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百科


葫芦百科
【葫芦简介】
【物种名称】 葫芦
【拉丁学名】 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英文名称】 Calabash Gourd , Bottle  Gourd
【科属分类】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葫芦科、葫芦属
【变种信息】有多个变种:

原变种:(葫芦)瓠果大,长数十厘米,中间缢细,上部和下部膨大,下部大于上部。
var. depressa (Ser.) Hara(匏瓜、葫芦)瓠果梨形,直径约30㎝。亦有更大、更小的变型。
var. microcarpa (Naud.) Hara
var. gourda Hara
var. microphylla Hara(微型葫芦)
以上三变种可通称“小葫芦”。瓠果长不足10㎝,其中“微型葫芦”更小。
var. hispida (Thunb.) Hara(瓠子)瓠果圆柱形,长60-80㎝。
【形态特征】
   一年生攀援草本,有软毛;卷须2裂。叶片心状卵形至肾状卵形,长10—40厘米,宽与长近相等,稍有角裂或3浅裂,顶端尖锐,边缘有腺点,基部心形;叶柄长5—30厘米,顶端有2腺点。花1—2果生于叶腋,雄花的花梗较叶柄长,雌花的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稍短;花萼长2—3厘米,落齿锥形;花冠白色,裂片广卵形或倒卵形,长3—4厘米,宽2—3厘米,边缘皱曲,顶端稍凹陷或有细尖,有5脉;子房椭圆形,有绒毛。果实光滑,初绿色,后变白色或黄色,长数十厘米,中间缢细,下部大于上部;种子白色,倒卵状椭圆形,顶端平截或有2角。花期6—7月,果期7—8月。

【葫芦由来】

·甲骨文与《诗经》的叙述
   现代植物学把各种“葫芦”都归属于葫芦科。而在我国古代葫芦有众多称呼,最早是出现在甲骨文当中。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这种类型的文字 ,古文字学者指出,这是“壶字”,有专家指出它也是“葫芦”,除甲骨文这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名称外,葫芦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这三个字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壶”、“甘瓠”均指葫芦。前二字在古代大约是相通的。

·《说文解字》、《世说新语》与孔子的叙述
   “葫芦”这个名称,从《说文解字》中两字互训这点中可以看出。瓠字从瓜,说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种;另外,孔子曾在《论语?阳货》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说明。后来这些名称在流传中,逐渐出现壶卢这个双音的名称。这个名称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当时的学者提到东吴有“长柄壶卢” 。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在江南还出现一个发音与壶卢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楼”(音娄)。“瓠楼”的出现,进一步证实我们的推测。胡芦和葫芦这两个名称显然是从这里衍生而来。到了唐朝,“葫芦”这一名称开始流行起来。宋代以后,由于葫芦品种繁衍,名称也变得更多了。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叙述
   关于“葫芦”的称谓,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出现了七种名称: 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之所以出现众多名称,主要因为古人把葫芦按其性质和用途与形状大小的不同而分类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

·为什么“葫芦”名称众说纷纭
   一是因为葫芦有很多品种,这是古人的一种分类方法。如陆佃《碑雅》认为:“长而唐上日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他的意思是瓠、匏、壶是三种葫芦的名称,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外形上。瓠即现在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壶即扁圆葫芦。但古人的分类并不统一,李时珍解释匏、壶的含义,正好与陆佃相反,即匏是扁圆葫芦,壶才是瓢葫芦。崔豹在《古今注》中则认为瓠、匏、壶卢、瓢等都不是种与种的区别,而是种属之别。他认为“瓠”是一切葫芦的总称,而匏、壶卢、瓢、悬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别罢了。
   二是古人认为葫芦的性质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称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就其质来说,葫芦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诗陆疏广要》。至于“茶酒瓠”、“药壶卢”,皆因用途而名之《本草纲目》。
   三是由于古人用字同音假造成的。葫芦不但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而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诗经》记载的时代来计算,我国栽培葫芦也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诗经》之后,记载葫芦的文献就更多了。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书有近百部(篇)。在这些书里,有的写葫芦的种植方法,有的写葫芦的食用、药用及日常器用的价值,有的是歌咏葫芦的诗文,还有大批有关葫芦的神话传说故事。

