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筑 业
2007年,香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建筑业开始步入复苏阶段。展望2008年,在“十大建设”等利好因素刺激下,香港建筑市场可望迎来又一个“黄金十年”。
2007年回顾
总体发展环境
2007年,全球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不稳定因素开始显现,发达国家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并不乐观。美国次级按揭问题波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目前只有中国受到的影响较小),带来了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一些金融与房地产等相关企业出现巨额亏损甚至濒临破产。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新引擎──中国经济虽然形势大好,但流动性过剩,有一定的过热迹象,一些行业隐藏着产能过剩的风险,金融资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回调。香港经济目前处于非常复杂的经济背景下,但总体持续向好,2007年GDP增长6.3%,楼市正在步入全面复苏,但通胀压力开始浮现,负利率一步步逼近,繁荣四年多的股市波动性越来越大,次级按揭问题的困扰也不容忽视。
建筑市场总体情况
2007年,主要承建商所完成工程名义总值的总计为927亿元,较2006年上升2.7%。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后,以实质计算,2007年主要承建商所完成工程总值的总计较2006年上升0.4%。
按工程类别分析,私人地盘于2007年完成的工程名义总值为288亿元,较2006年上升l5.7%。以实质计算,则上升11.5%。建造工程完成量上升,主要是由于一些大型商用楼宇地盘,踏入工程高峰期所致。
公营地盘于2007年完成的工程名义总值为1444亿元,较2006年下跌15.9%。以实质计算,则下跌16.4%。建造工程完成量下跌,主要是由于一些大型运输工程完成所致。
另一方面,承建商于2007年所完成的非地盘工程名义总值为495亿元,较2006年上升2.7%。以实质计算,升幅为0.4%。非地盘工程包括小规模新建工程及在现有楼宇及建筑物的装修及保养工程,和非地盘的电器及机械装设工程。
按建筑物落成后用途类别分析,2007年住宅楼宇工程占地盘完成工程总值的最大比例,其完成工程名义总值为l58亿元,较2006年上升1.7%。商业楼宇为第二大类地盘工程,其完成工程名义总值为l09亿元,较2006年上升58.5%。
按行业大组别划分的主要承建商所完成工程总值
(以名义计算,单位:百万港元)
|
私人地盘(1) |
公营地盘(2) |
非地盘 |
总计 |
2001年 |
40,497 |
41,793 |
31,696 |
113,986 |
2002年 |
42,292 |
32,070 |
31,638 |
106,000 |
2003年 |
35,187 |
32,378 |
31,468 |
99,032 |
2004年 |
28,021 |
28,533 |
36,618 |
93,171 |
2005年 |
26,345 |
22,327 |
42,141 |
90,825 |
2006年 |
24,855 |
17,135 |
48,240 |
90,230 |
2007年 |
28,752 |
14,409 |
49,527 |
92,688 |
行业新变化
第一,成立建造业议会。法定的建造业议会已于2007年2月1日成立,有助就策略性事宜谋求共识、向政府传达业界的需要及期许,以及为政府提供沟通渠道,搜集所有有关建造业事宜的意见。
第二,建筑业工人注册实施新措施。
发展局工务科,对工人各种技能的测试和注册加大力度,尽量把行业内相关工人的技能全面纳入在管理范围之内。将来进入地盘,除了必须为注册工人外,还须为技能测试后核准对某项工序执行施工的事业工人。
第三,执行建筑工人薪金支付控制措施。由今年开始,房屋署与建筑署地盘均需执行丁人薪金支付控制措施。政府没有立例执行,只通过合约机制,把相关措施责任加在总承建商身上,倘若过程执行不理想,公司会受到指责或收到警告信件。据了解,在一段时间后,政府会进行立法,并推行到私人工程合约上。
