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亚洲区内乃至全球最开放市场及保险公司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截至2007年底,香港共有l78家获授权保险公司,112家经营产险业务,47家经营寿险业务,19家经营综合业务。2007年全年香港保费收入总额达2049亿港元。
2007年香港保险市场回顾
产险市场竞争激烈。周期性强。 2007年产险业务的毛保费及净保费较2006年同期分别增长4.8%及5.O%。整体承保利润由20.67亿港元增加至23.01亿港元。在直接业务方面,2007年毛保费及净保费分别增长5.6%和7.5%,主要由意外及健康险业务(包括医疗业务)保费的增长所带动,期间该项业务保费及净保费的增幅分别达到 15.9%及l5.5%。尽管投保车辆数目上升,汽车业务的表现持续下滑,此外,根据《商船(本地船只)条例》,从
由于意外及健康业务的承保利润由1.28亿港元改善至2.71亿港元,以及非法定船舶业务的亏损由2.38亿港元下跌至l.37亿港 元,直接业务的承保利润由上年的11.16亿港元微增至2007年的11.16亿港元。而汽车业务则因疲软的市场状况及转坏的申索表 现使其承保利润由l.58亿港元大幅下跌至0.18亿港元。雇员补偿业务则由0.85亿港元的承保亏损扩大至l.14亿港元。
人寿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增长可观。
银行维持低利率,为寿险保单提供了发展空间;银行保险业务启动,改变了个人营销一统天下的局面;保险业不断创新,投资连结等新产品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寿险业的发展。
2007年长期有效业务的整体保费收入比2006年增长30.7%,达1760.18亿港元。个人人寿及年金(非投资相连)业务和令人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业务的保费收入分别增长7.9%和72.7%,退休计划业务的供款增加22.3%,期间给付予个人的伤险利益上升33.4%。有效保单保费收入达100亿港元以上的寿险公司有3家,市场占有率39.5%,最大十家寿险公司市场占有率72.5%。
再保险业务面临多重需求。专业再保险公司毛保费收入有所减少,但整体承保利润同比微升。专业再保险市场业务高度集中,五大再保险公司在市场的毛保费占有率达81.5%。市场对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及其所提供的风险转移工具的需求不断改进,比如巨灾债券等创新产品,已开始受到机构投资者欢迎。在分入再保险业务方面,毛保费轻微上升1.7%至48.68亿港元,净保费则下降5.2%至29.75亿港元。由于索赔准备金的回拨,承保利润由9.51亿港元改善至11.39亿港元。
内地游客助力香港保险业。向内地访客所发出的新保单保费收入达52.48亿港元,占2007年个人业务的整体新保单保费(806.15亿港元)的6.5%。
2008年香港保险业展梁
整体来说,2008年香港保险市场前景展望稳定,区内保险企业在2006至2007年的信用质量预期可维持稳定。基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状况转强以及营运基础面稳健,预计区内保险业将会保持良好的承保绩效。但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持续,经营成本上涨,利润空间萎缩,2008年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谨慎乐观。
产险业预期平稳发展,业绩可能稍为转弱。区内市场虽然处于保险费率定价偏软周期,但准备金监管规定趋于严谨有助于稳定业界的财政状况。加之年内基建工程投入增大,可为建筑工程险、劳工险带来保源。但价格竞争和承保纪律放松则可能对利润构成更大压力。此外,由于美国次按危机的影响,投资市场的波动和成本承保利润的下降将会对产险公司整体效益构成相当的挑战。
寿险业的发展空间将不断扩大。虽然香港地区的保险深度和密度均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香港地区人寿保单已超过700万份,平均每人一份。但这一数字与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均2-3份寿险保单相比,市场潜力依然巨大。其次,香港地区经济未来几年可以维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特别是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和进一步繁荣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转强,为人寿保险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再者,香港地区未来的家庭格局变化对保险业发展提出了巨大需求。目前香港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l2%;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8%,香港地区将快速步入老龄社会,家庭年龄结构、经济收入结构等将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养老负担将日益加重。因此,以养老为主的人寿保险将出现巨大需求。此外,香港政府的医疗补贴占居民医疗支出的97%。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这势必会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谋求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途径是将政府保障转为商业医疗保障。虽然2002年后,政府为全港劳动人口设立了强制性公积金计划,但该计划起步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数量不足,仍需要通过商业保险来提高劳动人口退休后的保障水平。最后,银行保险已成为香港地区寿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目前保险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渗透率只占22%-24%,而欧美国家银行的渗透率在30%以上。因此,银保业务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香港保险业发展方向
多途径、多领域开展产品创新。创新产品是开拓市场、发展业务的重要手段。在房地产保险方面,大约有l00多万人口的中产人士虽然拥有物业,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退休保障并不乐观。通过人寿保险安排,中产人士可以将拥有的物业,转为退休后的现金收入,作为退休养老收入的一种补充。在养老金保险方面,现有强积金计划下有限的储蓄金额难以保障和应付退休生活,需要购买养老金保险以增加保障。保险公司可以开发退休养老产品与强积金计划对接,退休人员将一次性获取的强积金供款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再做长期的养老保障安排。在企业保险方面,企业保险通过人寿保险提供的资金安排,可以妥善地解决中小企业股权转移问题,维持企业继续经营。
医疗融资计划将为医疗保险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香港医疗改革咨询文件于
两地保险业融合将日趋深化。两地保险业的融合发展趋势,首先表现为香港保险公司、经纪公司甚至代理公司,都会以独资、合资、入股、战略联盟等有形方式融人内地市场,谋求更深更快的发展。内地保险公司、中介公司也以类似方式,融人香港市场,以吸引更多国际及专业的元素,以便加强在国际保险或再保市场的联系和合作。
从
深化个人营销。目前在香港地区有两种销售模式,一是传统个人代理人营销模式,二是新型银行保险营销模式。但个人营销具有一些其它营销渠道所不能比拟的特点。首先,个人营销代理人具有流动性,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其次,代理人频繁地和客户进行沟通,从而激发了客户的保险需求。第三,个人营销产品具有针对性,可以针对每位消费者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量身定做保险产品。第四,个人营销激励制度的作用显著。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寿险市场的发展仍将主要依靠个人营销。
提升银行保险占有率。目前香港保险业的个人营销队伍薄弱,人员偏少,发展银保业务正好有助于改善这种局面。但寿险营销最重要的前提是揭示风险,银行保险因其服务的简单性、单一性难以建立起较有深度的客户群队伍,较难形成高质量的、稳定的长期业务。但是也正因此,银行保险若能在产品创新、客户开拓和服务理念上,不断改进和开拓思路,则必然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业务质量与结构将持续体现经营管理核心。香港的保险公司在发展业务时,首先考虑的是质量和结构,而不是规模与速度。对于类似期缴、趸缴业务比例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绝对标准,但由于期缴业务可持续性高,内含价值高,所以各家保险公司都把发展期缴业务作为重点。因此,发展期缴业务仍将是保险公司竞争的焦点,是保险公司管理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