
1999年7月,沈阳市副市长马向东被“双规”,“慕、马大案”拉开了帷幕的一角。但此时,身为市长的慕绥新,依然心存侥幸,激情满怀。
1999年底,雄伟壮丽的“21世纪广场”在沈阳市落成。在广场中心的世纪钟下,埋藏着《本届市长给百年以后沈阳市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市长先生:我写信之时,你尚未出生,你读此信之时,我已作古,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此时此刻,我真正地感觉到我们正在跨越时空,进行心灵的沟通……我们都是沈阳市长,我们都面临世纪之交……”
也许慕绥新此举的用意,是想让自己在这座城市流芳百年,但他的梦想却止步于新千年的第一年。事后,有媒体披露,那座承载慕市长“百年之约”书信的“21世纪广场”以及投资2.5亿元的“21世纪大厦”,也是在未经评估、论证和土地审批的情况下,由慕本人主张建成的。
到2001年6月,“慕、马大案”的重要涉案人员,除了市长慕绥新和副市长马向东外,还牵扯出了17个市、委、办、局的一把手和100多名领导干部,涉及收受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沈阳市处级以上官员达400多人。
作为马向东的秘书,王晓方也身陷其中,常常被纪委叫去问话,接着是反贪局、检察院,一次次地被询问。尽管职务还是市政府办公厅秘书,但马向东案尚未完结,只能在家等待。
“朋友闪了,爱人歇了,女儿哭了,自己闲了……”王晓方说,那是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
事实上,进入最为艰难时期的,还有瘫痪状态下的沈阳城。
作为“计划经济最后一座堡垒”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其时已身陷国企脱困难局。
此时的沈阳,对外来投资异常渴望。然而现实却是,2001年,有8个月没有一位外商前来沈阳考察。
“沈阳所面对的问题,恐怕在全国都没有这种情况。”时任沈阳市市长的陈政高回忆说,“慕、马大案”后,美国公开把沈阳列为高风险投资区,外商怎么可能到沈阳来呢?何况来了找谁啊,认识的人都进监狱了,谁都怕万一沾上一点怎么办?
满大街都是他的盗版书
从哪里着手,才能让深陷经济发展困境中的沈阳打破僵局?这一次,是足球扮演了关键先生。
“慕、马大案”让沈阳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有希望承办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十强赛的三个申办城市——西安、上海和沈阳中,沈阳并不占优势,但沈阳铆足了劲,“希望通过这个大事件来改变沈阳的形象”。
几番争取,花落沈阳。2001年10月,中国足球队在十强赛沈阳主场取得了骄人战绩,提前拿到2002年世界杯的入场券。
十强赛的举办,不仅为沈阳带来了10亿元以上的收入,振奋了沈阳人的精神,还使沈阳在城市形象、综合影响力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相比,王晓方个人的困境出现得早,结束得迟。
2001年8月,法院认定慕、马二人严重违纪违法的系列事实成立,终审判决原沈阳市长慕绥新死缓,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死刑。
王晓方说,假如不发生“慕、马案”,他当然不会辞职,因为“当官”是他曾经的理想。
1991年,研究生毕业的王晓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沈阳市政府研究室;2年后,他以副处级调研员的身份,被调到市政府办公厅当秘书;1997年,脑子灵光、文字功底扎实、深得领导信任的王晓方成为马向东的专职秘书;2年后,马向东案发。
历经两年多的案件调查,尽管仍然可以留在市政府工作,但王晓方思虑再三后,还是选择了辞职下海。
文人经商,加之仓促上阵,生意做得并不理想;精神痛苦依旧持续,身体又来大病一场,商人王晓方曾几近病危。
王晓方还记得他2001年12月在网上看到的旧日上司在监狱中的照片,“他坐在一把椅子上,目光绝望且迷离,手里有半截香烟,这大概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张照片”。
“我是在傍晚时分看到这张照片的,当夕阳透过玻璃窗射到我的脸上时,我的内心世界极其悲凉,同时有一种将内心的自然秘密变成精神秘密的冲动。”王晓方说,我将照片打印出来,放在桌子上,盯着照片,一口气写了一万多字……这就是《市长秘书》这部长篇小说的开头。