第四,承建商积极向海外扩张。近年来,香港一些大型承建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跨域经营,以平衡市场风险,并积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些企业在澳门、中东、南亚等地的扩张,均取得了较好成果,一些企业在当地扎下了根,甚至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香港建筑企业的扩张,既拓展了这些企业的盈利基础,也加大了香港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建筑业从业人员的交流。
第五,建筑业失业率明显降低。劳工市场于2007年9月至11月非常活跃,总就业人数创出约351万人的历史新高。加上同期总劳动人口的轻微回落,失业人数(未经季节性调整)显著下降至少于13万人,是自1998年3月至5月以来首次低于此次水平。因此,最新的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进一步下跌至3.6%,是超过九年半以来的最低位。建筑业等行业的失业率下降尤为明显。今年,主要建筑企业均感受到了人才竞争的压力,请人比往年更难,建筑业薪酬上调压力较大。
第六,扎铁工潮凸现劳资关系有待改善。2007年8月份,香港爆发了扎铁工潮,历时36天,凸现资方及劳方沟通不足、关系亟待改善。最终劳资双方终达成共识,散工日薪可达860港元,工时8小时。此次扎铁工潮影响到香港大部分承建商,很多地盘因为工潮事件一度无法开工。
2008年香港建筑业展望
未来香港建筑业将更多地注重建筑安全、绿化工作、合理的发展密度、高质素城市环境以及文物保育等方面,以符合特首施政报告中“进步发展观”的要求。而进步发展观主要提及的三大层面中有两大层面与香港建筑业息息相关:一是以基建带动经济发展;二是以活化带动小区发展。展望2008,香港建筑业将步入“黄金元年”。
“十大建设”引擎
曾特首不久前宣读的施政报告《香港新方向》中公布了未来的十大建设,包括:地铁南港岛线、九铁沙田至中环线、屯门西绕道及屯门至赤腊角连接路、广深港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港深空港合作、港深共同开发河套、西九文化区、启德发展计划、新发展区。其中前七大建设为交通及跨境基建项目,后三大建设为都市新发展区项目。十大建设投资额度约为2500亿港元(以基建工程为主),可以每年为香港经济创造逾1千亿港元的增加值,同时可以为香港创造额外约25万个职位,预示着香港建筑业将迎来新的“黄金十年”。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大型工程的推出,必将带来香港建筑市场的再度繁荣,但也必将吸引更多的国际以及内地大型建筑企业尤其是基建企业加入香港市场的竞争。香港本地各建筑公司既面临巨大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
私人工程市场升温
2008年,香港私人工程市场方面也有升温的迹象。目前,香港各类物业供应短缺,而香港经济持续增长,本地消费强劲,就业情况理想,加上负利率重临,都将刺激用家和投资者对物业的需求,以物业投资来对冲通胀。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将继续使投资气氛变得波动,促使保守的投资者倾向于将部分资产投资到地产市场上,以抵御投资市场的波动。同时,内地的资金不断流进香港,其中较大一部分将用于长期物业投资。从总体上说,香港房地产将逐步迈向又一个繁荣期。为此,香港的地产商们一定会全力以赴。与之相应的是,众多的私人建筑工程将会陆续推向市场,香港的私人建筑工程市场也将逐步升温。当然,受限于现行的购地政策与私人工程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私人建筑工程市场的升温可能会落后于政府及半官方机构市场。
政府管理新措施
第一,加强承建商管理。房屋署将在新年度对承建商中标宗数加以限制,6个月的滚动期内承建商将不获批标多于3单。此外,房屋署也正利用管理机制逼走一些管理质素极差的承建商。
第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会推行小型工程监管制度,简化法定规定及程序。政府牵头成立了一个由多个专业团体、香港建造商会与小型工程关注小组的代表所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制订有关建议的执行细则。政府将向立法会提交《建筑物(修订)条例草案》。基于两个阶段的强制验楼公众咨询所凝聚的社会共识,政府正草拟强制验楼计划及强制验窗计划的法例。政府会与事务委员会委员紧密合作,制订拟议计划的运作细节,务求能在下一届立法会会期内尽早提交拟议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