【葫芦传说】
   我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拜匏,也就是崇拜葫芦,并有葫芦神话相伴随。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与葫芦相关的神话49种;据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发现葫芦神话119则。上古神话中作为人类始祖的伏羲、女娲,皆看作是葫芦的化身。上古神话中还有“开天辟地”的始祖盘古,“‘盘’与‘奭瓠’之‘奭’古通用,‘古’与‘瓠’音近,‘盘古’即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芦。”总之,创造人类及世界万物的始祖乃是葫芦转化,“至于为什么以始祖为葫芦的化身,我想是因为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由创生、始祖,再引申到男女性爱、婚恋等方面的意义,正是葫芦作为隐喻意象在《诗》之兴及《易》之象中的真正涵义。??

葫芦神话的传说
   葫芦神话大多有这样一些内容:葫芦是诞生始祖的母体;是先祖灵魂的归宿地;葫芦籽是万物的种子;葫芦笙声是祖先的声音。彝族民间长诗《梅葛》说,汉、傣、彝、僳僳、藏、白、回等民族,都是从一个葫芦里出来的亲兄弟;拉祜族长诗《牡帕密帕》中说:第一代人扎笛和娜笛是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来的,拉祜、佤、哈尼、彝、傣等九个民族是扎笛和娜笛所生的九对孩子。佤族《司岗里》也有类似的传说。《牡帕密帕》中又说扎笛和娜笛长大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笛砍来最好的泡竹,找来最好的葫芦,找到蜂蜡和树槽,做出了第一只葫芦笙。”“娜笛砍来最好的金竹做响篾(口弦)。弹起响篾象夜莺歌唱,吹起葫芦笙象布谷鸟欢唱”,“厄莎给响篾放上相思药,厄莎给葫芦笙放上相思药;扎笛吹葫芦笙就想到妹妹,娜笛弹起响篾就想起哥哥。”还说,葫芦笙的五根音管是五兄弟,有一年天大旱,五人每人拿一根竹管去找天神降雨,可是天神睡着了,怎么推喊也叫不醒,五人吹响了竹管,天神听到这美妙的乐声才醒过来。有一次五兄弟去深山,老父亲盼儿归来,就采集了五根竹管捆扎在一起,吹响后五兄弟听到,知道是老父亲在召唤,立即回到了父母身边。

·葫芦崇拜的传说
   葫芦还是有的少数民族崇拜的图藤。在傈僳族口头世代相传的《创世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候,天地相连,混混沌沌。人们都要弯着腰走路、要不然,头就会碰着天。有一个人骂道:该死的老天,你不能高一点吗?”这咒骂触怒了老天,突然天降倾盆大雨、九天九夜不停,世间一片汪洋。有对兄妹俩人躲藏在一个大葫芦里,随着洪水漂流。洪水退落后,葫芦搁浅在泥滩上,兄妹俩人从葫芦里走出来,发觉天地分开了。天是那么高,地也不是那么混浊,出现高山、平原、河流、森林,但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世上只剩兄妹二人,如何生活和繁衍?哥哥说,世上人都死光了,只剩我们兄妹二人,为了不使人类绝种,我们结婚,才能繁殖后代。妹妹说,不行不行、我们都是一母所生,结婚是违反天道的。哥哥说,世上只剩我俩人,若不结婚。人类将会绝种。妹妹说,若老天同意我们才能结婚,如果你的箭射穿我的骨针孔,表示老天同意、我们就结婚。哥哥拉起弯弓、一箭射穿骨针孔。哥哥高兴地说,老天同意我们结婚了。妹妹又说,还是不行,并指着一付磨盘说,我拿磨心,你拿磨轴,我们把它滚下山,如果磨心和磨轴合在一起,我们方可结婚;如果磨盘分开,我们就不能结婚。俩人把磨盘滚下山,磨心和磨轴果然合扰在一起。于是兄妹结为夫妻。
   兄妹结婚后,生了五个孩子。生第一个孩子时,父亲把白布裹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说,你是汉族;生第二个孩子时,父亲把弩箭放在孩子身旁,对孩子说,你是傈傈族;生第三个孩子时,父亲把黑布裹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说、你是彝族;生第四个孩子时、父亲把木棍插在孩子身旁,对孩子说,你是独龙族;生第五个孩子时,父亲把簸箕盖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说。你是怒族。总之,我们中华各民族都是同胞弟兄。