这一次的冲动,给困顿、焦虑中的王晓方带来了另一个全新的开始。尽管他的第一部长篇出版遇阻,但他没有气馁,而是把书稿移开,接着写作第二部长篇。每天清晨起床,9点开始写作,按时写完3000字的任务后,晚上看书,准时入睡,从不熬夜……用钢笔和稿纸写作,成为作家王晓方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
渐渐走出困局的沈阳市,此时也敏锐地感觉到重化工产业时代的来临。审时度势后,2002年6月,沈阳打出了堪称过去20年来最重要的一张牌:将沈阳市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铁西新区从此踏上发展之途。
而此前10多年来,国家曾陆续投入300多亿元试图改造铁西老区,未获成功。
2002年底,王晓方的第一部小说《致命漩涡》和出版社签订合同,3年来,他第一次长出了一口气:自己写小说也终于可以挣钱养家了。
次年9月,王晓方发现满大街都是他的盗版书。苦熬3年之后,这位作家和与之休戚相关的这座工业城市,共同迎来了各自发展的新时期。
一个人和一个城市
一身名牌的王晓方坐在你的对面,平视着你,很容易让你感觉到他现在的成功。尽管他拒绝回复关于他与马向东之间关系的一切提问,但始于9年前的那场变故,还是给他留下了难以掩盖的痕迹。
他双手保养得较好,但右手中指握笔处的磨茧异常凸显;他身体看上去很健硕,但语气一快、声音一高,就需要捂住胸口休息一下,才能缓过气来继续说话。
但作家王晓方无疑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继而成功突围。
在过去的6年间,王晓方写作的长篇小说超过12部,已经发表的有7部,这其中,接连推出的三部长篇《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和《市长秘书》,以强劲的销售势头使他一跃成为“官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沈阳城也等来了好日子。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开始实施,作为这一战略的重点实施城市,此后的五年间,沈阳逐一解决了铁西区当年面临的历史包袱沉重、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难题。
随着铁西老工业区的改造完成,沈阳将物流、金融、商贸、服务业等现代经济元素,逐步纳入城市发展的轨道,当下的沈阳,已经将“东北三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纳入自己的发展规划。
2007年,沈阳国企改造基本完成,在诸多外资、内资的联手推动下,房地产市场大热。2008年1月,王晓方推出了长篇小说《大房地产商》,透过小说的人物之口,表达出“世界上没有哪个成功的大城市,是靠把房地产作为主业发展起来的”的个人认识。
这座城市的脉动,依然和作家王晓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将透过小说来探讨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的问题,不知道届时大家又会怎么看待我。”王晓方说,他想用十几部小说作品来全景式地反映中国的改革开放。
本报特约记者 刘长杰 沈阳报道
6月,《驻京办主任》(三)如期出版,作者王晓方也开始了他的新书签售之旅。
尽管这本反应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的长篇小说被王晓方本人视作“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十几部作品之一”,但因其再次借助“驻京办主任”这个特殊的视角来呈现,所以还是被一些读者视为享“腐”之作。
从第一部长篇《致命漩涡》开始,王晓方便身陷“反腐作家还是享‘腐’作家”的争论泥潭。类似的争论,还出现在今年1月王晓方的另一本新书《大房地产商》出版大热之后。
“《大房地产商》是我的转型之作,”王晓方似乎百口莫辩,“它没有吃我做过市长秘书的老本儿。”
但书中对驻京办这个特殊机构的运行之秘和城市拆迁、土地招挂拍前后的决策之秘的记述,还是能够看出“市长秘书”的先天优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书评家结梵说,“问题是你是否每次都相信群众。”
两难
断裂始于千禧年之前。
1999年7月,沈阳市副市长马向东被“双规”,“慕马大案”拉开了帷幕的一角。但此时,身为市长的慕绥新,依然心存侥幸,激情满怀。
