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古抚今说家风
唐正鹏
家和万事兴。作为构成社会基本元素的家庭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也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文明与发展。因此,现代社会打造文明进步的家庭文化、养优良的家风,对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
家风就是门风,即一家的传统作风、风尚。“传承性”和“与时俱进”是家风的两个显著特点。家风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更替,在其内涵和标准上既秉承了传统家风的精华,又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甚至被烙上阶级、国家乃至民族价值观念的烙印。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相应的理论、行为规范。他的观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人们作为治理家国的依据和标准。于是乎,在孔子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与建设家风相关的“家训”、“庭训”层出无穷:诸如春秋战国时期孟轲之母仉氏以择邻教子名世的《母训》,秦汉时期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遗训》,魏晋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孔明的《诫子书》和《诫外生书》,唐宋时期宋若莘的《女论语》、欧阳修的《家诫二则》、苏洵的《名二子说》,明清时期明宣宗朱瞻基的《寄从子希哲》、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等。
毋庸置疑,这些家训、庭训为当时社会的稳定,社会秩序、家庭秩序的规范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古代家庭文化建设方面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当今社会,这些家训、庭训剔出其封建色彩和颓废的东西之后,仍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如诸葛孔明的《诫子书》,以短短八十六字堪称绝佳,其文字流光溢彩,其内容福泽后世,被人们传颂一千余年。其全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饿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更有清代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文辞简约、通俗易懂,全文五百来字,涉及为人处世经验、父母夫妻关系、教育子女方略、治学经世理念等许多方面,读之让人受益匪浅。朱氏倡导为人“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处世“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居家务必“戒争讼”、“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治学必须“国课早完,囊橐无余”。最后达到“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之家风境界,无疑不是治家的良言、良策。当然,由于古代家训、庭训大都产生于封建社会,带有浓厚的封建文化、道德、伦理色彩,诸如男尊女卑、严厉的纲常、门阀等级等观念,成了几千年来桎梏人们思想的牢笼,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些都必须在现代家风建设中彻底摈弃。
现代社会,家风问题早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胡锦涛同志今年1月9日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曾经说过,领导干部树立好的家风,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只有严格管好、管住子女和亲属,不利用职权谋私利,自觉摆正党性与亲情、家风与党风的关系,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尤其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赋予了显著的时代特征。
事实证明,无论是文化艺术,还是道德伦理,都有其历史渊源,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新时期家风建设,应该正确对待和扬弃式地继承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我们建设的家庭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深人心。同时,要顺应时代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四个方面打造优良家风,探索新时期家风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夫妻恩爱,摒弃“男尊女卑”、“男权主义”等封建家庭文化的残余。家庭关系的维系,除血缘亲情关系外,关键在于夫妻能否和睦、恩爱。爱因心生,恩由爱起。理想的夫妻应该是声色相求的知音,肝胆相照的知心,恩德相濡的知己,夫妻之间恩与爱不带有功利性,更应该建立在一种人格和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因此男女平等是实现和维持夫妻恩爱,促进家庭和睦、和谐的要件。此外,男女平等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和家庭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国把男女平等作为国策的重要原因。其次,现代家庭要崇尚孝道,行以孝悌之义,反对家庭虐待、家庭暴力。古人云:“薄父母,不成人子;乖骨肉,岂是丈夫。”孝为百善之根,一个不懂得孝顺父母长辈、关爱、抚育子女亲人的人,不仅“齐家”无门,更谈不上于他人、于社会、于国家有益。第三,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倡导以德治家,培养勤俭清廉的家风。纵观古今之贪官污吏和腐败之徒,除自身道德沉沦、私欲膨胀之外,大多与家风不正、家德败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教训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警觉,引以为戒,防微杜渐。第四,着力营造崇尚学习的家庭风气。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明理,非学无以致远。良好的家庭学风是提高家庭成员道德、知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和保持优良家风的有力保证。此外,要把家风好坏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一条重要内容,以此推动新时期的家风建设,通过构建和谐家庭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