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有中国人喜欢管理知识?
文/汪华斌
这两天到一个单位去讲课,依然讲管理;依然是没有什么人有兴趣,大家都在应付;我很奇怪,就问大家是什么原因;结果有人说‘百无一用的就是管理’。是啊!看西方国家的企业家们,第一学历的肯定是管理;而看我们社会的企业家,第一学历的肯定是专业技术;就连我们的政府官员,第一学历的很少有MBA。由于我们社会当官才是最大的价值观,因而人人都把当官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当管理知识不能成为当官梯子时,自然也就没有人对它感兴趣了;再加上我们是一个‘权力生产力’的社会,管理是靠权力而不是靠知识;所以更没有人喜欢管理知识了。至于我们在职干部到党校去进修,或到商学院去读在职MBA;这也不是需要管理知识,而是需要双学历的招牌。就是这残酷的现实与实际,使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人喜欢管理知识了。
对于我们社会特有的现象,我当然无法解释;但我国古代的官场实践却是用管理知识书写成的。如儒家的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国古代当官知识的构成。为了培养当官的接班人,社会上把这些知识概括成‘四书五经’;篇幅不大,但当官‘修、齐、治、平’本领都在里面。宋代名相赵普对赵匡胤说,‘臣只读过半部《论语》’;于是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之说从此流传。这说明古代当官的知识就十分明确,想当官就去读《论语》;没有这个知识基础,根本没有当官的可能。
中国古代当官的社会,理所当然是一个‘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因为所有的官,全部要经过考场上见分晓;虽然也有弄虚作假和关系,但考试却是古代社会的主流。当时的考试很现实,基本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检查你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实际就是考你的记忆力。二是检查你应用‘四书五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实际就是考你当官后会解决什么问题;文要安邦,武要定国;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要经过理论模拟。别看这个考试不科学,却使很多人才脱颖而出;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名人,全部是在‘八股文’中选拔出来的;这就是我国古代官场的发展历史。
进入现代社会后,我们的知识通道更加分明;工科的学生,这就是将来的工程师;理科的学生,这就是将来的教师或科学家;医学院的学生,这就是将来的医生;而商学院的学生,这就是将来的官。这不同培养目标的人才路线,被改革全部打乱了;工科的学生既是企业家,还兼任工程师。理科的学生,既是官员又是教师;还是科学家。医学院的学生,既是医生还是官员。最后只有我们商学院的学生,既当不了官;又没有自己的行业或领域;结果只能为工科、理科和医学院的学生当秘书。当然当这些专业人员当官后重新读管理时,这些秘书可以代替领导参加考试;这是我国商学院学生唯一还受欢迎的原因。
我们同样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人除了文章好以外;还要有运气,因为考出来的人还需要经过吏部的考核才能出仕;当然标准也是公开的,即‘身、言、书、判’;就是看身材、说话、书法和决断。这没有统一的标准,全凭考官的印象;但进士出身是资格。进入现代社会,我们不要资格也能成为官员;如某单位面向全国招聘一名财务处长,参加考试的人上千;最后竟然本单位一位学历都没有的财务人员知识考试合格。要知道这里面有多少财务博士和教授,可都败在了一位没有进过财务门的人手下。最后的考核,这位没有财务学历的人竟然是第一名;结果公开宣布成财务处长了,而那些全国来的财务博士和教授们,竟然只能灰心丧气地退出了。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差别,古代是进士才能当官;现在是没有标准成为我们提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因为我们的领导是伯乐,被领导相中的哪怕是赖蛤蟆也是千里马;被领导排斥的即使是真千里马,也只能是现实的赖蛤蟆。所以我们社会才有‘领导说你行,你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当然还‘不服不行’。
正因为我们社会当官不需要什么管理知识,所以迎合领导成为我们社会当官最大的能力;领导的喜好就是自己的努力目标,这样的人绝对能当官。因为领导喜欢吃喝玩乐,吃喝玩乐的能力就是领导选拔人才的知识;领导喜欢腐败,弄虚作假和坑蒙拐骗就是领导选拔人才的知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领导的喜好决定我们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价值取向造就领导喜欢的人才;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我们今天全民不喜欢管理知识的原因。
是啊!别看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也有管理知识,那是因为竞争的人太多而设的门楷;而真正的干部提拔,可不需要你什么管理知识的考试;因为领导在按照自己的人才标准进行皇袍加身。虽然我们历史上的‘人治’用知识竞争,但到了我们的‘法制’时代却用伯乐相马;至于领导如何相马的永远是领导的秘密,你只能接受这事实。我单位有位管理博士因为不参与公款吃喝玩乐而被调离管理岗位,后来又因为举报领导拿回扣而强制性下岗;而与此同时一位工科研究生,竟然因为会陪领导吃喝玩乐而直接提拔到国际贸易领导岗位(局级)。现在想在中国当官,什么途径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是用管理知识,这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目标;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的社会真的没有人喜欢管理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