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中国传媒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之二

  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能力培育与构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不同的企业面对的问题不同,需要提高的方面也并不一样,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根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支持和引导,营造创新的社会氛围。由于缺乏引导,我国传媒创新的观念和氛围还不够浓郁。调查问卷显示,创新系统的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中也未形成共识。. 40%的问卷提到,阻碍创新活动的外部因素是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传媒创新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与有力支持。在回答国内传媒开展创新活动最希望得到政府的哪些支持时,排在第一位的问题(6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二位(6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传媒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三位(53%的被调查者认为)税收减免等财政支持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第四位(4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项贷款支持(担保贷款,贴息贷款,低息贷款等),第五位(38%的被调查者认为)建立完善的多层次中介服务体系(如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指导,贷款担保等),第六位(3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2.建立完善有利于传媒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传媒管理靠方针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有关传媒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法规包含的面也很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甚至还有不少法律法规的空白点。因此,建立完备的传媒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对传媒创新发展十分重要。
  创新具有很大的风险,只有从制度上(主要是知识产权制度)确保创新的收益,才能调动起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传媒业知识产权纠纷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传媒内容和表现形式被剽窃、非法使用、被改头换面“克隆”的现象非常严重;传媒机构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日渐凸现;原创性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市场份额正被逐渐挤占、侵蚀,原创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40%的问卷提到,阻碍传媒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活动的外部因素之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或不当。从整体上来讲,传媒业属于版权产业,既然是版权产业,传媒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就不言而喻。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传媒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好服务工作。

3.建立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离不开研发,研发对于保证创新成果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中国传媒创新一开始走的就是克隆之路,落后省份克隆先进省份,先进省份克隆港台,港台克隆美、日、韩。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许多很多传媒没有专门的研发经费,实际研发时所发生的费用,也是从其他经费中“挤占”来的。
  研发需要费用, 没有较大的投入,很难进行创新。世界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的比重平均在5%左右,而我国企业平均为0.5 % ,与发达国家相差近十倍。日本的一位企业家曾说过: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的1%企业难以生存,占2%可能勉强维持,占5%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国传媒企事业单位增加研究开发经费势在必行。
  当前各传媒企事业单位应强化系统内各要素投入,并建立多层次的、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培育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能力。
  另外,国内传媒企事业单位仅依靠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是远不够的,还应大力加强与企业外部的研究机构的联系,并不断开拓并强化企业研究成果商业化途径和渠道,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空间。
  4.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传媒创新的人才激励制度。
  传媒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组成部分,而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人才经济。传媒业在本质上不是资金密集行业,也不是劳动力密集行业,更不是技术密集行业,传媒业是智慧密集行业。人才因素决定了传媒创新的水平和速度。48%的企业负责人把该因素放在阻碍传媒创新最重要因素的地位。
  在回答希望我国应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加强传媒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时,74%的问卷认为应该加强创新奖励和人才激励; 65%的传媒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搭建完善创新人才交流平台,62%的传媒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库, 56%的传媒企事业单位认为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对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技术培训;引导企业在职工教育和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足额提供教育培训经费。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加强创新奖励和人才激励是加强传媒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措施,这是非常符合中国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实际的。因为任何创新创业活动都需要激励,需要一定的激励制度作为保障。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作过专题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其间幅度差距达60%。由于中国传媒企事业单位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较重,至今依赖性还较强,所以,难以形成企业不断创新的氛围,影响了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的进程,成为了阻碍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的“瓶颈”问题。40%的调查问卷提到,阻碍创新活动的外部因素是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在大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在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必须创新人力资本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
  5.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融资体系,为传媒企事业单位快速成长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
  创新是将新的思想、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因此,成功的创新除了需要富于创造力的头脑外,还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创新可能是句空话。
  目前,我国传媒企事业单位主要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和股票债券等还没有建立或完善起来,传媒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传统媒体企业创新融资非常困难。调查问卷显示,40家传统媒体的创新资金92.5%依靠企业自身筹集,15%靠银行贷款,35家新媒体资金来源则比较丰富.68%靠自有资金,45%靠国外风险投资,22%靠国内风险投资, 14%靠股市筹资。资金缺乏导致许多有创新愿望的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创新领域,成为制约传媒创新的突出问题。
  传媒创新要真正落到实处,创新的资金形成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应广泛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传媒融资体系,为传媒企事业单位快速成长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
  (作者谢耘耕、周志懿分别系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和《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原载《传媒》杂志2008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