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工作中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研究时,选择生存教育作为切入点,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把生存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人点
学会生存是当代社会及未来世界对人的要求,维护生存是幼儿阶段压倒一切的任务,也是后继生活和教育的基础。我们今天所说的生存,不单单是指生命的自然存在,还包含着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存在。幼儿不仅生命脆弱、各种机能不完善,而且远未获得社会生存的基本素养,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相比更需要保护。因此,幼儿生存教育必须把提高幼儿的自然存在质量与社会生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幼儿生存教育的实质是从生理、心理、行为上帮助幼儿由被动的受呵护者成长为积极参与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成员打下基础。这正是幼儿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我们把诸如自理、自卫、独立性、交往、乐群、理解、协作等教育要求放到教会幼儿生存的层次上来审视,不是把他们作为成人外加给幼儿的良好愿望,而是要使之成为幼儿的切身需要,真正达到提高幼儿生存意识和生存质量的目的,并以此为起点,进而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
由于教师认识到了自己的工作关系到幼儿生存的质量,要对幼儿的一生负责,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就明显增强了。她们认真学习有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周密的计划,创造新的教育方法,把自己的每项工作都与幼儿的发展联系起来。她们非常重视从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使每个幼儿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生存教育的具体内涵及实施
幼儿生存教育不同于成人的生存训练,它应是生存基本要素的教育。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存意识的培养,即独立、自主以及主动去接触、理解、适应环境意识的形成。二是生存条件的积累。如健康的身体,健全的机能,灵敏的反应,开朗的性格,乐于交往的态度等。三是生存本领的掌握,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实际上,幼儿的基本生活均赋予生存的意义,纳入生存教育的范畴。
生存教育应当贯穿于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活动之中,我们把生存教育分解成不同的要素加以落实:身体的要素,如健康、灵敏、耐力等;品德的要素,如责任、合作、分享等;认知的要素,如知识、技能、创造等;审美的要素,如协调等。
幼儿发展的特殊要求之一是整体性,它包含幼儿身心的整体协调与教育途径的整体配合。创设教育情境,从不同角度诱导与强化对儿童的生存教育。
社会生存本身就要求社会成员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而这正是幼儿所缺少的。自主性是培养其他生存要素的条件。幼儿从依赖成人到独立地生活、游戏、学习,从生理到心理都会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为此,我们提出,任何活动都要从激发幼儿的动机开始,以情感为动力,使幼儿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落实到相应的行为上并形成习惯,以此保障幼儿的成长。在操作中,我们强调一切教育都要从幼儿的活动开始,在活动过程中完成,以求改变过去教育中说教多活动少、被动多主动少、记忆多思维和想象少、集体上课多体现个性的活动沙、被动的要求多自觉的习惯少的局面,让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成长。事实上,人的素质是在各种活动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只有让幼儿亲自参与活动,才能让他们发展自己的语言,获得知识、技能,形成对人和物的情感体验,形成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为此,教师必须树立起尊重、发挥和完善幼儿主体性的儿童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既做到面向全体,又尽可能让幼儿自己考虑、自己选择,主动活泼地学习、活动。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要让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是涉及人的身心整体素质的教育。因此,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全面发展上,改变过去只重视教师如何教,而不重视研究幼儿如何学的偏向,把幼儿的一日活动都看作是课程。
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希望,他们的素质好坏决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