1999年底,一座雄伟壮丽的21世纪广场在沈阳市落成。在广场中心的世纪钟下,埋藏着《本届市长给百年以后沈阳市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市长先生:我写信之时,你尚未出生,你读此信之日,我已作古,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此时此刻,我真正地感觉到我们正在跨越时空,进行心灵的沟通……我们都是沈阳市长,我们都面临世纪之交……”
也许慕绥新此举的用意,是想让自己在这座城市流芳百年,但他的梦想却止步于新千年的第一年。事后,有媒体披露,就连那座承载慕市长“百年之约”书信的21世纪广场及投资2.5亿元的21世纪大厦,也是在未经评估、论证和土地审批的情况下,由慕本人主张建成的。
到2001年6月,慕马大案的重要涉案人员,除了市长慕绥新和副市长马向东外,还牵扯出了包括财政局长、国资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长等17个市委办局的一把手和一百多名领导干部,涉及收受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沈阳市处级以上官员达400多人。
作为马向东的秘书,王晓方也身陷其中,常常被纪委叫去问话,接着是反贪局、检察院,一次次地被询问。尽管还是市政府办公厅秘书,但马向东案尚未完结,只能在家等待。
“朋友闪了,爱人歇了,女儿哭了,自己闲了……”王晓方说,那是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
事实上,进入最为艰难时期的,还有瘫痪状态下的沈阳城。
作为“计划经济最后一座堡垒”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其时已身陷国企脱困难局。
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这个坐拥千亿元工业资产,聚集了该市45%的科技人才,拥有30多万优秀的产业工人的著名老工业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就进入发展的低谷:该区90%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500多亿元存量资产闲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拖欠职工各种债务总额高达27亿元,30多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下岗,10万多职工没有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此时的沈阳,对来自国内外投资的异常渴望,不言而喻。然而现实却是,2001年,有八个月没有一位外商前来沈阳考察,国内的投资者也不愿来,就更别说投资了。
“不仅是危难之中,沈阳所面对的问题,恐怕在全国都没有这种情况。”时任沈阳市市长的陈政高回忆说,慕马大案后,美国公开把沈阳列为高风险投资区,外商怎么可能到沈阳来呢;那时候,找谁啊,认识的人都进监狱了,谁都怕万一沾上一点怎么办。
每个人都在忍耐这座沮丧中的老工业城市,但秘书王晓方要忍耐的似乎更多。
激活
从哪里着手,才能让深处经济发展困境中的沈阳打破僵局?
“功夫在诗外”,这一次,是足球比赛扮演了关键先生。
慕马大案让沈阳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最有希望承办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十强赛的三个申办城市——西安、上海和沈阳中,沈阳并不占优势,但沈阳恰好卯足了劲儿,“希望通过这个大事件来改变沈阳的形象”。
几番争取,花落沈阳。2001年10月,中国足球队在十强赛沈阳主场取得了骄人战绩,提前拿到2002年世界杯的入场券。
十强赛的举办,不仅为沈阳带来了10亿元以上的收入,振奋了沈阳人的精神,还使沈阳在城市形象、综合影响力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所以我很感谢中国足球协会把这个十强赛放在沈阳了,”时任沈阳市市长的陈政高先生表示,“那是沈阳对外形象和振奋沈阳市民民心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然而,胜利是他们的。
与自己生活的母亲城——沈阳相比,王晓方个人的困境出现的早,结束的迟。
2001年8月,法院认定慕、马二人严重违纪违法的系列事实成立,终审后,判决原沈阳市长慕绥新死缓,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死刑。