葫芦与孟姜女的传说
   从前有两户人家,住在寿山的长城岭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但两家都无子女。
   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顶上去了。奇怪的是这棵葫芦只结了一个葫芦,葫芦又正长在两家共有的墙上。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在村人的调和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
   两家把葫芦摘下来,当场就要锯为两半,但孟家找到锯后怎么也锯不开,后经木匠师傅指点才总算锯开。当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长得似仙女下凡。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
   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活着。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人们叫开了。等她长大后就出嫁了,没到两个月的时间,丈夫便被齐威王征召为民夫,到寿山后修筑长城去了。后来丈夫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内,她便哭塌了长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葫芦与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习俗,民间门上插桃枝挂葫芦。现代气功测试证明,葫芦有隔绝气场功能。民语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意即难以穿透葫芦测视内中物品。从风水场气分析,乃葫芦的曲线外形状含“S”形的太极阴阳分界线的神奇功能。因此常在风水化煞中应用。 据神话传说,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化作卖油郎到一山村中卖油,油价标明后任人根据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于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钱则少付。有一少年也学着别人的样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钱。这位少年归家后将大家买油及自身买油情况向母亲如实介绍,母亲对儿子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并前去对卖油郎赔礼。吕洞宾深感其诚实,于是告诉这位少年,五月初一将有大祸降到人间,在门口挂一个葫芦则可太平无事,躲过灾难。这位心地善良的母亲急忙把这一消息转告邻友,凡是听到消息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在门眉处挂起了葫芦。果然未过数日,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没有挂葫芦的人家,而挂葫芦人家则是安然无恙。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前几天挂葫芦的习俗。也有民间传俗,说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

·葫芦与民俗的传说
   古代夫妻结婚入洞房饮“合卺”酒,卺即葫芦,其意为夫妻百年后灵魂可合体,因此古人视葫芦为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葫芦与仙道的关系非常密切。《列仙传》上的铁拐先生、尹喜、安期生、费长房这些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总是与葫芦为伍的,以致后来葫芦成为成仙得道的标志之一。由于“葫芦”与“福禄”音同,它又是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民间以彩葫芦作佩饰,就是基于这种观念。另外因葫芦藤蔓绵延,结子繁盛,它又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古代吉祥图案中有不少关于葫芦的题材,如“子孙万代”??、“万代盘长”??等。有些民家在屋梁下,悬挂着葫芦,其称之为“顶梁”,据说有此措施后,居家比较平安顺利;较讲究的民众,则用红绳线串绑五个葫芦,称为“五福临门”。在台湾的乡间,流传一句谚语:“厝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意思是说,在家里摆放一个葫芦,才会发财、富有。
【葫芦产地】
   过去有人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印度与非洲。但据考古材料记载,亚洲的中国、泰国,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过石器时代的葫芦化石。早在近一万年前,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经生长着葫芦植物。据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现 ,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开始种植葫芦,而用葫芦作为盛水的用具则要早于陶器和青铜器。在以后的岁月里,人们对葫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它的利用也愈来愈广泛,如用它制成乐器,作为养虫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种多样的高级艺术品——葫芦器。这些都说明,葫芦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植物,不是从外国引进的;当然,也没有材料说明,葫芦是由我国传到外国的。
【葫芦用途】
   中国各地都有栽培,果实老熟后经一定处理可作容器,如酒壶;生活用具,如水瓢;鸣虫玩具,如蝈蝈葫芦;及观赏品等。

·食用
   葫芦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是把葫芦作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种多样,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晒。烧汤清香四飘,其味鲜美。与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论葫芦还是它的叶子,都要在嫩时食用,否则成熟后便失去了食用价值。

·药用
   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葫芦味甘,性平滑无毒,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医治多种疾病。据古代医书记载,葫芦花味甘,性平,无毒,可做解毒之药,对各种瘘疮尤为有效。蔓、须药性与花相同,可治麻疮。葫芦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龈或肿或露,牙齿松动。又可治面目、四肢肿,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痈疽恶疮。尤以葫芦壳的药用价值最高,其味甘,性平,无毒,用于消热解毒,润肺利便。愈是陈年的葫芦壳,疗效愈高。