王晓方说,假如不发生“慕马案”,他当然不会辞职,因为“当官儿”是他曾经的理想。
1991年,研究生毕业的王晓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沈阳市政府研究室;两年后,他以副处级调研员的身份,被调到市办公厅当秘书;1997年,脑子灵光、文字功底扎实、深得领导信任的王晓方成为马向东的专职秘书;两年后,马向东案发。
历经两年多的案件调查,尽管仍然可以留在市政府工作,但无罪心态的王晓方思虑再三后,还是选择了辞职下海。
文人经商,加之仓促上阵,生意做得并不理想;精神痛苦依旧持续,身体又来大病一场,商人王晓方曾几近病危。
2001年12月,马向东被执行死刑。王晓方是第二天在网上看到他那位旧日上司被执行死刑前的照片,“他坐在一把椅子上,目光绝望且迷离,手里有半截香烟,这大概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张照片。”
“我是在傍晚时分看到这张照片的,当夕阳透过玻璃窗射到我的脸上时,我的内心世界极其悲凉,同时有一种将内心的自然秘密变成精神秘密的冲动。”王晓方说,我将照片打印出来,放在桌子上,盯着照片,一口气写了一万多字……这就是《市长秘书》这部长篇的开头。
这一次的冲动,给困顿、焦虑中的王晓方带来了另一个全新的开始。尽管他的第一部长篇出版遇阻,但他没有气馁,而是把书稿移开,接着写作第二部长篇。每天清晨起床,9点开始写作,按时写完3000字的任务后,晚上看书,准时入睡,从不熬夜……而用钢笔和稿纸写作,已经成为作家王晓方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
渐渐走出困局的沈阳市,此时也敏锐地感觉到重化工产业时代的来临。审时度势后,2002年6月,沈阳打出了堪称过去二十年来最重要的一张主牌:将沈阳市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铁西新区从此踏上发展一途。
而此前十多年来,国家曾陆续投入300多亿元试图改造铁西老区,未获成功。
2002年底,王晓方的第一部小说《致命漩涡》和出版社签订合同,三年来,他第一次长出了一口气:自己写小说也终于可以挣钱养家了。
次年9月,王晓方发现满大街都是他的盗版书。苦熬三年之后,我们这位大作家和与之休戚相关的这座工业城市,共同迎来了各自发展的新时期。
突围
一身名牌的王晓方坐在你的对面,平视着你,很容易让你感觉到他现在的成功。尽管他拒绝回复有关于他与马向东之间一切疑问的窥伺,但始于九年前的那场变故,还是在他的身体上刻下了难以掩盖的伤痕:
他双手保养的很好,但右手中指握笔处的磨茧异常凸显;他身体看上去很健硕,但语气一快、声调一高,就需要捂住胸口休息一下,才能缓过气来继续说话。
不过,作家王晓方无疑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继而成功突围。
在过去的6年间,王晓方写作的长篇小说超过12部,已经发表的有7部,这其中,接连推出的三部长篇《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和《市长秘书》,以强劲的销售势头使他一跃成为官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沈阳城也等来了好日子。从2003年底开始,振兴东北战略开始实施,作为这一战略的重点实施城市,此后的五年间,沈阳紧紧抓住“振兴东北”和“重化工景气”这两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扩权强区”、“东搬西建”、“腾笼换鸟”等一系列创新手法,逐一解决了铁西区当年面临的历史包袱沉重、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难题,从而在历经了5年的改革之后,一举摘掉了头戴多年的“东北现象典型代表”这顶帽子。
随着铁西老工业区的改造完成,沈阳将物流、金融、商贸、服务业等现代经济元素,逐步纳入城市发展的轨道,当下的沈阳,已经将“东北三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纳入自己的发展规划。
2007年,沈阳国企改造基本完成,在诸多外资、内资的联手推动下,房地产市场大热。2008年1月,王晓方推出了长篇小说《大房地产商》,透过小说的人物之口,表达出“世界上没有哪个成功的大城市,是靠把房地产作为主业发展起来的”这样的个人认识。
这座城市的脉动,依然和作家王晓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但王晓方究竟是反腐作家还是享“腐”作家,争论一直不断,有人说他一直在贩卖“市长秘书”,也有人指责他一直在做“马向东经济”。
不过,仅凭书中有着各种“腐败场景”的描写,就得出秘书王晓方“过去必然腐败”的结论,似有先入为主之嫌。在《大房地产商》一书中,王晓方对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几次描述,场景恢宏,路线清楚,大有身临其境之感。然而一个显著的事实是,直到今天,王晓方也从未去过赌城,甚至从未去过美国。
“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将透过小说来探讨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的问题,不知届时大家又会怎么看待我。”王晓方说,他想用十几部小说作品来全景式地反映中国的改革开放。
生活仍在继续,王晓方走在沈阳的路上,沈阳走在历史的路上,历史走在王晓方的路上。
***王晓方:1963年生,辽宁沈阳人,理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作品两百万字。辞职前曾担任马向东秘书两年。著有长篇小说《致命旋涡》、《少年本色》、《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市长秘书》、《大房地产商》等,《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市长秘书》一经出版便跃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引起强烈反响。
***注:以下为经济观察报“沈阳复苏”专题报道稿,发表时有删改,窃以为不如原稿好,故将原稿附于此稿前。
沈阳“市长秘书”:背负城市记忆的突围
http://www.jrj.com2008-6-218:59:52经济观察报
刘长杰
6月,《驻京办主任(三)》如期出版,作者王晓方也开始了他的新书签售之旅。
王晓方在2007年接连推出三部长篇小说:《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市长秘书》,一跃成为“官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曾经还有另一个身份——沈阳“慕、马大案”中马向东的秘书。
认识的人都进监狱了
1999年7月,沈阳市副市长马向东被“双规”,“慕、马大案”拉开了帷幕的一角。但此时,身为市长的慕绥新,依然心存侥幸,激情满怀。
1999年底,雄伟壮丽的“21世纪广场”在沈阳市落成。在广场中心的世纪钟下,埋藏着《本届市长给百年以后沈阳市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市长先生:我写信之时,你尚未出生,你读此信之时,我已作古,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此时此刻,我真正地感觉到我们正在跨越时空,进行心灵的沟通……我们都是沈阳市长,我们都面临世纪之交……”
也许慕绥新此举的用意,是想让自己在这座城市流芳百年,但他的梦想却止步于新千年的第一年。事后,有媒体披露,那座承载慕市长“百年之约”书信的“21世纪广场”以及投资2.5亿元的“21世纪大厦”,也是在未经评估、论证和土地审批的情况下,由慕本人主张建成的。
到2001年6月,“慕、马大案”的重要涉案人员,除了市长慕绥新和副市长马向东外,还牵扯出了17个市、委、办、局的一把手和100多名领导干部,涉及收受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沈阳市处级以上官员达400多人。
作为马向东的秘书,王晓方也身陷其中,常常被纪委叫去问话,接着是反贪局、检察院,一次次地被询问。尽管职务还是市政府办公厅秘书,但马向东案尚未完结,只能在家等待。
“朋友闪了,爱人歇了,女儿哭了,自己闲了……”王晓方说,那是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
事实上,进入最为艰难时期的,还有瘫痪状态下的沈阳城。
作为“计划经济最后一座堡垒”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其时已身陷国企脱困难局。
此时的沈阳,对外来投资异常渴望。然而现实却是,2001年,有8个月没有一位外商前来沈阳考察。
“沈阳所面对的问题,恐怕在全国都没有这种情况。”时任沈阳市市长的陈政高回忆说,“慕、马大案”后,美国公开把沈阳列为高风险投资区,外商怎么可能到沈阳来呢?何况来了找谁啊,认识的人都进监狱了,谁都怕万一沾上一点怎么办?