·乐器
   在古代,葫芦是制作乐器的重要原材料,其价值不亚于丝,竹。《尧典》中有匏为八音之一的说法。葫芦笙最早载于汉代的《礼乐志》:“有葫芦笙。”后来晋崔豹《古今注》又一次提到:“瓠有柄者悬瓠,可以为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和则漆其里。”这句话是说长柄葫芦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芦最佳。除了笙、竽等簧管乐器外,葫芦还可以做弦乐器或弹拨乐器的共鸣箱。葫芦还可以做鸽哨,分很多种,制法各异。

·日用
   葫芦作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葫芦开口做成各种形状的器具使用,最常见的是用来装水或装酒的水壶或酒壶,也可用来舀水、淘米、舀面、盛东西东西等。在古代葫芦还被用来盛药,它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不致损坏变质。另外,葫芦还能制成舟和农具,甚至被制成火器,在战争中使用。

【葫芦工艺】

葫芦器是我国的一种特种工艺品,它在清代曾经放出了民异彩,繁荣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百花园。可惜的是,它竟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而渐趋消亡;除了其中的一支——葫芦虫具还在断断续续延其生命外,基本上已销声匿迹,不为人所知了。可喜的是,随着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研究,一批有志者着手挖掘葫芦器工艺,并取得了初步成绩;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葫芦文化的研究。


1.天然葫芦
天生端正停匀,肌理光洁的葫芦并不易得,有则为珍品。特大或特小的葫芦也难得,王世襄《中国葫芦》称:“予曾见小葫芦与珍珠、珊瑚、象牙须梳同缀成串,佩老人襟际。其天生丽质视珠牙诸珍实不相让。”并蒂骈生葫芦更为难得,一大一小者已很稀有,同样大小如同孪生一般的并蒂葫芦就更为稀少和珍贵。上述天然葫芦,天生丽质,无须修饰便是妙趣横生的艺术佳品,若与琴棋书画相映,便会满堂生辉。

2.勒扎葫芦
用绳索结网,兜套在幼小的葫芦上,待葫芦长成后,便在葫芦上勒扎出网状的凹痕。直痕的疏密,花瓣的大小形状,由所结的网兜孔目决定,一般以匀称为上。所以勒扎葫芦也有精与粗、巧与拙之分。强力勒扎不仅表面成纹,而且可以改变葫芦的造型,与曲梅同工。另有一种将长颈葫芦的长颈挽成结,圆转柔婉,完全没有拗曲的痕迹,令人叫绝。 经绳扎法造型的葫芦,可制成揉手、呼鸟、鼻烟及摆件。揉手,即健身球,两个大小相等的揉手,通过在手中盘转,达到活胳筋骨的作用。呼鸟,为训鸟的工具,壶内盛砂石,摇动时能发出声响,以此呼唤受训的鸟雀。

3.简繁不同的范制葫芦
范制葫芦,又称模子葫芦、范匏,就是以范迫使葫芦依照人的意愿生长成形。制葫芦的方法,是将幼小的葫芦,纳入刻有阴纹的范模之中,随着葫芦的长大,逐渐填实范模中空间,待葫芦木质化后取出,范模的阴刻图文便在葫芦上作阳纹显示出来。 范制葫芦有简有繁,根据范制简繁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夹范:仅以两片木板将幼葫芦夹起来,长成后的葫芦呈扁形,这是最简易的范制葫芦;
素范:范模光素无纹,仅求葫芦的整体造型的变化,但对造型的要求非常高,轮廓线条的曲直长短的不同,却体现了器物的艺术性的高下;
花范:范模刻成各种图文的形态,葫芦通过花范培育,便可获得各种人物、花卉、鱼虫、山水图案、文字及各种造型的器物。
花范葫芦制成的品种最多,也最精美,如碗、盆、笔筒、鼻烟壶、摆件及蓄虫具等可达数十种。

(1)范制葫芦的阳模
范制葫芦施雕于阳纹木胎,木胎又称"撞"。如雕刻成木阴模,即可将嫩匏纳入。雕刻成的阳纹木胎需先用陶泥翻制成阴模,然后放入窑中烧制成陶范模具。雕刻木胎十分费功夫,通过翻制工艺便可以使一个木胎产生出一批模具。

由于范制雕刻精致,制作精良,极富艺术性。同时,范模又是匏器文化的直接体现,所以雕刻精致的阳模或阴模也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有的范模制作的名家也是载入史岫人物,所以名家制作的范模一直受世人注目。