满大街都是他的盗版书
从哪里着手,才能让深陷经济发展困境中的沈阳打破僵局?这一次,是足球扮演了关键先生。
“慕、马大案”让沈阳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有希望承办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十强赛的三个申办城市——西安、上海和沈阳中,沈阳并不占优势,但沈阳铆足了劲,“希望通过这个大事件来改变沈阳的形象”。
几番争取,花落沈阳。2001年10月,中国足球队在十强赛沈阳主场取得了骄人战绩,提前拿到2002年世界杯的入场券。
十强赛的举办,不仅为沈阳带来了10亿元以上的收入,振奋了沈阳人的精神,还使沈阳在城市形象、综合影响力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相比,王晓方个人的困境出现得早,结束得迟。
2001年8月,法院认定慕、马二人严重违纪违法的系列事实成立,终审判决原沈阳市长慕绥新死缓,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死刑。
王晓方说,假如不发生“慕、马案”,他当然不会辞职,因为“当官”是他曾经的理想。
1991年,研究生毕业的王晓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沈阳市政府研究室;2年后,他以副处级调研员的身份,被调到市政府办公厅当秘书;1997年,脑子灵光、文字功底扎实、深得领导信任的王晓方成为马向东的专职秘书;2年后,马向东案发。
历经两年多的案件调查,尽管仍然可以留在市政府工作,但王晓方思虑再三后,还是选择了辞职下海。
文人经商,加之仓促上阵,生意做得并不理想;精神痛苦依旧持续,身体又来大病一场,商人王晓方曾几近病危。
王晓方还记得他2001年12月在网上看到的旧日上司在监狱中的照片,“他坐在一把椅子上,目光绝望且迷离,手里有半截香烟,这大概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张照片”。
“我是在傍晚时分看到这张照片的,当夕阳透过玻璃窗射到我的脸上时,我的内心世界极其悲凉,同时有一种将内心的自然秘密变成精神秘密的冲动。”王晓方说,我将照片打印出来,放在桌子上,盯着照片,一口气写了一万多字……这就是《市长秘书》这部长篇小说的开头。
这一次的冲动,给困顿、焦虑中的王晓方带来了另一个全新的开始。尽管他的第一部长篇出版遇阻,但他没有气馁,而是把书稿移开,接着写作第二部长篇。每天清晨起床,9点开始写作,按时写完3000字的任务后,晚上看书,准时入睡,从不熬夜……用钢笔和稿纸写作,成为作家王晓方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
渐渐走出困局的沈阳市,此时也敏锐地感觉到重化工产业时代的来临。审时度势后,2002年6月,沈阳打出了堪称过去20年来最重要的一张牌:将沈阳市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铁西新区从此踏上发展之途。
而此前10多年来,国家曾陆续投入300多亿元试图改造铁西老区,未获成功。
2002年底,王晓方的第一部小说《致命漩涡》和出版社签订合同,3年来,他第一次长出了一口气:自己写小说也终于可以挣钱养家了。
次年9月,王晓方发现满大街都是他的盗版书。苦熬3年之后,这位作家和与之休戚相关的这座工业城市,共同迎来了各自发展的新时期。
一个人和一个城市
一身名牌的王晓方坐在你的对面,平视着你,很容易让你感觉到他现在的成功。尽管他拒绝回复关于他与马向东之间关系的一切提问,但始于9年前的那场变故,还是给他留下了难以掩盖的痕迹。
他双手保养得较好,但右手中指握笔处的磨茧异常凸显;他身体看上去很健硕,但语气一快、声音一高,就需要捂住胸口休息一下,才能缓过气来继续说话。
但作家王晓方无疑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继而成功突围。
在过去的6年间,王晓方写作的长篇小说超过12部,已经发表的有7部,这其中,接连推出的三部长篇《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和《市长秘书》,以强劲的销售势头使他一跃成为“官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沈阳城也等来了好日子。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开始实施,作为这一战略的重点实施城市,此后的五年间,沈阳逐一解决了铁西区当年面临的历史包袱沉重、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难题。
随着铁西老工业区的改造完成,沈阳将物流、金融、商贸、服务业等现代经济元素,逐步纳入城市发展的轨道,当下的沈阳,已经将“东北三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纳入自己的发展规划。
2007年,沈阳国企改造基本完成,在诸多外资、内资的联手推动下,房地产市场大热。2008年1月,王晓方推出了长篇小说《大房地产商》,透过小说的人物之口,表达出“世界上没有哪个成功的大城市,是靠把房地产作为主业发展起来的”的个人认识。
这座城市的脉动,依然和作家王晓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将透过小说来探讨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的问题,不知道届时大家又会怎么看待我。”王晓方说,他想用十几部小说作品来全景式地反映中国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