(2)范制葫芦的阴模
范制葫芦的阴模,本是作为培养模子葫芦的范具,如道光官模"凤仪亭图葫芦"阴模培育出了相应的蝈蝈虫具。作品题材取于三国故事,凤仪亭前吕布与貂禅携手而行,与此眷恋之情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假山后的董卓持戟来寻,怒不可遏。构图紧凑,情节跌宕。
颇具匠心的绳扎葫芦。

4.火画葫芦笔墨韵
火画,又称烙画、火绘、火笔和烫花。火画是以烙痕代替笔墨,在葫芦的表面作书画。 火画葫芦工具和材料主要是粗香和钢针。烙画用的火针,由自行车条制成,有尖、圆、扁等不同的形态和大小。烙画时将针插入较粗的香中,然后将香点燃,经熏烧的火针在葫芦上描绘时,葫芦的表层便产生焦黄的烙痕。时间的长短和按顿轻重的不同,产生的烙痕也随之有粗细、浓淡的变化。铁针可按需要更换,这样就可以像使用毛笔那样在葫芦上作画。火画葫芦也可用电烙铁进行。火画葫芦,宜取皮色较淡的新葫芦,这样烙痕的浓淡变化都能充分显现出来。如果皮色已为深褐色,那么,烙痕就难以显示。火画葫芦不宜盘玩,否则会将烙痕磨损,使画面失去神韵,故火画葫芦大多作摆件。

5.押花葫芦
又称砑花葫芦,就是用坚质纯刃的工具,通过按押在葫芦上产生浮雕般的花纹。押花工艺不同于一般的雕刻,雕刻是将葫芦的皮质刻去,而押花却没有刻损皮质,纹理的产生并不见丝毫的斧凿痕迹。以这种变化丰富的印痕便可表现各种人物、花卉、走兽的山水。押花工具,为象牙、牛角、玛瑙等材料制成的钝刃器。

6.细微的针刻葫芦
针刻葫芦,就是以针尖在葫芦上刻划表现各种图案。针刻葫芦主要流行于甘肃兰州等地。针刻葫芦采取的是圆球状的小型葫芦,所刻文字图案精微。其格局图案性强,较多的是以环形图案作顶部和底部的纹饰,腹部以直线作均等分割,便构成若干画面空间,其间或刻画、或刻书,也有针刻书画并茂的。针刻葫芦中的精品,属微雕一类。针刻葫芦的珍品使人叹为观止,如3件仅在直径1厘米的葫芦上分别刻有:"唐诗桃源行"、"赤壁夜游图"、"饮中八仙歌"。又如直径4.3厘米的葫芦刻有150个儿童的"婴戏图"、直径5厘米的葫芦上分别刻有204首唐诗、120幅的"敦煌飞天伎乐"。细小的文字绘画,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其点划。

7.游刃有余的刀刻葫芦
刀刻葫芦,一类是山东刀刻单肚葫芦,一类是刀刻书画葫芦。山东刀刻单肚葫芦,选用的是无柄葫芦,先将其染成红色,然后施刻。花纹均为以线刻、点刻组成的图案。刀法流畅,线条飞动,具有粗狂醇朴的天趣。山东刀刻单肚葫芦是一种普及型的日用品,如饲养蝈蝈的虫具、供孩儿游戏的玩具,也可用作牲畜的扎嘴。刀刻书画葫芦,是运用刀具在葫芦上刻出各种书画。刀刻书画葫芦都采取以线为主的阴刻法,即将书画部分刻去。先由名家在葫芦上作书画,然后由葫芦雕刻家运用浅刻法加以完成,这样珠联璧合无疑是葫芦雕中最具艺术性、最具收藏价值的一类。同时,也可由书画家自画自书自刻,其乐融融,若书、画刻俱佳者,更为难得。

8. 结扎成"仙壶"
结扎葫芦,即长柄葫芦在其幼嫩的时候将柄绕扎成结的形态,产生特殊的造型。这种葫芦的结扎,又称挽结、系扣。


河北廊坊葫芦基地
关键字搜索:葫芦,葫芦种子,葫芦文化,葫芦基地,葫芦工艺,葫芦加工,烙画葫芦,宝葫芦